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飛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1
?
生命意義的研究述評
李翔飛*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1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對自身存在價值與生命意義的模糊認識使現代人普遍遭受著“存在性挫折”,生命意義作為身心健康的保護性因子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本文從生命意義的概念出發,對生命意義的測量、生命意義的實證研究進行綜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命意義的研究展望。
生命意義;研究工具;實證研究;研究展望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在享受豐富的物質成果的同時,也在迎接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競爭的激烈,工作壓力的劇增,欲望的無限膨脹……讓我們時刻處于精神緊張、神經焦慮的狀態,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無助、失望、空虛與無聊。經濟飛速前進的齒輪將我們推向了無家可歸的狀態——“我從哪里來?又將到哪里去?”。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與生命意義的模糊認知使現代人普遍遭受著“存在性挫折”,體驗著“存在性空虛”,更甚者,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所以,對生命意義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問題,對生命意義的追問與探討一直都是哲學、文學、宗教所關心的領域,直到1963年,存在主義心理學家Frankl在親身經歷二戰納粹集中營的基礎上,將生命意義作為臨床概念提出,同時創立了意義療法,生命意義才開始進入了心理學研究的視野,從此走上了實證研究的道路。
目前,學者對生命意義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包括單維度界定和多維度界定,現呈現如下:
(一)單維度界定
1.動機維度
Frankl強調生命意義的追求: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生命向每個人都提出了獨特的使命與責任,因此每個人都有著獨特而具體的生命意義,尋求它可以賦予我們豐富的精神生活,賜予我們強大的內在力量,讓我們有勇氣面對生活帶來的磨難與痛苦,保證我們的精神健康[1]。Crumbaugh認為生命意義是一種能賦予個體存在方向感與價值感的目標。
2.認知維度
Baumeister認為生命意義指的是理解生命意味著什么或者生命的含義是什么。Bering認為人類具有信息處理能力,這讓人類不僅能夠明白自己社會行為的含義,而且也會努力理解生命意味著什么,個體正是通過解釋自己的經歷創造生命意義。Yalom認為生命意義有宇宙的意義與世俗的意義之分。宇宙的意義是超越人現實之上的神的意志,它掌控著人類普遍命運的何去何從,涉及到信仰,宗教等方面。世俗的意義則是獨特個人具體的人生目標與生命價值體現。
(二)多維度界定
Steger認為生命意義應該兼括動機維度和認知維度,即意義尋求與意義體驗。意義的尋求在于積極地去尋找并不斷深化對生命的含義與目標的理解;意義的體驗在于個體能認識、領會自己生活的目標和使命。Wong和Reker等學者認為生命意義除了包含動機和認知維度之外,還應該包含情感維度,即個體在目標的追尋、建立和實現的過程中體驗到的價值感,成就感與滿足感。但已有研究表明:積極情緒與意義之間存在雙向關系,因此,情感維度受到了很大的爭議[2]。
半個世紀以來,學者根據生命意義概念的不同界定,開發出多種多樣的測量工具,主要包括:一、生命意義感量表,主要測量個體對生活目的和生命意義的感知程度,有生活目的測驗、生命態度剖面圖修訂量表、生命意義問卷(MLQ,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生命觀指數量表(LRI,Life Regard Index)和統合感量表(SOC,Sense of Coherence Scale);二、生命意義源量表,主要測量個體生命意義的來源差異,量表有個人意義剖面圖(PMP,The Personal Meaning Profile)、意義來源剖面圖、生命意義源量表(SML,Source of Meaning in life Scale),此外,我國陳秀云、劉麗君、葉景陽、張秀文、王彥樸等針對中學生和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來源編制了生命意義問卷;三、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意義源統合量表,綜合測量二者的程度和差異,如生命意義源和生命意義感問卷[3]。
(一)生命意義與身體健康
生命意義是我們抵制健康風險行為的保護因子。TB Konkol?,YG Bachner研究發現:吸煙者與非吸煙者的生命意義感得分有顯著性差異,吸煙者的生命意義感得分顯著低于不吸煙者[4];José H.Marco,Joaquín Garcia-Alandete等學者通過評估80位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非自殺性自殘行為發生的頻率高低發現: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基礎上,擁有低生命意義感的患者比高生命意義感的患者在為期一年的觀察期間出現更多的非自殺性自殘行為,說明生命意義感是預測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非自殺性自殘行為發生的有效因子。Higgins,Turner,James等人研究表明:藥物濫用的被試比無藥物濫用的被試生命意義感分數顯著偏低,因此在考慮藥物治療與一級預防中,對病人進行生命意義感的干預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生命意義與心理健康
生命意義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生命意義的缺失與高水平的神經質、知覺壓力、消極情緒、抑郁、死亡焦慮、自殺觀念、創傷后應激障礙等方面相關,在帶有輕度抑郁癥狀的老年人冗思與心理困擾(抑郁、焦慮)之間起著調節作用,創傷后成長與體驗和尋求生命意義密切相關,因此,提升個體的生命意義感可有助于其創傷后成長。
生命意義的研究歷經半個世紀之久,碩果累累,從開始的存在主義理論單一視角到后來的積極心理學與存在主義理論的整合,從相關研究到生命意義內在機制的研究,由調查法到實驗法,從簡單的定量研究到通過意義治療解決實際問題的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生命意義研究正在向更深層次更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1]維克多·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117-125.
[2]程明明,樊富珉.生命意義心理學理論取向與測量[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26,04:431-437.
[3]張姝玥,許燕,楊浩鏗.生命意義的內涵、測量及功能[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1:1756-1761.
[4]董澤松,祁慧.民族地區高校有留守經歷學生堅韌人格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08:1179-1181.
李翔飛,女,南昌大學體育與教育學院,應用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 王文雅 樊俊杰
B
A
1006-0049-(2017)11-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