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PREFACE
熱愛偉大祖國 分享發展機遇
二十年前,香港結束了歷經滄桑、跌宕沉淪一個半世紀的殖民地生涯,回到了祖國懷抱。從此,“東方之珠”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真正意義上的莊嚴與尊嚴,香港的經濟社會也步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回歸后的香港同時擁有“一國”之利與“兩制”之便,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天然良港、自由的國際貿易之都、豐富的工商經貿人才儲備以及國際金融中心等優勢,為香港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而陸港之間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也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
改革開放初期,香港為大陸招商引資、對外貿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也因為這種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使自身獲得巨大利益。可斗轉星移,當中國以令人驚嘆的發展速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并穩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的時候,許多過去曾是我們老師的經濟實體,卻已經被我們飛速的發展甩在了后面。從殖民地經濟脫胎而來的香港,其在經濟發展驅動力、工業基礎、產業厚度以及宏觀調控能力等方面,與祖國大陸相比堪稱天壤之別。這就決定了大陸與香港的經濟關系,也要隨著環境形勢的發展而變遷。這一點,包括香港工商業界在內的全體港人都應該有所體悟:未來的香港必須找準自身的經濟角色定位,把握事物不斷發展的大趨勢,這樣才有利于香港長期穩定繁榮。
回歸后的香港依靠祖國大陸、祖國大陸幫襯香港業已成為陸港經濟大勢,這種大勢也給香港經濟帶來持續的勃勃生機。
今年全國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無疑又為香港的發展帶來新的巨大利好。未來,珠三角9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將共同構成新型城市群。按照目前的城市群體量已經是僅次于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的全球第四大灣區。隨著港珠澳大橋等交通基礎設施建成,珠江口西岸城市群與港澳地區的融合將進一步深入,這意味著珠三角區域一體化迎來全新發展階段。考慮到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4 萬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額超過1.8 萬億美元,未來我國很有可能會形成“北有雄安、南有大灣”的經濟格局。
此外,祖國大陸近年來力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一帶一路”、雄安新區建設、人民幣加入SDR、成立亞投行等,個個都具有重磅級經濟戰略價值,對于背靠祖國大陸的香港而言,這些也都是不容錯過的發展良機。相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綿延一百五十多年的港英時代,如此重大的發展機遇,英國殖民者卻沒有為香港提供過一次。這難道不值得全體香港同胞深刻思考嗎?
楊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