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亭宏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論析
郭亭宏*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興國之魂。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精神源泉,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基本精神滲透并體現在我國文化發展的整個過程。價值觀是文化的精髓和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基因,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
傳統文化;價值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路徑
價值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探索的問題。先秦時期,我國的思想家們便開始了對該問題的初步探索。那時還不是直接以“價值”這個概念為探索對象,而是對真、善、美等相關的概念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并對價值和真理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思考。同樣,關于這個話題,西方的哲學家們也作出了深刻的分析。那么,什么是價值?一般來說,價值義從廣義和狹義來講。廣義上說,價值就是人們認為好的東西,某種因其自身具有人所欲求的、有用的、有興趣的質而值得估價的東西。或者說,價值就是“客體”對于“主體”的重要性。從狹義上說,由于中西方學者們思維方式、客觀環境等因素的不同,學者們對于“價值”的界定都有不同的見解。綜合各學者,總結出價值的一些特性。如:主體性、客觀性、個體性、社會性等。
價值觀是對價值關系的反映,是一種觀念形式的價值意識。其主要以信念、信仰和理想為表現形式。價值觀具有主體性和多元性,也具有穩定性和客觀性,在短期內不會因外在條件有很大改變,因此,在社會系統中,是相對平穩的一種因素。而“無論是誰的一套價值觀體系,它本身都有自己的核心。”在一個價值體系中,各種具體價值觀作為其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由內到外進行一個劃分,但其內核就是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在價值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對其他的一般價值觀起著決定和領導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定位,要從人類文明和世界歷史的視角來審視人及其社會形勢和國家形式的生成、發展,探討其中的價值演變規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煉概括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這一概括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體現了國家、集體、個人在價值目標上的統一。
早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曾提出過“價值”、“使用價值”等概念,但是這些概念出現于政治經濟學中,并不是我們所說的哲學意義上的“價值”。經典的社會主義思想在西方文明中孕育出來,經過對其的批判和揚棄得到發展。因此,西方價值觀的演變過程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借鑒功能。
作為我國文化的根基,儒家文化所包含的價值精神深深地植根于我國的文化體系中,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學者將儒家的價值觀概括為以下幾個部分:三達德、五行、四善端、三綱、五常等。從本質上看,儒家價值觀注重人文價值,并承擔著促進國家道德、文化發展的任務。儒家價值觀念有仁、義、禮、智、信、德、孝、忠、中庸、誠、敏、恭、敬、謙、儉等。其中,“五常”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最重要的價值觀念,也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這幾個概念在儒學經典中被反復地提及,是儒學價值規范的主要觀點,也是構成儒家理論體系的基石。仁是儒家價值觀念的中心,是人內心的善良心性的表現。孔子以人為關注對象,并以人倫關系為關注中心對仁作出了定義,其最主要的內涵便是愛人、立人、達人、恕人。義相對的是利,是指正當的行為原則,是人在面對一些處境時做出的一種外在選擇,其最基本含義是應當、正當,是指一種至上的道義原則,以此原則來對人們的言行進行道德規范的束縛。禮的含義有多重,既指禮智、禮義,又包含禮儀,是人內心的價值準則的外在表達模式和標準。智是人的智力、才智和學識。以價值范疇作為尺度,智可以體現出人面對是非時的德性。信即誠信、信任、不欺騙。
從現代意義上來講,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價值精神可以分為五個方面。其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具有剛正不阿、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臨危不懼、積極進取的動力。從國家層面講,我國面臨外敵侵擾、尊嚴受到侵犯的時候,中國人民能夠在困難面前越挫越勇,不畏強敵,以國家的利益為上,雖然其中有成千上萬為了興國而犧牲的仁人志士,但是都抵擋不了勇士們救國救民的決心。從個人層面來講,表現為面對惡勢力,不低頭、不氣餒,向著正義和光明堅持自我,百折不撓,如屈原、岳飛、司馬遷等,他們身上這種自強進取的精神,留得后人所敬仰。其二,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熱愛祖國是我國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主要表現為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保守國家秘密,將個人利益放于國家和集體利益之后,以為國家和社會奉獻作為衡量個人價值的最高標準。如,國難當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頑強同惡勢力抵抗,雖然環境惡劣,但他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很多人都為了國家的安全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三,修身為本的重德精神。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國古代提倡以德治國,只有以道德教化國民,感化國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使國民真正團結,國家真正穩固。從個人來講,個人要注重修身養性,從內在約束和提升自己的德行,從而塑造至高的人格。其四,和而不同的寬容精神。所謂和而不同,就是在保持自身主體性的前提下承認不同的存在,尊重不同個體各自的特性,與其他個體和諧相處[2]。這種精神在周恩來總理提出的“求同存異”思想中也體現出來。當今,面對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我國文化既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同時也能做到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包容,積極吸取來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其五,生態平衡、熱愛自然的精神。傳統文化認為人是天地所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古人對大自然持有一種敬畏的態度。他們認為,人應當以包容的精神去面對自然,體現出一種將愛心推廣于自然萬物的大愛,這樣才能保持生態的平衡,不受到自然界的報應帶來的危機。
可以看出,這二十四個字全方位地體現除了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精神,不僅是傳統文化思想精神的體現,也是其延續和發展的成果。
伴隨著全球化的趨勢,各國之間的交流互動逐漸增多。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人們的價值觀也具有了多元的趨勢。有的人在外來文化面前,開始對本國文化產生了懷疑,甚至有人主張歷史虛無主義。而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多種方面的誘惑、道德和信任危機的出現和社會利益的不同,不同階層之間在面對沖突和矛盾時,需要我們能夠堅持對本國文化的自信,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正能量的精神。此時,更需要通過一個公正的核心價值觀來發揮其指導性的作用。
從國家層面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我國在發展目標上的規定,而這也是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延續。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務,中國的各個階級都對救國救民的道路做出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直到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沖出了三重阻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在長期的一段時間內,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是可愛的,為社會主義奮斗是值得的”,[3]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依舊是我國面臨的重要任務。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主張“仁者,愛人”,重視人的發展和人德行的培養。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一定要確保人民可以當家做主。文明是一個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也是國民素質的體現,更是公共意識的體現。實現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的最終奮斗目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質,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從社會層面講,體現了在價值導向上的規定,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追求,也是儒家思想中追求人的至高無上的精神幸福的體現。平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價值要求,既體現了人性的關愛本質,又表達了人類的共同追求。法治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從公民層面講,體現了在道德準則上的規定。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是團結全國人民的偉大力量。敬業樂業、勤勞奉獻是在工作崗位中產生力量和一切幸福的源泉,是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優良品質。誠實守信是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基本的行為規范,也是衡量個人德行中的一個基本因素。中國傳統提倡與人為善,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間充滿真情的源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不僅弘揚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也是對外來文化的揚棄。面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歷史的展開所帶來的價值沖突,面對當代世界的現代性困境和價值危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融入國家、社會、乃至每個公民的一言一行中,是我們當代義不容辭的任務。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
[2]李榮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中國文化研究,2014(3):36-46.
[3]胡紹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J].黑河學刊,2012(7):55-56.
G122;D
A
1006-0049-(2017)21-0186-02
郭亭宏(1992-),山西呂梁人,就讀于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