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崇碧
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3
歷史主體與需要
金崇碧*
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3
馬克思認為,創造歷史的歷史主體是實際生活著的有血有肉的人。人要生存就要吃喝住穿,滿足人這些基本需求的活動就是歷史的第一個活動。根本上說,需要是人類歷史開始的始初動力,馬克思始終是以實踐為基礎來認識和闡釋需要。
馬克思;需要;實踐
人的存在是歷史主體得以存在的基礎,沒有人的存在就沒有歷史主體的存在。人要生存就要吃喝住穿,滿足人這些基本需求的活動就是歷史的第一個活動。所以,根本上說,需要是人類歷史開始的始初動力,人類歷史就是需要產生——滿足——新的需要產生的循環往復、螺旋發展的過程。對于需要的理解,馬克思是從哲學層面來理解,即從實踐來認識和闡釋需要的。
歷史主體總是有需要的,這是因為實踐活動的作用,使得歷史主體的需要總是處于不斷地產生,不斷地要求得到滿足又不斷產生的持續狀態。需要是歷史主體的本性,是歷史主體的行為動機產生的源泉。
(一)現實的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人類社會歷史存在的首要前提
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要維持生命的存在,自然是要吃喝住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人只有活下來,才可以創造歷史。在這個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活動以及活動中獲得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而去滿足這個新產生的需要的活動就是真正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歷史由此拉開大幕。所以,現實的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人類社會歷史存在的首要前提,它是現實的人能夠進行更多歷史活動的基礎,是歷史得以開始的基礎。
(二)現實的人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出來的需要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因
在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引起的需要之后,活動(實踐)就從結果轉化為原因,成為產生需要的原因,需要便成為實踐推動歷史發展的一個環節或因素了。人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出來的需要,驅使人不斷地進行實踐活動,尤其是生產活動來滿足需要,從而促進了構成人類歷史發展的各種因素,所以說,需要是一切實踐活動的驅動力,是歷史發展的源泉,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需要是生產力產生和發展的原動力。這主要體現在需要對社會生產的作用上。現實的人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每天都在進行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必須的、持續不斷的,馬克思認為這種活動,哪怕只中斷一年,整個世界都將不復存在,人也會由此滅亡,所以,人必須不停地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當然,現實的人的需要是豐富多樣、層次不同的,現實的人不僅有生存所需的物質需要,還有精神需要、社會需要、情感需要、發展需要等等數不勝數,要滿足這些需要,只能通過實踐獲得更多滿足需要的條件,或者是直接滿足需要。在改造自然、滿足需要的過程中,生產力從產生到不斷隨著需要滿足的發展而發展。
第二,需要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內在根據。歷史要發展,能進行歷史活動的有生命的人就必須延續不斷地存在,滿足生命存在的生產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生育生產他人,二是生產出生產物質資料維持自身生命的勞動,這樣生命生產就表現為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雙重關系。自然關系是人與人最初的關系,它最原始的表現形式就是家庭,家庭是最初的惟一的社會關系。但是隨著需要的增長,新的需要層出不窮,人口的增多,在滿足需要的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必然打破最簡單、惟一的家庭關系發展擴大起來。馬克思認為人們只有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才能夠進行生產,即是說,人與人構成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是為了滿足人能夠進行生產的需要,因為單個個體的人是無法進行生產,無法對自然界產生影響,也就無法生存。一方面需要和生產促使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面社會關系尤其是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又更有利于提高人的生產能力,人去作用自然的程度更深,范圍更廣,促進了更多的新的需要的出現。
第三,需要促使分工的產生和發展。人的需要是歷史性的,需要是逐漸由簡單向復雜發展起來的,隨著人的需要越來越豐富多樣,滿足需要的條件和產品也越來越紛繁復雜,這在一定的程度,促進了分工的產生和發展,因為只有不同的分工,只有更為精細的分工,才能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滿足需要。
第四,需要也促進了意識、語言的產生。人要改造自然,要生產,就要認識對象,解決自己與對象的關系,這就要求形成對對象的意識,意識就是在生產過程中要求認識改造對象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所以,意識是需要和生產的產物。人們在生產中必然交往,隨著生產的發展,簡單的符號或是肢體語言已經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了,于是語言也隨之產生,并隨著需要和生產的發展不斷地發展進化,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物質交往和精神交流。需要的發展又進一步促使了人類的政治思想、法律制度、道德、藝術、哲學、美學、宗教等等的產生和發展。
通過以上從幾個方面的敘述,可以看到,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等等都在需要以及滿足需要的生產活動過程中形成、發展,當然它們也制約著人們具體的需要,它們的發展反過來也促進了需要的發展,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過程。人的需要和滿足需要的社會生產伴隨人類社會始終,因為只要有人存在,就必定會有人的需要,必定就會有滿足需要的社會生產。追根溯源,人的需要和滿足需要的社會生產的矛盾運動是引起社會變革、促進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在階級社會,這種動力源的作用更是清晰可見,簡單概括就是:不同的階級、階層有著不同的利益需要,隨著需要的發展,滿足需要的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生產關系也變得越來越擴大、復雜,同時反映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也變得復雜多樣,當現存的生產關系使社會生產不能滿足某些或某個階級、階層的利益的需要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就會采取各種方式和手段訴說需求,這種訴說有兩種,一種是量變,就是他們只是對現存的社會關系及上層建筑進行局部的改變,使社會在原來的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下進行,滿足他們的需要;另一種就是質變,就是變革現存的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使社會生產在變革后的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下進行,以達到滿足他們的需要。
[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人民出版社,2003.23.
B
A
1006-0049-(2017)21-0218-01
金崇碧(1972-),女,仫佬族,貴州都勻人,哲學博士,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馬哲史、文化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