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婷婷 李 靜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農村宅基地退出問題探討
解婷婷 李 靜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建設用地嚴重不足,而農村卻出現了“空心村”、宅基地大量閑置等現象。因此,集約利用宅基地成為政府解決當前建設用地嚴重不足問題的主要方法。但實際中,由于宅基地退出政策的缺失,導致農民十分抗拒退出宅基地。完善宅基地退出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建設用地不足的問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還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促進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宅基地;退出模式;農民權益
目前,我國宅基地制度的弊端日益凸顯,實現宅基地退出是解決問題最好的選擇,同時也是國家、城市和農村共同的利益訴求。現如今,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大量進城,導致農村的房屋大多閑置下來。而我國現行的宅基地制度明顯滯后于當前的經濟形勢,種種弊端阻礙了城市的建設和農村的發展,應以“退出”為突破口,建立更加完善、更加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制度體系,直接有效的解決宅基地利用率低的問題,實現“地”盡其用,保障農民自身的權益,促進建設城鄉一體化的新格局。
宅基地退出是以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為目的的。宅基地退出是指農民放棄其所擁有的宅基地使用權并將其讓給本集體組織的其他人的一種土地流轉形式,不僅包括身份由農民改為城鎮居民的宅基地退出,也包括由于不符合“一戶一宅”規定或面積超出相關標準導致的部分宅基地的退出。宅基地的退出機制是一套主要圍繞退出行為展開,通過大量減少宅基地的閑置以達到保護耕地資源目的的機制。
(一)沒有明確規定宅基地退出的程序和補償
現實生活中,宅基地退出機制的建立主要依靠收回宅基地使用權來實現。《土地管理法》沒有明確宅基地收回的流程、范圍、補償和具體的操作方法,打擊了村集體在宅基地收回這項工作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村集體在實踐中難以完成。
(二)“一戶一宅”原則產生歧義,管理制度滯后
現實生活中,一戶家庭同時擁有兩處宅基地以及建新不拆舊的情況非常普遍,這與相關部門的管理制度滯后、管理松懈有很大的聯系。大部分省區對宅基地的管理沒有落到實處,并且沒有組織制定相應的建設規劃,導致管控力度不夠,農村建設用地規模失控。還有,部分土管部門只注重前申請,不重視后管理,沒有積極管理違反一戶一宅原則的現象。
(三)宅基地退出機制與社會保障斷聯
在宅基地退出過程中,農民群體的基本住房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國家也沒有出臺相應的補償政策,無疑加大了宅基地順利退出的難度。在現實生活中,宅基地退出有貨幣安置和住房安置兩種,但這兩種方式存在很大的漏洞。貨幣安置中,農民退出宅基地得到的經濟補償遠低于建造住宅的成本,成效甚微。住房安置中也出現了住房類型有差異、住房面積下降等一系列問題。
(四)忽視農民的意愿
大多宅基地退出過程都忽視了農民的意愿。由于公權力對私權利的限制程度越來越大,當前凸顯出的宅基地使用權的問題其實就是與農民不動產財產權相關的問題。面對農村建設用地的嚴峻形勢,各基層政府因為過分追求政績而忽視農民的意愿,使得農民更加反感宅基地退出機制。
以退出行為為基本中心的統一相協調的宅基地退出機制的建立,才能真正保障農民自身的合法權益,提高宅基地的利用效率,緩解土地關系緊張,集約的利用土地資源,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建設。
(一)建立激勵和補償機制
在當前的大環境下,經濟主體在做決策時都會追求利益最大化。已經遷居入城的農民中,大多數都不會主動退出宅基地,是因為缺乏相應的激勵和補償機制。只有讓農民在退出宅基地后能得到合理的補償,才能提高農民退出宅基地的積極性。因此,應該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情況來制定激勵措施,并提供房屋、貨幣等多種補償方式,充分保障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會下降,更好的滿足農民的需求。
此外,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也可以激勵農民退出宅基地,對于積極響應退出機制的農戶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
(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當前,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和城市相比相差甚遠,與宅基地相關的社會保障福利等都缺失,比如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制度。因此,各地方政府應積極承擔起對農民的社會保障的責任,充分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建立與之相配套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的保障農民宅基地使用權的權益,使農民在選擇宅基地退出后沒有后顧之憂,這樣才能快速有效推行宅基地退出機制,這樣才能使宅基地退出市場良性運轉起來。
(三)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均衡機制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宅基地退出的核心不是如何退出,而是在退出的過程中能不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法律最基本的價值所在,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體現的是宅基地退出過程中對于利益分配的基本公平。糾正退出過程中各主體不平衡的利益分配關系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迫切需要。其次,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環境,各自制定相關的土地政策,以此來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保證土地資源所產生的利益真正由社會成員分享,切實的實現社會公平。
(四)尊重農民意愿、兼顧公平與效率
在宅基地退出過程中,只有充分尊重享有宅基地使用權的農民本身的意愿,才能實現宅基地退出機制的順利實施。因此,宅基地建立宅基地退出機制一定要從根本上尊重農民自身的意愿,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首先,應給予選擇退出宅基地的農民傾斜性的權利保護的配置,主要是為了保護農村弱勢群體的基本利益。其次,在退出過程中,重視對話和協商的作用。給予農民權利表達的機會,可以真實的傳達農民的利益訴求。通過對話和協商使得相關的利益主體互相理解,共同尋求最合理的退出方案。最后,我國應制定可以起宏觀調控作用的土地政策,最大限度的維護社會公平和利益,最終實現宅基地退出機制的有效實施。
[1]畢影.我國農村宅基地退出問題研究綜述及其取向[J].江蘇農業科學,2014(3):389-392.
[2]曲福田.關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農村經濟,2012(1):65-67.
[3]謝正峰,等.我國城市土地優化配置研究演進與展望[J].經濟地理,2011(8):61-62.
[4]刁其懷.宅基地退出:模式、問題及建議——以四川省溫江區為例[J].農村經濟,2015(12):22-23.
[5]方平,等.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困境與流轉績效評析[J].農村經濟,2010(9):16-20.
F
A
1006-0049-(2017)21-02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