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艷
西安工業大學,陜西 西安 710032
發達國家特殊兒童教育工作特點淺析
張玲艷*
西安工業大學,陜西 西安 710032
對弱勢群體給予足夠的關愛與重視,是整個社會主義和諧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兒童是這個弱勢群體的一部分,而特殊兒童更是整個弱勢群體中更為脆弱的弱勢群體。兒童是社會未來的建設者,是一個國家的希望,讓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一樣能夠接受與其身心發展相適應的合理教育,則是特殊兒童在未來有所發展、有能力自我發展的關鍵所在。近三十年來,我國在特殊兒童教育問題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可喜成果,但是,在一些地區特別是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地區的特殊兒童教育問題仍得不到有效保障。發達國家特殊兒童教育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他們針對特殊兒童而制定的立法、現實教育環境下各項良好科學的教育設施,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本文通過對發達國家就其特殊兒童教育工作中呈現出的特點進行總結分析與研究,以期從此方面對我國特殊兒童教育事業提供有益參考。
特殊兒童;特殊教育;全納教育;早期干預
特殊兒童教育事業是一項偉大又神圣的事業??v觀目前全世界的教育工作,絕大多數國家已就特殊兒童教育納入本國的教育體系之中并輔之以有效的教育方式與與之配套的教育投入。而發達國家在此領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其成熟的教育理念、先進的教育模式無疑成為其他國家學習借鑒的良好藍本。發達國家就特殊兒童教育領域呈現出的特點,筆者歸納總結如下:
很多西方國家在面對本國特殊兒童教育問題上,都努力秉承將特殊兒童“普通化對待”的教育理念,即在針對特殊兒童教育這個問題上,盡量讓那些有可能與普通兒童可以一起接受教育的特殊兒童在普通公立學校接受普通教育,而非特殊兒童教育一律“特殊對待”。當然,由于自身健康、精神等狀況確實難以適應普通教育的特殊兒童不包括其中。
例如,美國就特殊兒童接受教育而專設的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很少,絕大多數特殊兒童都是在普通公立學校學習并接受教育。讓特殊兒童享受教育的自由并在普通公立學校設立特殊教育服務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德國就4至6歲特殊兒童在經過一系列有關肢體、精神等方面進行專業測試后會給出特殊兒童監護人就該兒童接受何種類型教育的入學建議,從而將哪些兒童可以去普通幼兒園,哪些兒童需要進入特殊幼兒園進行區分。一般,讓殘疾程度最嚴重的那部分特殊兒童進入特殊幼兒園。英國將特殊兒童置于特殊教育機構的比重亦非常之少,英國國內僅就殘疾程度很嚴重的那部分特殊兒童至于特殊教育機構讓其接受特殊教育,絕大部分的特殊兒童都在普通教育機構接受教育。
第一,制定規范化的特殊兒童健康狀況鑒定及評估細則。發達國家已將對特殊兒童健康狀況的相關鑒定及評估工作納入其立法范疇,從而以明確特殊兒童教育權得以實際落實的各環節之法律責任;第二,強調并注重家庭對特殊兒童教育的參與度與認識度。特殊兒童家長對特殊兒童教育事業的推動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與推動作用。發達國家人均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非常高,許多特殊兒童的父母本身就高級知識分子或者曾經接受過相當的教育,他們較為出眾的認知能力與自身較高的素養使他們在對自己孩子教育過程中起著無法估量的重要作用;第三,注重并加強相關早期干預。所謂早期干預,即越早發現孩子在肢體或者精神等方面存在有異于普通孩子的情況要越早進行相關診斷、康復、治療等。發達國家在特殊兒童早期干預問題上已經形成比較嚴謹的操作規程,許多國家已形成0-6特殊兒童的早期教育體系。例如,在德國,其早期干預教育體系相對完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殘疾,就可與特殊兒童早期干預機構建立聯系,由該機構就孩子的健康、精神等狀況進行調查、測試并給出科學診斷,從而確定孩子自身具體狀況,再與其他特殊教育機構依該具體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早期干預計劃。
發達國家的教育研究者認為,有關特殊兒童權益的保護并非是一項慈善活動,而是特殊兒童這個群體應有的權利。讓特殊兒童回歸主流而非被另眼相待,發達國家的許多法案也都極力提倡對特殊兒童提供與其個人條件相適應的教育計劃。例如,在上世紀60年代,丹麥人就提出“正常化”對待有特殊需要兒童的理念并于通過一系列相關教育條例,使特殊兒童的普通受教育權得以保護。在美國,上世紀70年代提出讓特殊兒童“回歸主流”的思想,其在1975年通過的《特殊兒童教育法案》,就被認為是并于1975年制定特殊兒童的“權利法案”《特殊兒童教育法案》。
這些國家通過政府在特殊兒童相關權益工作中的不懈努力下,使特殊兒童“普通化”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與之相伴的是“全納教育”理念亦逐漸成為全球性議題。讓自身狀況可以適應普通教育的特殊兒童在普通學校就讀,使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在共同的教育環境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不僅有利于特殊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有利于普通兒童成長過程中真正接納并尊重不幸于自己的特殊孩子。從社會以及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來看,這都將有重要現實意義。
不少發達國家已將特殊兒童的鑒定評估工作納入立法范疇,制定了一整套規范化的鑒定評估細則,例如:如果特殊兒童在普通班就讀,至少應有一名特殊教育教師參加日常教育工作,從而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提供針對性建議或者實踐性教學工作;須有一名專業人員來就特殊兒童的鑒定結果及測評結果向校方教師提出教學建議且校方應當采納這些建議。另外,如果家長對鑒定結果或者評估結果不滿意,有權申請獨立的教育評估。
[1]汪海萍。論加強特殊教育立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中國特殊教育,2007(7);唐國愉.特殊教育對專業團隊的需求研究.畢節學院學報,2011(5).
[2]劉翠霄.各國殘疾人權益保障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10.
[3]蘭繼軍,呂春苗.受教育權,自閉癥兒童的法定權利.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6.
[4]申仁洪.全納性學習環境的生態化構建.中國特殊教育,2004(1).
C
A
1006-0049-(2017)21-0225-01
張玲艷,女,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法律系,教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