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美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 201701
?
論我國工讀教育制度的寬與嚴
樊志美*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 201701
工讀教育是針對具有人格缺陷和不良行為習性、不適于普通教育的未成年人所采取的一種特殊教育,是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一項措施。近年來,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下,我國工讀教育在招生程序、招生條件、管理方式方面不斷變寬,但是僅僅強調寬的一面,對嚴的一面關注不夠,不利于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矯正,從而產生嚴重的后果。
工讀教育;工讀學校;寬嚴相濟
工讀教育是指通過一邊勞動工作、一邊讀書學習的方式,對有違法和輕微犯罪行為而不適于在一般學校受教育的青少年進行的一種特殊教育。①工讀教育主要由工讀學校實施。工讀學校是我國為有輕微違反法律或犯罪行為未成年人開設的一種特殊教育學校,是對有違法和輕微犯罪或其他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矯正和挽救的專門學校。工讀教育的“寬”主要表現在:
(一)招生程序逐漸變寬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為了保障工讀學校的生源,工讀學校一般實行強制入學制度。進入21世紀以后,這種強制性招生方式因侵犯了人權,受到了人們的譴責。以及隨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頒布及實施,使得工讀學校招生程序逐漸開始變寬。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對未成年人送工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應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或者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奔凑Q生了“三自愿”招生原則。按照該法,一個未成年人入讀工讀學校需要經過其原來就讀學校的建議,家長同意以及孩子本人同意,最后由教育部門的批準,任何一個中間環節都不能出現差錯,否則,該未成年人就不能入學??梢?,三自愿原則的出現使得工讀學校招生程序逐漸變寬。
(二)招生條件逐漸變寬
盡管相關法律都明確了工讀學校的招生對象是具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如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工讀學校收容13-17歲,有嚴重不良行為但并未達到違法犯罪程度的少年。但工讀學校為了生存,其招生標準、招生范圍開始泛濫,一些不該進來的學生卻進來了,比如:有的工讀學校招生的對象為學習成績差、違反學校紀律的學生;有嚴重網癮的學生;輟學、厭學、逃學的學生等沒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普通學生。2016年5月31日到6月3日,筆者到上海新晦暉中學、上海市靜安區彭順中學、上海市浦東新區育華集團學校等調研也證實了這一點。這些工讀學校招生分為“嚴管班”和“工讀班”,而“嚴管班”的招生對象是是一些行為不良的學生,如一般厭學、逃學的學生、出入酒吧、陷入網癮而無法自撥的學生以及邊緣少年。不該進來的學生卻進來了。
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等的特殊特點,對于未成年人犯罪處遇方式上也應體現其特殊性,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指導下,為了體現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法律精神,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懲罰性處遇上應多是“從寬”。但是僅僅強調寬的一面,對嚴的一面關注不夠,容易蛻化為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放縱,產生嚴重的后果,為了更全面地保護未成年人,工讀教育應加大“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嚴”的成分,“嚴”并非對未成年人的權利侵害,而是一種保護性教育措施,具體包括:
(一)工讀學校招生方式的強制化
“三同意”模式要做到使學校、學生以及家長完全同意、完全自愿是很難的。在實踐中,由于很多家長對工讀學校的誤解,意識不到工讀教育對教育、矯正“問題”未成年人的意義和重要性,一味地排斥工讀學校;對“問題學生”來說,由于對工讀學校的誤解,往往產生排斥心理,拒絕自愿、主動進入工讀學校。為了保證工讀學校的招生來源,工讀學校招生方式的強制性勢在必行。但是這種強制性是有條件。比如當一個未成年人在初中階段出現問題,應由第三方的專業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其是否應該進入工讀學校接受矯治與教育。具體來說,應成立專門學校管理委員會對“該進來的學生”進行鑒定和評估,該委員會設在教育行政部門,由政府的人員擔任相關領導職務。該委員會由未成年所在學校、父母等監護人提出申請啟動,并召開相應的聽證會,聽證會要有心理專家、法制校長、家長以及未成年四方參加。校方陳述理由,家長和未成年人進行表態,專家進行評估,學校管理委員會最終做出決定。如果該委員會評估結果認為該未成年人有必要進入工讀學校接受特殊教育,學校或公安機關應征求監護人、該未成年人的意見。如該未成年人與其監護人都同意,報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后,該未成年人轉到工讀學校就讀;如果該未成年人或者其監護人不同意孩子進入工讀學校,該委員會應安排再次對其進行評估,如結論一致,教育行政部門應責令監護人必須執行。這是基于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和國家親權理念的客觀要求。
(二)明確工讀學校的收生范圍
首先,對“該進來的學生”來說,招生上實施強制性與自愿性相結合。該“進來的學生”應完全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9中不良行為和9中嚴重不良行為,具體包括在校的未成年學生中存在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的學生和針對非在校未成年人具有不良行為或者嚴重行為。其次,對于“不該進來的學生”而言,應嚴格排除在工讀學校之外。對于工讀學校的收生對象,不是“進一步”,而是“退一不”。我們要準循未成年人的“自愈”規律,讓他們在自由社會中進行矯正。
綜上所述,根據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等特殊性以及對“問題”未成年人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工讀教育應當根據社會形勢、國家政策的發展變化出適應性的發展變化。筆者認為我國工讀教育形式應多樣化;工讀學校收生應明確化。
[ 注 釋 ]
①https://www.baidu.com.
[1]夏秀蓉,蘭宏生.工讀教育史(第一版).??冢汉D铣霭嫔纾?000.11.
[2]趙文.工讀學校招生難問題透析.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6):33-35.
[3]江晨清,楊安定,著.中國工讀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路琦.創新和完善我過工讀教育的現實思考.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5).
[5]馬克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芻議[J].人民檢察,2006(19).
樊志美(1988-),女,漢族,河北人,上海政法學院,刑法學專業碩士生。
C913.5;G
A
1006-0049-(2017)11-01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