祝 賀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對中俄婚姻和家庭關系的闡釋
祝 賀*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中國人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家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它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促進婚姻和諧,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婚姻是家庭產生的基礎,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不同時代和地區的社會環境,使人們的擇偶觀婚姻家庭觀也發生了改變,造就了多樣的婚姻模式,以及結合方式。可以說婚姻家庭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縮影。本文結合中俄兩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婚姻家庭狀況,以化繁為簡,以小見大形式來探索婚姻家庭模式形成背后所滲透出來的民族文化內涵,成因及影響。
中國;俄羅斯;婚姻;家庭模式
要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理應著眼于不同民族間存在的文化差異,從分析各民族的文化內在的文化要素入手,找出其中的聯系和區別。婚姻的發展演變也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社會的發展的縮影,通過了解中俄兩國不同時期婚姻的發展,我們可以更形象深刻的了解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演變,從而更深層次的對兩國文化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在古羅斯和封建時代,他們的婚姻嚴格受社會等級門第的限制,主張門當戶對,貴族不與平民、農奴通婚。男女婚姻須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沒有婚姻自由。婚俗也很具民族特色。且步驟繁復講究。
從說媒,洗澡和家神告別,送嫁妝,宗教婚禮儀式到婚禮最后一步回娘家共五個步驟。其中更是有不少的禮儀,體現了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濃厚的宗教色彩。如:說媒時媒婆自稱是獵人在逢單的日子去女方家說親,相親時女方在看男方家的爐子等彩禮后,若看中男方便把其帶來的面包切成兩塊或四塊讓其吃下,訂婚時,女方若同意便接過男方的鹽和面包,結婚時依據東正教的習俗避開宗教節日,選在教堂中,在神父和親有的見證下舉行婚禮宣誓等等一系列婚俗。
從上文可以看出,中俄兩國在封建時期都是極重是門當戶對,父母之命的。但由于雙方民族文化的不同,信仰不同決定其在婚俗上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但都可以看出濃厚的封建思想和倫理觀念主宰著他們的行為。
在20世紀的蘇聯和中國都進行了一系列的革命,使人民得到解放,建立了保障人民權益的新政權。兩國根據自身國情發展需要制定了適合自身發展的新戰略,意圖通過婚姻的穩定得到社會的穩定,體現人民的權益。
首先在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社會長期動蕩,人們生存日益艱難,心理緊張程度逐漸加重,促使傳統的男性嗜酒嗜好加劇,因酗酒、軍事行動、毒品泛濫、兇殺、自殺等各種天災人禍而導致的男性非正常死亡人數大增。如今,俄男性的死亡率要比女性高出三四倍。男女人口比例的不均衡就會導致很大一部分單親家庭的存在,女性面臨著嚴峻的擇偶難問題,男性選擇的增多使得離婚率升高。俄羅斯婚姻法規定男女在年滿18周歲是便可結婚,年紀小就結婚的后果往往是還沒來得及考慮清楚便選擇在一起,但時間一長發現彼此弱點后離婚的幾率也會變大。
在另一方面,隨著兩極格局的打破全球化格局漸漸顯現出來,這就意味著世界范圍內的人民接受著新的思想文化的融合。傳統的婚戀觀被漸漸取代,人們變得追求刺激,新鮮,不愿意背負起沉重的家庭責任,青年人開始視婚姻可有可無,不愿受婚姻枷鎖的束縛,選擇未婚同居,不愿踏進婚姻殿堂。
另外,現在一種新興的婚姻形式也在悄然興起,那就是跨國婚姻。中俄兩個國家國境相連,近年了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又加深了許多交流,例如創辦中俄外語年,旅游年等,兩國國民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密切。中俄兩國目前的國情都是男女比例失調,不同的是中國表現為男多女少,而俄國是女多男少,這正好是一個互補。另外中國現在屬于發展中國家,消費水平上來說不是很高,在經濟上沒有很大的壓力,這就有利于吸引很多的俄羅斯女性來中國發展。加之中國男人往往沒有俄羅斯男人嗜酒的惡習,在文化上接受的是孔孟的儒家思想,待人親和,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俄羅斯女性對配偶的標準,所以近年來中俄兩國間的跨國婚姻已屢見不鮮。這樣也促進了兩國文化、經濟間的交流,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1]王曉峰.90年代俄羅斯家庭結構和單親家庭狀況分析[J].人口學刊,2001(3).
[2]劉改鳳.解析當今中國社會的丁克家庭[J].綏化師專學報,2004(2):55-56.
[3]ЕлизаровВ.В.Семейная политика в СССР и России Cемья в России,1995(94):1-2.
[4]李煒.世紀之初的俄羅斯人口問題[J].人口學刊,2001.
[5]魏章玲.當代中國的家庭與家庭研究[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1991(4).
[6]馮艷萍.帝國時期俄羅斯人的婚戀觀[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3(3).
[7]熊小奇.試析俄羅斯家庭結構的新特點[J].東歐中亞研究,1996(2).
[8]ЛюдмилаЕвгеньевнаУлицкаяв.Ваш верный Шу Шенк[M].2004.
[9]汪成慧.俄漢傳統婚俗之比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科學報),2007(S1).
[10]許珂.丁克家庭成因及社會功能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7(3).
祝賀(1991-),女,吉林德惠人,遼寧大學,俄語語言文學專業。
D
A
1006-0049-(2017)20-0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