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健
大連海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6
?
人的本質的當代意義
崔 健*
大連海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6
人的本質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問題,當前對于人的本質問題的探討并沒有停止。如何能夠真正區分出人的本質,對于當今時代的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類本質;現實本質;類本質和社會本質的統一
“人的本質是人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根據”。自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就能認識人的本質”開始,對于人的本質問題的追問就不曾間斷。從黑格爾的“自我意識”的“理性人”到費爾巴哈的“感性的人”再到施蒂納的“我的一切就是我,我就是唯一者”都對人的本質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但是他們并沒有真正抓住人的本質。直到馬克思、恩格斯在擺脫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枷鎖的束縛創立辯證唯物主義之后,人類才真正揭示出人的本質。馬克思主義所揭示出人的本質是類本質和社會本質的統一。
在馬克思看來,“人是類存在物”,人作為“類存在物”主要體現在他的生命活動的性質上。人的生命活動主要是指勞動,人通過勞動從自然界中獲取能量并依托勞動逐步將自然界視為自己的“精神食糧”、“生活食糧”和“無機的身體”。在這一過程中,人擺脫了自然的束縛成為自由的人。但是勞動的作用遠不止于此。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的生命活動就不再局限于生產和再生產這類活動之中,而是逐漸轉到更高層次上去思考生產對于生命的意義。從自己生命活動的本身到思考生產對于生命活動的意義,使人類生命活動成為了有意識的活動。至此,人類生命活動的性質主要就體現在自由和有意識的活動之中。追本溯源,我們會發現無論是使人類成為自由的人,還是促使人類的活動成為有意識的活動都離不開勞動。勞動是人類基本的生存方式,也是人類實現自我的關鍵。反觀自然界中存在的動物,“動物僅僅利用外部世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這便是人同動物的最終的本質的差別,而造成這一差別的又是勞動?!币虼耍瑒趧泳褪侨说谋举|,即人的類本質。類本質是人與動物之間的本質差別,它所體現是人的共性,是人一般的本質。
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問題的探究并沒有停留在類本質這一范疇之下,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他明確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從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出發對人的本質進行界定。在馬克思看來,人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個體”?!叭恕辈⒎鞘菂^別于動物僅具有普遍特性的“人”,亦不是遺世孤立存在的個體的“人”,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在“社會關系”中“個人”既和自我發生關系,又同他人之間發生關系,并且“個人”只有在社會中方能成為獨立的類存在物。同時,人的社會地位也是在“社會關系”中得以確立。“個人”不再是一個能被蒸餾和虛化的一般人,而是處于一定歷史環境下的“社會關系”中的“人”。馬克思曾生動的描述“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在具體的“社會關系”中人們的社會地位因不同的社會分工而不同。社會關系將區別于動物的一般意義上的人又細化為一個個具有不同特點的人。至此,社會關系就成為人具體的現實本質,即社會本質。
通過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分析,我們會發現人既是類本質又是社會本質,是類本質和社會本質的統一。在人的生命活動性質上,人的類本質——勞動將人從動物中剝離出來,使人成為區別于動物的類存在物。但是類本質并不能囊括人類的全部。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人的社會本質——社會關系將社會中存在的人區分為具有不同特點的人。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社會關系是在勞動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勞動是形成社會關系的源泉。但是任何一種勞動也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進行的,社會關系又反制于勞動。勞動和社會關系的統一促進了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勞動和社會關系的統一也展示出人的本質,使人成為真正完整意義上的人。
當今世界,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已經成為阻礙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首要問題。如何改變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困境,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已成為世界各國迫切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同志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并將“綠色發展”作為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于改變我國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引領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決心。
解決生態問題需要人類社會逐步解決好人類的勞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而這正是人類的本質問題。人類本質是類本質和社會本質的統一。人類的本質也不是一成不變,它是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而逐步改變的。人類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正是勞動和社會關系之間出現了問題。當前解決好勞動和社會關系即人類的本質對于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在對待勞動上,勞動是人社會與自然界連接的橋梁,勞動是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取“精神食糧”和“生活食糧”的重要基地,當前人類在傳統工業模式的發展下對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勞動也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下逐步走向異化。新時期我們在對待勞動上應該轉變以往態度,堅持以綠色發展的前提下主張保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情況下對于自然資源進行適度開發合理利用。這使人類真正從異化勞動之中解放出來,使人類的勞動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
第二、在對待社會關系上,傳統的生產模式使勞動走向異化,同時勞動的異化也是人類社會當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步走向異化的根源。異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使得人類社會無法真正正視生態環境問題。使人類從異化的社會關系中解脫出來,走向綠色環保之路這是對人的本質的回歸。因此擺脫傳統生產方式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形成以保護生態環境的新的生產方式,重新梳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就是必由之路。
[1]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272.
崔健,男,遼寧沈陽人,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研究方向:政治哲學。
B
A
1006-0049-(2017)11-00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