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 凱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5
淺析90后大學畢業生“慢就業”行為的應對策略*
泮 凱*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5
由于近年高校大規模擴招及就業競爭的加劇,促使越來越多的90后大學畢業生開始“慢就業”,這種就業心態問題已成為大學生就業領域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從社會、心理等層面出發來探析種現象的影響因素,并提出這種就業現象的改進策略。
90后大學生;慢就業;對策
“慢就業”通常指的是通過考研或者間隔年的形式來延緩就業時間以減輕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壓力。造成“慢就業”的原因有很多,外在層面上,經濟與社會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學校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家庭對大學生就業觀的影響等因素的作用表現的尤其突出。在大學生的內在層面上,大學生對職位的期望值過高也是造成“慢就業”現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是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就業觀的影響。人最初對職業的認知了解絕大部分來源于父母的工作,幼年時期接觸來自很多父母對社會、職業及工作的看法,這在潛移默化中會形成自身對職業價值觀的判斷和選擇,而家長的文化水平、生活閱歷及思想視野也成為潛在的影響分子,在選擇專業及就業方向方面大學生也會更多的受到其家庭經濟的影響,父母對于職業的觀念看法對孩子以后的擇業有著重要影響。家庭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觀最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二是學校層面對大學生就業觀的影響。學校是大學生成長的重要生活環境階段,在這一環境下形成的對于專業及職業的認識是影響他們進入職場的重要平臺。學校的就業指導機構會在學生臨近畢業時發布各種各樣的招聘信息及就業前景估量,更重要的環節是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和職場心理的引導與輔導,讓大學生樹立更加清晰的求職目標以及對本專業市場前景的把握。但是根據相關求職新聞的報道,我國很多高校就業僅局限于信息的登記與發布,尚未做到切實系統的職業生涯輔導。
三是用人單位對求職者學歷及能力的要求在提高。高校擴招致使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在逐年累積,人才需求的結構在發生變化。尤其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就業環境普遍存在較大的就業壓力。由于應屆生缺乏相應的工作經驗在就業中會面臨被歧視的境遇,這種情況便導致了很多畢業生為了積累工作經驗而在短時間內頻繁地跳槽。同時,國內不規范的人才流動體制也加劇了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的職業穩定性的質疑,這進一步加劇了應屆畢業生求職的困難,對于就業者的學歷要求也從本科提到了研究生水平;國內就業結構的地域不平衡趨勢也是影響畢業生的重要求職因素。其中以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呈現就業扎堆現象,而中西部地區尤以西部地區為甚,人才缺口較大。這種地域不平衡性導致我國就業形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致使許多專業的市場需求量極少。由于學校與社會的互動缺乏有效結合,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局部就業臃腫。同時用人單位不僅從知識層面考量求職者的能力,還有更多的社會實踐、心理人格、職業道德及敬業精神因素決定求職者的去留。這些因素都加劇了90后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一是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來提升自己的社會認知及融入能力。在校學習時,可以通過參加校園的模擬招聘會現場及職業能力測評大賽,來加強對本專業的市場需求度認知。這種校園活動的參與既不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精力就可使畢業生快速掌控就業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項,同時通過多種現場模擬實驗可以大大降低就業時的心理緊張情緒,提高就業成功率。在寒暑假時,可以利用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等多種渠道去相應的用人單位實習,徹底深入社會了解及感受本專業,對自我未來的就業定位提前尋找更好的機會。清醒客觀地認識現實,積極主動適應社會。正確看待當前的自我專業技能,腳踏實地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是樹立正確合理的就業觀,根據社會需求主動作出適應性調整。合理的就業價值觀能夠幫助90后大學畢業生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實際出發,學會審時度勢顯得尤為重要。部分大學生過分追求心中理想的擇業目標,盲目選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工作,隨著生活成本及消費壓力的攀升,極其容易出現對現有的工作環境及薪酬待遇不滿的狀況。這便會導致很多90后大學畢業生選擇暫時性的蝸居或者因此直接干脆延緩性就業,這是不可取的。應先調整自己的目標,先穩定再發展,爭取及時在畢業時就業。隨后再選擇在新的職業領域積極創造條件,不斷積累工作經驗及生活閱歷,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好充分的準備。所以大學生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就業形勢,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適當降低就業起點,只要持之以恒,定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1]劉常云.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8.
[2]張旭東,車文博.大學生挫折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對策[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
[3]李驥云.90后大學生心理特征與培養建議[J].科技咨訊,2011.
泮凱(1990-),山東聊城人,重慶郵電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922.5;G
A
1006-0049-(2017)17-00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