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顯祥
1.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00;2.青島市嶗山區第七中學,山東 青島 266100
關于積極合作品質概念和特征理論認識
——以中學生為例
邱顯祥1,2*
1.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00;2.青島市嶗山區第七中學,山東 青島 266100
近幾年社會轉型,多元化文化深入發展,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存在迷茫和偏差,叛逆期中學生存在偏激對抗和冷漠消極狀況,出現一種“反學校文化”現象[1]。鄭海波和李吉芳認為青少年在社會進程中存在合作性障礙,學校課程教育對中學生影響下降,青少年學生社會化資源虧空,社會化目標導向、評價途徑和培養途徑欠整合[2],加強積極合作品質培養策略研究能夠促進合作,推動社會化進程。
品質概念;特征理論;中學生
筆者通過萬方分析發現,從2014年始,反學校文化研究處于直線上升趨勢,年度命中數由低于2個點到2016年高于12點,這些為探討積極合作品質研究提出了現實性要求。應該說加強中學生積極合作品質培養策略能夠提高處理同學與師生關系的能力,培育優良和諧人際關系;能夠培育堅強心理韌性,塑造健全人格,促進學業成績和生存技能提高,增進實踐和解決問題的水平。結合近些年工作經驗與認識,我對積極合作品質形成如下認識。
中學生積極合作品質就是指中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合作活動中表現出的解決問題的穩定的素質與能力,具有四種存在形式: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學校,學生與家庭,學生與社會;學生合作力是在合作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能力,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執行能力,由合作品質來決定,合作品質優良者,合作能力則強;合作品質差者,其外在合作能力表現出來的就弱小。
中學生合作品質不同于合作力,它是一個質性概念,是中學生應該具有的人格特質之一,它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穩定性,中學生合作品質的提高需要通過大量的合作學習與生活實踐來養成。中學生通過大量合作學習與實踐,不斷調整自我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的策略和方法,完善自我道德認識及價值觀,就能夠有效提高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日積月累就內化為學生自我判斷力和行事習慣,并以穩定結構和形式存在于中學生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意識中,即中學生積極合作品質。
根據學者魏子晗、李紓、周媛等學者有關論述,從動物合作本能行為到人類的合作行為,從神經生化基礎及遺傳學研究等方面的有關成果[3],從理論角度和生活現實概括出中學生合作品質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具有歷史性、發展性和時代性
歷史性是指,從人自身生存發展的客觀需要來看,勞動是人類的第一需要,會制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合作就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
發展性是指人類社會歷史是發展的,自然是變化發展的,合作品質也隨著人類發展歷史不斷變化。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落后野蠻狀態下是合作方式簡單,而對個體合作品質的要求也依存在現實需求中;到今天科技信息飛速發展時候,其合作不再是圍獵和衣不蔽體的低層次需要,而是網絡合作,人工智能和信仰等深層次合作。
時代性是指合作品質要受限于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奴隸制狀態下表現出的合作是簡單與單調的,封建制社會下表現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合作的范圍相對比較窄。
這些特征就要求我們在中學生積極合作品質過程培養中,要結合學生的成長、發展歷史,認真分析幼兒園、小學等學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密切聯系家庭與社會發展中的大事,搞好個人精神層面的交流與指導,通過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方式,日積月累的馴化和感染,逐步養成自我合作品質。
第二、具有開放性與動態性
在教育實踐生活中,要深入貫徹《中學生素質教育教學綱要》提出的三維價值目標(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
一方面它強調情感與價值觀歸宿和精神價值理念,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積極合作品質培養的策略與方法,它是由實踐狀況來決定,并緊隨時代現實發展而變化的。
人類對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不斷變化的,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結構理論中給出了驗證[4]。
這一特征要求我們,在中學生合作品質培養過程中,必須緊密聯系黨與國家的教育發展思想與策略,結合本部門、學科和學校特點,廣開言路,立足于學習化人生觀的建立,靈活多變,提高學習與認識。
第三、具有多樣性和創新性
合作品質來自于合作實踐,并對合作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合作品質培養的多樣性是由時代生活的五彩繽紛與復雜性所決定的。作為對實踐生活具有指導意義的積極合作品質,只有不斷加強對日常教育教學生活的研究與學習,并做出靈活的反應,才能夠指導教育實踐和社會生活。如積極合作品質缺少了革新性與創造性,無法在教育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就失去了“積極”的意義,則會對學生合作品質提高產生桎梏與阻礙,進而影響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第四、具有目標性和方向性
它的目標性和方向性,是由積極合作品質的特性所決定的,它要求我們在培養學生積極合作品質時要駛向哪里?如何進行效果評價?這一問題的提出,是與我們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一致。
它一方面與國家發展需要密切相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核心指導思想。
另一方面當人們面對世界和人生的時候,普遍追求的價值就是真善美。
人類對真善美價值觀的追求貫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不同的活動領域,主導性的要求則有所不同;在科學和思想領域,“真是最重要的價值”;在現實實踐活動領域,“善”是最為主要的價值;在藝術領域“美”是衡量審美對象的主要標準[5]。
因此,教育教學并不僅僅只突出某一個方面的價值,而是強調真善美三者的統一和協調。那么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積極心理合作品質培養策略研究時,應堅持人類和社會的發展總方向,在具體的實踐中運用好,銜接好。
[1]張潔,楊家軍.中學生“反學校文化”現象論析[J].教育探索,2014.1.
[2]鄭海波,李吉芳.社會化視角下轉型期青少年反學校文化研究[J].前沿,2013,10(336).
[3]魏子晗,李紓,周媛,等.世紀科學之問“合作+行為是如何進化的”中國學者的回應[J].中國科學雜志社,2016,1(61).
[4][美]馬斯洛.人類動機的理論[M].1943.
[5]童慶炳.文學概論[M].紅旗出版社,1984.
G
A
1006-0049-(2017)21-0118-01
邱顯祥(1977-),男,漢族,山東濟寧人,聊城大學,教育碩士在讀,青島市嶗山區第七中學,教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