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怡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10)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若干問題
王婧怡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10)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是中國音樂史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中存在若干問題,阻礙了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步伐。本文現討論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進行概述,分析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找出香瓜解決措施。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若干問題
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已經有很多學者開展了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參與了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科建設問題、研究主題問題以及分期問題,下文就針對相關問題進行簡單論述,提出對應的改善措施。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是中國音樂史學中比較年輕的一門分支學科。其研究的對象是從1840年到1949年之間的發生的音樂事件,以及出現的音樂人物、音樂作品以及音樂生活,對相關內容進行做出歷史發展的描述,進而闡明相關內容的成果與歷史作用,對其做出科學性的歷史評價,以此來探索出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規律。因音樂史學界對歷史分期問題有著明顯的分歧,一般沿用較多的“近現代”的概念是指由1840年至1949年作為近現代的歷史時期。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有許多音樂家與文化學者已經開始了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探索。最早開始記述近代音樂史實的學者是梁啟超,其是學堂樂歌的親歷者,像在《飲冰室詩話》中就有對學堂樂歌的記敘與評價,這也是中國近現代音樂早期的一個重要發展課題。從史學角度上看,吳伯超發表的《中國樂藝界概況》是中國首篇研究近現代音樂的歷史著作,該作品將音樂分為國樂與外來音樂兩種,其中國樂主要是分析了五四運動之后中國音樂的改進情況,還有對音樂教育的發展也做了分析。隨后眾多學者紛紛展開了對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李樹化發表的《近代中國藝術發展史》,作品的“音樂”部分,較為全面地描述了中國早期音樂的發展,不僅對遺留的戲劇音樂進行類描述,還十分有見地的分析了新音樂的發展,其內容包括了固有音樂的構成要素、現在中國音樂傾向與發端、作歌及譯歌等。
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在毛澤東相關作品的啟迪之下,眾多學者紛紛開始了對新音樂運動史的研究工作。“新音樂運動史”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開展的音樂運動,主要是為了統一文化戰線。像冼星海、呂驥等,在毛澤東思想得指導下,深入研究了五四運動以來的音樂運動歷史。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集中在革命音樂研究,宣傳與研究部聶耳、冼星海等紀念活動。比如,在1955年夏天組織的“紀念聶耳逝世20周年”的紀念活動,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改造舊音樂教育,發展革命音樂教育。
到了20世紀50年代,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對《紅樓夢》的研究以及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背景下進行的全國性政治運動,學術問題政治化愈加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在1957年反右派運動中,有大批音樂家被劃分成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派分子”,并遭到了殘酷的批判。盡管一些批判理論有著十分消極的影響,但還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成為一種獨立的學科提供了一定理論支撐。
隨著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不斷深化,有大量理論深度與歷史較強的史學理論文章,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尤其是在1979年以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深度與廣度都有了空前的發展,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研究的整體面貌逐漸被呈現出來。自1990年以后,音樂家、作曲家以及相應的作品也有了廣發的研究。而在新世紀以來,“音樂史重寫”的觀點又備受爭議與關注,是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重點話題。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學科建設問題比較凸顯,這個問題阻礙了近現代音樂史在一定時間內學科深度與廣度的發展。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學科建設過程中,需要有系統性的史料作為建設基礎,需要有各類專題性與專史性的研究,需要專業素質較強的研究隊伍,這樣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學科建設才能被提到中國音樂史研究的日程上來。就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史書著作來看,無論作家持有怎樣的觀點,是革命史觀、是現代化史觀還是進化論觀等,都是無法實現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全面性、系統性的概括,各類著作中多少存在一些不足,這也阻礙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學科建設步伐。傳統音樂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將其割裂開來。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書籍如何編寫。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學科如何建設,都需要深入研究與分析。
一直以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主體問題都備受爭議,主要爭議是以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為主體,還是以受到了西方音樂影響的新音樂為主體。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中出現研究“主體”的偏頗或者是存在矛盾的情況,直接反映出了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不夠的問題。在實際研究中,不能單純將漢族音樂史作為研究主體,將漢族音樂直接來替代各少數民族音樂史成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主題是十分不科學、不合理的;或者是將新音樂直接替代傳統音樂作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主題也是不科學、不合理的。其實,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應當是全面的,兼顧中國中國近現代音樂的各個方面。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主要研究目標是為了寫出一部關于中國近現代人民音樂生活以及音樂文化發展的綜合性全面的音樂歷史。除了不寫專業音樂家們的各種歷史貢獻之外,還要反映出人民群眾創造出自身獨特音樂文化的實際歷史影響作用。
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分期問題來時說,其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上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難題,主要是因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分期會直接影響到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的學科建設,對音樂創作成就的評定,以及對音樂發展的規律揭示等。由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分期問題得不到解決,近現代歷史時期的音樂,同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緊密關系得不到挖掘。所謂“歷史與現實息息相關”,對音樂主體價值的評判應當與當下社會的意識形態意義結合起來,使得歷史著作家能正確對待自身的意識與社會意識形態上不出現問題。因近現代歷史時期的意識形態比較復雜與尖銳,一些著作家就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表達了一些革命觀點,而我們在研究的時候又很難回避,由此中國近現代史音樂史的分期問題是當下最需要解決與改善的問題。
許多學者都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歷史內容的探討,像陳聆群先生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在20世紀》中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作出了精要的概括,將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和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世紀發展特點聯系在一起,以“大歷史”的角度分析了音樂史的發展。其實,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受到了社會大變革以及西方文化、音樂的較大地影響,進而逐漸轉變成為近現代化歷史;對于中國固有的傳統音樂產生了區別于古代音樂的態勢,也由此中國近現代音樂才有了各民族多系統的音樂歌種、曲種等新格局。而且,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受到了西方文化與音樂的較大影響,出現了區別于傳統音樂,但又與傳統音樂有著深刻聯系的新音樂文化。經過不斷地變革,傳統音樂與新音樂愈加區別開來,共同構組成了中國近現代音樂的內容。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學科建設中,需要將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結合起來,傳統音樂和新音樂都是不斷地變革與發展的,共同組成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豐富內容,單個的黨派或者是單個民族音樂史都無法全面地詮釋豐富多彩的中國音樂史風貌。
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主體,是各專家學者爭論的熱點話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主體必須是系統的、全面的,要全面地概括的音樂通史,并且重點論述音樂專史的不同目的和特點。還有就是寫出全面性、系統性的音樂通史,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個十分長期準備以及逐步發展的過程,不能一蹴而成。當然,也要做好音樂史料的積累工作,寫出音樂專史與音樂通史,依靠少數研究者進行也是不行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主題的確立必須要經過多個方面進行密切合作來完成的。中國音樂文化歷史,無論是傳統音樂,還是新音樂,必須同時存在作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主體,要互相靠近,相互滲透,兼顧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主體的傳統音樂以及新音樂兩個方面,保證能吸收西方音樂游戲的體裁形式,滲透出獨特的民族音樂風韻。
自20實際30年代以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主體愈加清晰,需要與時俱進。尤其經過了改革開放,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思想解放背景更是能凸顯出來。其實,“前提與依據”自身的問題還是比較缺乏考慮的,研究主體則是為了關注史學層次的自覺性,還有就是在歷史哲學層次提升主體的自覺性,因此很少有對各大階段的意義進行深層次的闡釋,也很少有對各中小歷史的更替情況進行深層次的解讀,由此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分期前提和依據都是比較缺乏系統性的理論基礎的,在這些問題上存在的分歧和爭論還是比較大的。通過對在相關問題的踐行中,主體自覺的意識被逐漸發揮出來,關鍵問題是構建層級理論前提和依據,不能建立標簽性的指陳,或者是僅在常識經驗下進行操守。
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分期問題,在整體上呈現出關于繼承性的發展,還有一些相對單一的表達來達到走向多樣性。受到當時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制約了態度愈加明朗的指導性。近現代現代音樂史的分期大概是有幾個形式,新音樂運動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國近代音樂史、中國現代音樂史以及20世紀中國音樂史等,這些名詞逐漸層位這個階段音樂史分期思想的直接表現,對于以上關鍵分期關注重點是事件是1840、1912、1919、1949、1958、1966、1976、2000、20世紀初等,經過上下具體分期,各方學者的意見還是存在很大分歧。目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分期的相關史學成果有著多樣化表現,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仍不能達到很好的共識。
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分期問題來看,筆者認為需要明確近現代音樂史的分期名稱術語,像時期類名稱術語、斷代類名稱術語、觀念類名稱術語。具體來說,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觀念類名稱術語有舊民主主義時期、新民主主義時期、社會主義時期等,這些名稱在大歷史被頻頻使用,且有著明確的社會政治性特點,以及鮮明的革命特點,這種分期方式通俗易懂,使得中外學者都能簡明扼要了解時期特點,但是這種分期缺乏文化內涵,且與音樂自身的關聯不大。由此,歷史分期的名稱的確立也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有些名稱在早期被廣泛應用,在新時期以后有些術語就逐漸被新的術語替代。對于觀念類的名稱,可以一分為二,不能直接否定價值,問題的關鍵是音樂史特點是否能在觀念名稱中被明確的表達。像西方音樂史分期使用的觀念類名稱,有古典主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等,這種分期就能很好地表達出各時期音樂的特點,是一種既能反映時代特點,也能體現時期音樂特點的分期方式。
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若干問題解決,單憑個人之力是不能無法完成的,需要眾多學者的共同努力來完成,由此中國音樂史的專家學者要積極研究,結合自身專業學識,找出解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若干問題的策略。■
[1] 程興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分期的若干問題[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1:76-81.
[2] 陳聆群.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在上海音樂學院[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04:6-12.
[3] 張藝帆.淺探高校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的若干問題[J].音樂時空,2015,08:143-145.
[4] 金子琛.中國音樂史教材若干問題的比較之一——宋時期音樂比較[J].大眾文藝,2012,06:26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