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傲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治理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探析
董雪傲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治理作為一種新的治國理政方式,提倡多元參與、民主協商與合作共治。這些理念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重要啟示,使其主體、內容、方式發生轉變。努力踐行治理理念,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對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從而培養出一流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治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治理一詞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治理逐漸成為黨治國理政的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解決社會矛盾的有效途徑,必須緊密結合時代發展要求,不斷學習借鑒新的執政理念,運用治理理念,不斷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切實提升高等教育的科學化水平,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
近年來,我國社會發展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了強調個性解放、效率優先,追求公平公正和現實利益等現象,新的社會價值追求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體單一,有待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工作格局。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中,學校思政工作者是單一工作主體,對學生進行集中式的教育管理。思政課教師僅對課程內容進行講解,學生被動地接收思想政治知識內容,缺乏一定的選擇性和自主性。這與治理理念提倡的主體多元化、方式民主化嚴重不符。
其次,網絡新媒體不斷發展,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價值取向,改變著大學生的公共參與方式。網絡新媒體相比于傳統媒體,信息傳遞更加快速便捷,具有更強的交互性。網絡媒體上“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等旗號的‘西化’、‘分化’政治文化侵擾著當代大學生”[1],沖擊著他們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信仰。網絡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更為便捷的參與方式,但由于網絡表達較為自由,一些非理性的政治參與方式、內容不可避免,阻礙高校引導大學生形成理性、平和、規范的政治參與方式。
最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過于沉悶,教育形式單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注重課堂上有關知識的傳播,忽視了課堂之外的校內外情境下的教育形式,使得教育形式較為單一刻板。學校可以積極尋求第三方力量,比如社會組織、家庭、校內各類涉及學生發展的部門,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會支持體系。
全球治理委員會將“治理”定義為“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2]從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可以發現,治理是其重要的執政理念之一,并深刻影響著社會建設和發展的各個部分,包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比于管理理念,治理理念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強調建立多元參與的治理格局、提倡平等協商的治理方式。因此,治理理念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和方式創新提供重要啟示。一方面,應改變管理者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導地位,提倡教育主體多元化,建立多元參與的教育格局。積極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將學校、家庭、社會、個人等多方主體有機聯系在一起,力爭實現思政教育的參與性、民主性。另一方面,應轉變管理者以往計劃、控制、組織教育活動的方式,逐步向合作共治的模式過渡。建立健全服務、合作、協商等機制,使其在引導、訓練、規范大學生思想行為中發揮積極作用,最大程度地調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參與者的積極性,尤其是大學生的主動性,以適應網絡新媒體時代下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環境的急劇變遷,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適應變化的社會環境。治理理論以其多元參與、民主協商、合作共治的內涵,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新的視角。
(一)建立多元參與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我國高校普遍擁有一定規模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學校通過思政工作者單方主導著學生的日常教育與管理。但是,隨著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利益訴求也日益多樣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單方面的力量已經成為解決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問題,需要充分調動學校、家庭、第三部門、學生自身等多方力量,構建一個全員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因此,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大力支持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3]
(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在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具體措施中,打造智慧城市是一大亮點工作,這也直接涉及利用現代新技術完成管理的轉型升級。”[4]同樣地,在治理的視域下,在互聯網日益發達的今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高度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具體應用。高校具有豐厚的人才科技資源,應增加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教育管理相關職能應用等方面的投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為實現學生事務工作扁平化管理、在網絡洪流中彰顯主流做好技術平臺準備。
(三)激發學生組織活力,暢通大學生參與管理的渠道
“立德樹人”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想完成好這個根本任務,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個人發展訴求,讓其參與到自我管理和高校管理的實踐中來。高校中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學生組織和社團,如團委、學生會、自我管理委員會等,一些難度適中的教育管理工作完全可以交由學生組織來完成,暢通學生參與學校管理事務的渠道,建立學生利益表達和權益保障機制。一方面,使學生能夠與不同教育主體平等協商對話,有更多機會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另一方面,使學生參與校園治理以及重大決策的制定,有利于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1]傅正方,吳巨慧.治理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探析[J].河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版),2009(9).
[2]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4).
[3]孫友蓮.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制探索[D].南京師范大學,2006.
[4]盛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問題與優化——以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為視角[J].思想理論教育,2015(11).
G
A
1006-0049-(2017)21-0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