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蓉
(凱里學院音樂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湖南省衡州花鼓戲的調查研究*
段 蓉
(凱里學院音樂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衡州花鼓戲是清末產生于湘南地區的一種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性藝術形式。文章試圖運用文獻法、田野調查法和比較研究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對衡州花鼓戲于當下的生存狀況、表演場合、社會功能等,進行一定層面的分析和闡釋,揭示其于當代社會語境中的變化狀況,以期為其深入研究提供依據。
衡州花鼓戲;戲曲音樂;藝術形式
衡州花鼓戲興起于清代中葉,作為湖南花鼓戲的一支分流,它在藝術特點、音樂風格、取材范圍以及舞臺表演等方面,與其他地方的花鼓戲相比,既有共性,也不失其個性。其興起的緣由,首先是當時穩定統一的政治環境;其次,清中葉隨著國家穩定,以及一系列有利于經濟發展政策的推行,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從而出現了一些專門為衡州花鼓戲創作與演出的藝人。這為衡州花鼓戲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最后,清代中葉興起的“花雅之爭”,并最終以地方戲曲“花部”取得絕對優勢壓倒了昆曲“雅部”。綜上所述,正是以上原因為衡州花鼓戲提供了廣闊的生存條件,促成其繁榮局面的到來。
湘南文化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屈原曾在楚地寫下了《九歌》,唐詩宋詞里也可以看到很多描寫湘南地區的“俳優”、“女樂”等字眼。衡州花鼓戲是湘南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產物,其產生與發展和湘南地區的民俗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湘南地區羅剎廟宇眾多,祭天酬神活動頻繁,衡州花鼓戲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并扮演著特定的角色;其次,衡陽是一個地理環境姣好的地方,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風景怡人,這也是衡州花鼓戲在創作表演過程中,大多是表現田園生活且具有樸實韻味的主要原因。
(一)表演曲目的變化
據統計,衡州花鼓戲的傳統劇目共有165首,按照篇幅的大小來進行劃分:其中小型的有104出,中型的有35出,大型的有26出;[1]按照聲腔的不同來進行劃分:其中川調有126出,打鑼腔有27出,小調有2出。其內容主要取材于民間生活。如《送表妹》講的是一位少女到姑媽家做客后,在和表哥回家的途中,聰慧活潑的少女利用路上一切可以利用起來的機會向表哥表達自己的仰慕之情,最后兩人終結連理的故事。
解放后,在黨的領導下,湖南花鼓戲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特別是演出現代戲和新編歷史題材的劇目,花鼓戲音樂工作者作了大量的工作,改編創作了一批新的曲調,使曲調的板式、旋律、色彩更新穎豐富了,從而使過去的曲調有了嶄新的變化,擴大了表現力。如《父親》,是由衡州花鼓戲藝術責任有限公司于2014年開始策劃的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現代戲曲。它不同于傳統劇本,首先它有13000多字的文學劇本,將整場演出從演員到舞臺都做了詳盡的要求。其次,為更加符合劇情的發展,它的唱詞拋棄傳統的固定唱詞,選用了當地的方言土語。《父親》既保留了傳統花鼓戲的形式又與時俱進的注入了新時代的內容,它的誕生對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衡州花鼓戲”的傳承與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二)社會功能的變化
衡州花鼓戲作為優秀的地方戲種,是一定社會時期發展的產物,它的產生也必然對社會具有一定的意義與影響,娛樂性、教化性和審美性是它發展至今所具有的社會功能。衡州花鼓戲在兩小戲階段,作為農民在田間勞動休息間隙的一種藝術形式,其最顯著的功能就是其所具有的娛樂性,民眾的娛樂需求是衡州花鼓戲得以產生的必然條件。而現在,衡州花鼓戲還運用于文藝類節目的比賽和旅游景點的演出,在電子媒體的傳播下,迅速擴大了衡州花鼓戲的傳播范圍。衡州花鼓戲也由之前的自娛變為自娛和他娛兼而有之。
教化功能是在娛樂功能的基礎上產生的,衡州花鼓戲將生活中的善良、正直、誠信、上進、勇敢、狡猾、陰險、虛偽等品質經過藝術加工搬上舞臺,使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也對各種角色所表現的形象在心里進行評判,并且反觀自身,對于舞臺上演繹的真善美等正面形象表示認同,對舞臺上的演員表現出來的丑惡陋形象便采取批判的態度,萌芽期的衡州花鼓戲無論是劇情、舞臺布景,還是演員的服飾化妝等都還很不成熟,劇情都是比較簡單、粗糙的,甚至說不上完整,所以他在教化性和審美性上表現的明顯不足。隨著后來的發展,教化功能也越來越突出,包括一些社會歷史知識、人文地理知識、家庭倫理知識等等,新時期后還有反映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名族團結等一系列教育知識,如《補鍋》描述的就是一位農村少女和從事補鍋職業的女婿對母親的職業歧視舊思想進行教育,最終使母親意識到自己思想上的錯誤,整部戲曲給人一種質樸干凈的感覺,鄉土氣息濃厚,非常貼近農民的現實生活。
在衡州花鼓戲中,演員的化妝、服飾和身段表演,戲曲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色彩,演員的演唱和伴奏樂隊的演奏等都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但在地花鼓階段,衡州花鼓戲的審美功能并不明顯,只能在戲曲音樂的本體上窺到一些還比較稚嫩的審美性,隨著后來的不斷發展,衡州花鼓戲的審美功能才日趨明顯。
衡州花鼓戲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形式,為了使它不隨著當代人的審美變化而消亡,“非遺”的標簽對他起到了一個保護與傳承的作用。
衡州花鼓戲作為湖南花鼓戲的一支分流,是明清時期流行于湘南地區的小戲種,它在燈會、儺舞、采茶歌、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衡州花鼓戲所依托的生存背景發生新的變化,與傳統語境中的衡州花鼓戲相比,當代社會語境中的衡州花鼓戲在演員構成、表演場合、表演曲目、伴奏樂器和樂隊編制以及社會功能等方面均發生了一定層面的變化,此即為當下戲曲音樂研究的典型個案。因此、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其他曲種的研究提供同類問題研究的借鑒。■
[1] 劉謹慎.“衡州花鼓戲”源流考[J].南華大學學報,2014,02:1-2.
2016年度凱里學院院級規劃課題《湖南省衡州花鼓戲的調查研究》研究成果(X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