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明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淺析昭和前期日本學校的國防教育
李月明*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昭和前期(1926-1945)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重要時期,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由鼎盛走向崩潰的時期。1938年,日本政府頒布《國家總動員法》以實現國防目的,遂將學校教育納入國家國防體制之下,在學校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主要包括強化學生對“皇國”的忠君愛國觀念,向學生灌輸軍事和國防內容,加強對學生的軍事訓練等。國防教育使學校教育由體制化走向極端化,使學校教育脫離了其核心目標,使學生甘愿服務于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最終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奴隸。
昭和前期;國防教育;軍國主義
昭和前期,日本國內外局勢發生變化。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不久波及全世界,日本資本主義經濟也遭到嚴重沖擊。日本政府和軍部為了轉嫁經濟危機和解決國內矛盾而開始加緊對外侵略擴張。1937年7月7日,日本按照既定的“大陸政策”對中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日本政府為了保證戰爭的順利進行,試圖建立總體戰體制,強化國民的“舉國一致、盡忠保國”的思想。1938年,日本政府頒布《國家總動員法》,即發揮國家全部人力、物力、財力以實現國防目的。1940年,近衛文磨宣稱建立“高度國防國家體制”。而實現這一目的的根源在于教育,于是,國防教育便被提上議程。
應國家戰時體制的需要,日本政府于1937年12月設立了“教育審議會”,以培養軍事人才,并鼓勵學生畢業后能夠直接參軍為國家效力。通過對這一時期學校教育政策的梳理,將日本學校國防教育內容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思想上繼續向學生灌輸“皇國”觀念,加強“以死奉皇”的愛國意識。日本政府將“皇國”觀念加以延伸,重點強調“國體之本義”。1937年5月文部省頒行《國體本義》,要求國民“奉仕天皇、體奉天皇之大御心,……忠即奉天皇為中心,絕對隨順天皇之道。絕對隨順即舍我去私、唯奉天皇。”①這種“盡忠愛國”、“舍生忘死”的國家觀念從學校教育內容中可窺見一斑。1941年新出版的第五期《初等科國語讀本一》目錄中,可以看出讀本共24課,其中關于描述日本為“神國”的文章有6篇,《初等科國語讀本二》中有5篇,約占全書的1/4,所占比例相當大。并且書中常常寫到:“日本,優秀之國,純潔之國,世界神國”,“神生至日本國,乃山川美麗之國”。②可見,教科書的神話色彩之濃重。
第二,在教科書中增加大量軍事題材的內容。在第五期3年期的《初等科國語讀本》中有許多描述軍人、勇士、戰艦、軍旗、戰爭的課文,從其題目中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出,如“三勇士”、“東鄉元帥”、“潛水艦”、“軍旗”、“軍犬利根”、“珊瑚海的勝利”等。國語讀本一、二各24篇課文,每本關于軍事題材的文章就有7-9篇,大多以國家之神圣、士兵之忠勇為主題。除此之外,也有介紹作為日本侵略目標的國家和地區,如“支那的春天”、“南洋”等文章,使學生了解這些地方已為歐美列強所侵占,而日本的歷史使命則是解放殖民地,從而宣揚“大東亞共榮”的意義。
第三,在技能上重點加強對學生的軍事訓練。軍事訓練是國防教育的必備重點項目,最初只是以強身健體為主的簡單的體操訓練,因戰時需要,簡單的軍事體操已不能滿足政府和軍部對未來士兵軍事戰斗力的需求,于是日本政府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定不同程度的軍事訓練內容。在初等教育領域,1941年3月的《國民學校令》將“體操科”改為“體煉科”,并將“體煉科”列為初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之一,并且將“武道”列入體煉科之中,女子可以不練。在中等教育領域,1943年1月頒布《中等學校令》,3月又頒布《中學校規程》、《高等女子學校規程》、《實業學校規程》,同樣將“體煉科”作為中等教育的必修課之一。在高等教育領域,大學的軍事訓練增加了操槍訓練,并由現役軍官對大學生實施軍事訓練。在職業教育領域,商船學校的學生作為準海軍學生,對其軍事訓練更加嚴苛,主要為模擬戰爭訓練。對青年學校也加強了軍事訓練。1939年4月頒布的《青年學校令》規定12-19歲的男青年必須進入青年學校接受軍事訓練。③青年學校的實業技能和軍事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實際上成為日本法西斯對外侵略的后備力量。
首先,日本學校國防教育的加強使學校教育完全脫離了教育的核心目標。學校教育是教師向學生傳輸各種知識、技能及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社會和個人的發展。日本政府強制全國各學校在國家的國防國家的戰略指導下進行相應的國防教育,首先鉗制學校教員的思想,使其向學生灌輸日本“皇國”的國家觀念,甚至派遣現役軍官擔任教員,一方面向學生灌輸有關國防和軍事的內容,一方面監督教員和學生,防止學校的教育民主運動的發生。其次不斷強化學生的愛國忠君、以死效忠的思想,講授的知識也完全服務于政治的需要。特別是軍事訓練,作為所有學生的必修課程,已經完全超出以鍛煉學生之身心,培養學生之技能為宗旨的范圍,而是以此來加強學生的戰斗力,成為國防力量的基礎。國防教育是為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受外來侵略而向國民國民傳授有關國防的觀念、知識及技能的教育活動。而昭和前期日本國防教育的強化對于學生來說,越來越成為一種被強迫從事的沉重包袱,而不是充滿理性的、適當的、健康的身心教育過程。可以說,以侵略為目的的日本的國防教育偏離了學校教育的核心目標,并且注定走向失敗的道路。
其次,日本學校國防教育的加強使學生甘愿服務于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日本政府制定和頒布的各種學校令和國定修身教科書向學生灌輸大量的國家主義觀念,要求學生忠君愛國,舍生忘死,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模擬實戰演練,培養學生尚武的精神。雖然當時教育界發起了教育民主運動,反對日本政府和軍部對教育的干涉,但都被日本法西斯政府鎮壓下去,宣傳民主思想的教育期刊、雜志如《新興教育》、《教育建設》、等相繼被停刊。日本教育民主思想完全被遏制,因此學校教育完全處于日本軍國主義教育的體制之下,學生在“皇國”觀念的影響下,認為法西斯軍隊正在進行一場捍衛國家領土,保衛國家安全的戰爭,是值得國民為之感到光榮。而國防教育更是讓他們渴望獲得這種榮譽感,當國家需要他們走上戰場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響應政府的號召,“學徒出征壯行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可以說,日本的國防教育是為日本政府培養軍事奴隸的精神工具。
最后,日本學校國防教育的加強使學校完全淪為日本軍國主義對外侵略的“兵工廠”。日本國防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加強對學生的軍事訓練,從簡單的體育體操到以柔道、劍道及武道為主的體煉再到特技、防空訓練,軍事訓練的內容越來越軍事化、體制化、極端化。軍事訓練最初標榜著以“體育上能完成身體之發達,造就強健國民之基礎,并啟發軍事知識技能之一端”④,其實質是完善國防,為未來培養后備國防力量作準備。1938年,日本政府頒布了《國家總動員法》,旨在動員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支持日本的對外戰爭,并建立了國防國家體制,教育是動員全國組織的根源,由此日本通過思想教育、軍事訓練、勞動生產使日本學校教育走向極端化。在日本國防教育的影響下,據統計,1945年共有中高等學校學生765.5萬人、初等教育機構在校生1063.5萬人被投入到勞動生產和國防防衛之中。⑤至此,學校完全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兵工廠”,與日本國防教育不無關系。
毫無疑問,日本學校國防教育的實質是軍國主義教育,將國防教育完全置于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擴張之中,成為宣揚日本法西斯對外侵略
“合理性”的思想工具。
[注釋]
①宮原誠一,等.資料日本現代教育史(4站前)[M].東京:三省堂,1974:289.
②海后宗臣.日本教科書大系(近代編第3卷修身三)[M].東京:講談社,1962:386,390.
③王桂.日本教育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244.
④海后宗臣.臨時教育會議研究[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0:915.
⑤臧佩紅.日本近現代教育史[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226.
[1]吳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2]臧佩紅.日本近現代教育史[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3]王桂.日本教育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4][德]埃里希·魯登道夫.總體戰[M].戴耀先,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G
A
1006-0049-(2017)21-0086-02
李月明(1991-),女,漢族,山西大同人,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