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聰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
淺談法律與道德
桂 聰*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法律與道德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規范,其關系一直就是個爭議不休的問題,本文從兩者在歷史上的關系為出發點,簡要說明了兩者的區別和聯系。再是簡要描述了兩者的互動,即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及其限度問題。
法律道德;聯系互動
關于道德和法律的關系之爭,不論是在西方還是我國,都是一個在歷史上就存在的問題。
首先,來觀察一下西方。在這個問題上,在歷史上,自然和實證的法學在西方文化中是影響最大的學派。前者主要講道德是客觀存在的核心標準,就是由于這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兩者間對立的說法。在古代的自然法學家那里,好的事物被認為是天然的東西,應該成為法的特質,法律應該為其基礎和根據。自斯多葛以來,即使后者的目的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過程都有很大的修改,堅持法律理應以道德核心標準,一一貫穿,則更加明顯。代表人物富勒.德沃金主張法與道德具有不可分割性,法律以道德為基礎并與道德要求相符是不可分割性的必然要求,法律如果失去自有道德,就不能稱之為法律。法律的適用不可或缺的是法律應當是什么的指引。法律的構成要素包括規則、原則和法律概念等??傊?,其認為法律是為了防止立法者把不公平的寫進法律,讓不符合的事物得到維護,不然,法律定成為掌權者的單行線設計,成為專權的簡單工具。與此相反的是實證法學派,實證法學派主張道德與法律相互分離,否認兩者之間存在必然關系。實證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奧斯丁,其認為法律與道德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系,惡法亦法。其他的代表學者一樣堅定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分離。他們從各個角度出發,認為法律問題與道德問題無關,而是人類行為中的一種和社會組織有關的特定技術問題。
再來觀察一下中國的情況。實際上,中國古代社會對于該問題爭論的切入點是異于西方的,不重視思考法律和道德意義上的關系,儒家在“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上,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而與其相同,法家認為,因為人的自身是有欲望的。一切都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為了生存。由于物質的缺乏,所以爭斗時常存在,道德不僅無用反而有害,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的是“王者”頒布法律。而是注重兩者的社會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儒法之爭就是在這一意義上的爭論。也就是將道德與法律作為工具,看誰更有利于統治。由于“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僅指的是“刑法”,所以德與法的關系問題就轉換為德與刑的關系。
道德和法律雖然都對人類社會中的行為和事件做出調整和評判,但兩者存在諸多區別。
(一)從產生上來看。道德上的義務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歷史中互相間地互動逐漸形成的調整規范;而法律的制定主體是國家,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道德是人類文明長存的,道德義務是廣大社會人員在長期的體驗中通過互相間有意識地的調整規范,法律義務的制定主體是國家,而道德義務是中國文明文化長期演變自發形成的。
(二)從實施上來看。道德是依靠人們的內心的信念、社會輿論、習慣、傳統等來起作用的,它是自發性的,必須經人們的信念和自覺,起到作用,所以,道德的調整范圍比法律規范的調整范圍更廣,凡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就屬于道德規范的調整范圍。然而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來執行的。一旦觸犯法律,國家直接動用國家強制力來執行。因此,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的范圍很小,只對社會生活中的基本關系和重大關系進行調整。
(三)從存在的標準上看。道德的存在是多元化的,即使同一個外部環境中,由于人們的價值觀的不同,對道德判斷標準也不同。不同的個體他們達到的道德水準也不同。而法律則是固定的,在不同環境中,不同的個體對于事物或事情的處理原則都要遵從法律的規定,一旦違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雖然道德與法律存在差異,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兩者之間存在的聯系。
(一)道德與法律有共同的價值目標。雖然兩者的產生方式,調整方式都不相同,但是道德與法律的目的是一致的:社會中減少邪惡、增加美德、維護社會的秩序和正義。這兩者,都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現自己。
(二)道德與法律都有歷史性。歷史性表現在,在階級社會里有階級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論該內容怎樣,都體現了某個時代的社會特征,道德與法律都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沒有不變的道德,也沒有不變的法律。從道德與法律的體現的意志來看,占統治地位的道德是統治階級的道德,占統治地位的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法律。兩者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客觀反映。
(三)法律與道德的作用是互補的。一方面來看,畢竟法律調整的社會生活的范圍有限,其不可能調整所有的領域,此時,就需要道德的調整。在很多情況下,僅僅靠法律來調整是不合適的,而且很有可能會起到物極必反的后果。另一方面,道德存在其所不能涉及的范圍,法律則可以在那些道德不能發揮作用的領域,發揮它的作用,才能維護道德的尊嚴。所以,道德所不能做到的地方由法律調節,法律所不能做到的地方由道德調節。
[1]范進學.論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J].法學評論,1998(2):34.
[2]吳漢東.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J].法學研究,1998(2):8.
[3]郭忠.法律生活和道德生活的沖突與協調[J].山西師大學報,2008(5).
[4]劉琨,吳驥.法的道德基礎論證[J].山東大學學報,2002(3):96-99.
[5]楊雅華.論道德與法律的沖突與融合[J].蘭州學刊,2002(2):54-57.
[6]張豈之.歷史上道德與法律兼融思想的考察[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1(3):30-33.
[7]崔永東,龍文懋.從中西立法看道德的法律化[J].政法論壇,2003(1):147-155.
[8]郭忠. 論沖突中的道德和法律[J]. 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0(2).
[9] 馬長山.法治社會中法與道德關系及其實踐把握[J] .法學研究1999,(1)1.
桂聰(1992-),女,漢族,浙江寧波人,南昌大學,法學專業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
D
A
1006-0049-(2017)11-01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