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婳
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學校,江蘇 蘇州 215121
生活,揭開語文閱讀之美
——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啟示
陳 婳*
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學校,江蘇 蘇州 215121
本文通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內涵的闡述,探究其對語文教學的啟示,得出閱讀教學的方向與途徑,引導學生從學習中實踐,教會學生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語文閱讀教學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被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黨外布爾什維克”、“萬世師表”。“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關鍵與核心,對語文閱讀教學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傳統教育的弊端日益顯現時應運而生,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傳統教育理念與思想。生活教育理論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有機組成。生活即教育強調教育的根本內涵;社會即學校表明學習空間的廣闊性;教學做合一突出多元化學習方式的相融性。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靈魂,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①其實質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終身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
社會信息化使知識來源更為廣闊,內容更為多樣,但多彩的網絡世界與過多的“快餐”信息充斥學生生活,極大阻隔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斬斷了優秀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親密接觸,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活力與血色。如何讓閱讀教學發揮其作用,回歸生活是必然之選,這也是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要求,需引導學生學會認識自然、社會、生活,使語文重新煥發生機和魅力。然而,我們反觀當前閱讀教學,相當數量的師生總圍繞中考,多數學生習得的是考試知識點和應試技巧,語文課堂成為考試技巧的訓練基地。學生并沒有與文本建立溝通的橋梁,自然難以深入文本感悟內涵。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將閱讀生活化。
語文教師應運用科學的知識、方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溝通課堂內外,在生活中體驗閱讀,在閱讀中讀懂生活,品嘗閱讀與生活的雙贏。
(一)回歸真實生活,建立學生與文本對話
陶行知曾說“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須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生活教育的內容”,“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筆者認為閱讀教學應貼近現實生活、融合教學內容,課前向生活開放、課中再現生活、課后實踐生活,激發學生閱讀生動感和實戰感,使學生從語文課堂走進生活大課堂。
例如執教《柳葉兒》時,筆者深知學生生活的年代與作者所描繪的饑荒歲月相去甚遠、難以理解,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深刻內涵是教學的重難點。筆者以“春意融融話柳葉兒”導入,結合描寫柳樹的美段,引發學生對快樂童年的回憶,感受爬柳樹、搶柳葉兒、吃柳葉兒之樂,接著引導學生注意文字透露出的淡淡苦澀,運用時代背景的圖片、精確的數字使學生了解苦澀的來源——苦難的饑荒,自然理解作者對童年痛苦遭遇的緬懷以及以樂寫苦,更顯其苦的表現手法,最后以“那年月,苦澀的柳葉兒能夠讓你活下去;這年月,銘記苦澀的歲月能讓你好好活。記住那年月,珍惜這年月;記住苦澀艱辛,珍惜美好幸福;記住柳葉深情,豐厚自我人生”作結,挖掘出文本的深層內涵,引發學生對生活、幸福、苦難的思考。
(二)豐富教學手段,靈活運用生活化教學資源
教材文本均經過精心挑選,但學生有時很難用有限的知識、生活儲備理解文本,教師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達到教學目的。
傳統文言文課堂中學生常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文言文短小凝練,內涵豐富,利于想象,教師不妨妙用這一特點。《狼》中,筆者像王君老師一樣嘗試一次“找碴”,向學生展示了兩幅錯誤的“殺狼圖”,學生積極性極高,細致地找出與字義不符的地方,如正確理解“暝”、“暇”、“尻”、“首”的意思就能輕易找出錯誤,學生成功后意猶未盡,使文字與形象立體交流。經過一定積累后,開展“文言知識挑戰賽”,分小組進行比拼以此溫故知新,使文言文閱讀不僅是“發現”和“吸收”,更是“內化”和“創造”。
(三)拓展創造思維,嘗試生活化語文實踐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到,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還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人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語文教師更應重視課外延伸遷移,讓學生由“被動”化為“主動”,在實踐中鞏固學習、享受過程、感悟體驗,讓語文學習成為樂事。
在教授《本命年的回想》時,閱讀中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考當今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留,全班就如何看待社會傳統方式與現代科技方式過春節展開了辯論。正反雙方通過資料收集、整理,激烈的辯論,思維的碰撞,學生逐漸學會關注生活、發現生活、創造生活,不僅鍛煉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深化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應學會用生活的方式教語文,讓學生學會用生活的方式學語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使閱讀教學呈現出了勃勃生機與活力!
[注釋]
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46.
[1]陶行知.陶行知論生活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金林祥.二十世紀陶行知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G
A
1006-0049-(2017)21-0119-01
陳婳(1988-),女,漢族,江蘇常熟人,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唯亭學校,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