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西安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李莎莎*
西安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民族精神是客觀存在于一個民族中的維持民族延續發展,不斷前進的精神思想。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加強當代大學生,尤其以90后為主的大學生群體的民族精神教育日顯重要。因此,與時俱進地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著眼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現狀,對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了分析。
經濟全球化;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加強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增強他們的國家主權意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責任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新時期加強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責任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經濟全球化對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產生了沖擊,部分大學生在國家主權意識、民族責任意識、安全意識及文化意識方面產生了錯誤認識,出現了一些問題。
大學生的國家主權意識弱化。不少大學生在經濟全球化思想觀念的影響下,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認識,認為世界各國的一切經濟、政治、文化的紛爭都是在一個同一的大背景下進行,國家會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生態問題全球化、人口問題等等一系列的國際化現象而逐漸消滅,因此,他們認為經濟全球化時代無需再提民族國家的主權與利益,他們關注全球和人類的整體利益遠遠強于對本民族利益的關注,民族國家主權意識正在逐漸淡化。
大學生的民族責任意識減弱。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西方個人本位的價值觀沖擊著我國傳統的社會本位價值觀。許多大學生覺得民族精神的倡導與個人價值的實現是根本對立的,民族精神教育沒有實施的必要,甚至有些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呈現功利化趨勢,把對民族和國家的責任拋之腦后。他們沒有認識到國家利益的維護與發展是個人利益得以實現的前提和基礎。這種錯誤的認識造成當代大學生在價值目標選擇上追求功利化和世俗化,把對國家的責任拋之腦后。
大學生的民族安全意識淡薄。經濟全球化時代,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加之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不斷上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使得部分大學生認為國家安全問題已經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他們對經濟全球化的沖擊盲目樂觀,認為恐怖主義活動、生態環境問題、全球經濟危機等全球化威脅不是一個民族所能解決的;他們也對中國的發展前景盲目樂觀,沒有看到國內存在著城鄉差距、就業危機、環境污染等問題。
大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西化。經濟全球化是西方國家主導的,他們利用經濟、科技、語言等優勢,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肆意宣揚其政治理念、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他們通過商品、影視節目等載體間接地沖擊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尤其是借助互聯網這個大平臺,把他們的文化觀念強加給別國。這極大地削弱了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成為“西化”的俘虜,勢必給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創新和傳統教育帶來困難。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意識的淡薄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國家制度政策、學校教育、家庭軟環境以及大學生自身共同影響的結果。
國家對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國家對民族精神的重視程度,直接關系著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成效。但是由于國家忽視精神文化建設,缺乏對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引導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意識的弱化。首先,民族精神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夠,由于國家長期以來一味的只重視物質文明建設,大搞經濟發展,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其次,政策制度缺失。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離不開完善的政策制度的引導和約束,但是目前相關的政策制度引導力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給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造成影響。
學校對民族精神教育的措施不健全。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學校教育,具體來說如下:首先,教育體系不完善,當今許多學校始終貫徹重智育輕德育的教學理念,對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重視度不夠。其次,教育內容和目的針對性不強。教育內容沒有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實際相結合,教育目的上沒有將社會發展的要求與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和需要統一起來,因而缺乏針對性。再次,教育手段單調。大多數教師多以灌輸式、填鴨式的知識講授為主,未能與實際相結合,也未能與其他學科的教學融合,教育效果不佳。
家庭在民族精神教育的認識上有偏差。家庭對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家庭軟件建設上,包括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兩部分。一方面,為了提高子女的競爭力,家長格外重視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無暇顧及孩子的道德觀和文化價值觀的教育,從而導致大學生在民族精神教育重要性認識上出現偏差;另一方面,有的家長在經濟全球化這樣一個復雜的時代中,沒有保持清醒的頭腦,自身道德素質水平低下,追求經濟利益和物質享受,沒有發揮榜樣教育的作用,給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帶來負面影響。
西方文化價值觀對大學生意識的沖擊。大學生大多思想活躍,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他們很容易受到經濟全球化下西方錯綜復雜的思想觀念的影響。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被卷入到本國,加之青年大學生在這一時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快速的發展,但對待問題的看法往往表面化和片面化,即只顧現象,忽視本質;只顧部分,忽視整體。在與西方文化價值觀念交融的過程中,在認知上產生偏差,對本國傳統文化缺乏繼承,過度崇尚西方價值觀念、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利于民族精神教育的順利實施。
[1]張晶.論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困境[J].遼寧警專學報,2008,1(1).
李莎莎(1984-),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西安醫學院宣傳部,干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17-0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