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萍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大學生生活與學習網絡特性研究
——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園林園藝系為例
陳淑萍*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本文針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園林園藝系800位同學進行生活與學習網絡之問卷調查,探討同學社群網絡成形之原因,以及網絡特性與學生成績及行為之關系。利用網絡理論探討學生網絡特性與意涵,研究結果可應用于學生輔導之規劃與教學之改善等工作。
大學生;次團體;網絡
大學為培育專業人才之殿堂,然而部分教師多專注于研究,從而經常忽略對學生生活與學習之關注,缺乏對學生的了解,教學上無法持續改進,對于大學教育而言是一大缺憾,殊不知輔導學生是不朽的主題。另一方面,大學教師在教學與輔導工作上多未加以重視,甚至陌生,師生關系疏遠,學生未受到合宜的激勵,學習成效不明顯,此普遍現象已導致大學教育之偏差與脫軌,如何提升大學教學與輔導之品質是當務之急。
通過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園林園藝系大800位同學進行生活與學習網絡之問卷調查發現,各年級大學生學習網絡較生活網絡松散,這反映學生投入學習時間較少,同時也與學校課程內容安排有關。學生次團體形成主要因素分別為:同宿,社團,女性,同籍等,潛藏于次團體的壓力使得成員上課出席率與成績高于全班平均成績。學生生活與學習網絡隨著年級升高出現孤立型網絡增加的現象,網絡有逐漸分解的趨勢。
學生生活網絡則應歸類隨機型網絡,此網絡多以兩兩相交之基本型態隨機成長成型,無特定目標,幾乎涵蓋所有學生,故呈現成多樣性,并隨著年級的增長而發生逐漸分解的趨勢,這種趨勢歸結為以下三種原因,
(一)成員間意見不合或分歧
隨機型網絡經常因內部成員意見不合而分裂為二股,各股可能再可裂,園林園藝系學生生活網絡隨時間之演進獨立網絡持續增加,似乎也呼應隨機型網絡分裂之現象。
(二)成員疏于聯絡
友誼之維持其實相當耗費時間與資源,大一同學在同學友誼之營造尚在摸索的階段,一旦成形固定,其它次要的朋友雖不致于不合,但將不易維持緊密關系,漸疏于聯絡,最終于高年級時友誼網絡將行分割,也因此大學并非在擴大自己的交友圈,而經常在制造小圈圈,因此高年級之生活網絡較為碎裂。
(三)成員間友誼之不平衡
友誼可長久維持經常是因兩人對友情的付出與回報大致相等,若一方付出較多而回報較少時,則該方可能要求對等相待,或放棄此段似若單向之友誼,此現象稱為平衡理論,因此若網絡間部分成員間關系出現不平衡且無法獲得相等對待時,網絡將出現分裂,同學生活網絡經數年的發展,必然有不平衡之情形,此情形是無法一直維持,故網絡之裂解勢必產生,尤其高年級更為明顯。社會網絡之類別主要分為二類:目標導向型網絡與隨機型網絡。目標導向型之形成經?;诔蓡T間有共同之目標而組成,因此形成較迅速,成員特性較一致,網絡具有領導人物,目標達成或失敗后網絡將產生較劇烈之變化。相對的,隨機型形成緩慢且以二成員為成長之基本元素,無目標性,成員特性較多樣,亦較無領導人物,網絡之形成多基于二成員之共同背景或嗜好。
經調查,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網絡出現孤立型網絡以及獨立個體越來越多,同學在學習上的交流似乎相當有限,也可能因學習較屬個人行為,形成網絡有其先天上的困難,但是有效的學習網絡也不宜過大,否則無法安靜學習讀書。依調查統計,3至5人可能是最佳之學習次團體規模,一般學術競賽也是大致如以上人數,此現象可能是成員的選擇及自然演化的效果,因為理想次團體人數之限制,必然導致學習網絡之疏離,但各班學習網絡圖中仍有單獨一人、二人與線型之三人團體,將既有二至三人之松散小組結合成3至5人之次團體,或可提升學習之成效。
園林園藝系大學生學習網絡符合目標導向型特性,學習網絡各次團體之結合具有一致的學習目標,除了部分自我學習的同學外,同學間皆組小型且分散之獨立網絡(或次團體),各學習次團體之領導人盡管不明確,但是必須存在,同時成員之特性一致,在學期結束或學生畢業則學習網絡將結束或轉化為生活網絡。
大學生是十分獨特的族群,高中學生初次離開家庭進入朝夕相處的環境,開始營造人際關系,并逐漸形成網絡以及組成次團體。隨著時間演進,網絡產生分解與組合,次團體也將因此而增減重組。學生社群網絡與其它類型網絡相同皆是在動態演進過程中,網絡成員不定時進入或離去,成員間關系亦隨著時間而改變,若針對某班級進行長期之調查,將可觀察該班級學生社群網絡之演化,以及個別同學之網絡處境,學校之教學與輔導可依學生社群網絡特性進行調整改善,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質量。
(一)低年級至高年級網絡架構之演變
若不考慮個人型的獨立網絡,生活網絡隨著年級孤立型網絡有增加之趨勢,且三年級的學習網絡平均連結數偏低,說明大三課程學分數已少,課業壓力亦低,科目的重要性下降,同學已漸有離開學校的心情,于是投入學習的心力不足,因此同學間學習交流趨于疏遠。學生生活與學習網絡隨年級而疏遠,雖然高年級同學較為獨立,卻也形成小圈圈之交友模式,相當不利于學習,學校應該合理規劃三年期間的課程以加強同學間情感、提升學習效果。
(二)學生次團體之形成與作用
由各年級次團體形成原因之調查,可納歸出重要性依序為同住,社團,女性,游樂等,其中同住對次團體之形成有相高比例之決定性,學校若欲做好輔導,必須在宿舍之分配與管理著力,因宿舍也是生活教育與學習人生之場所,尤其大一是受教成功的關鍵期,大一同宿可能決定同學未來三年朋友之組成,若能使住宿同學養成良好之生活與學習態度,則可形成優良的社群與學術型次團體。社團隊伍亦易于形成次團體,基于相同興趣自然凝聚向心力,可發展同學認知與非認知方面之潛能,而女性同學在該系人數較少,屬少數族群,具有相同性別與特殊背景提高組成次團體之幾率,然而女性團體較屬自然因素,地域型之次團體則應鼓勵融入網絡中,方不致局限視野與思維,多樣性交流對大學生人格之塑造有正面之作用。一起游樂對組成次團體是一種助力,此項因素與社團及運動隊伍相似,只是興趣更為廣泛復雜不至于走向偏途。次團體形成因素多樣,但學校可利用此類次團體之存在,嘗試導向健康之活動,避免學生因玩樂而荒廢學業。學校除加強個別中心成員之實施輔導外,次團體集體商榷也是不可或缺,營造健康次團體生態,有助于班級同學生活與學習之良性發展。
(三)個別同學在網絡中地位之影響
社群網絡中各成員地位并不相等,少數重要成員或中心成員可接觸更多信息或參與更多討論,成為網絡中關鍵人物,在大型網絡中此類重要成員僅約占網絡總成員之20%,但擁有80%之聯系。學生在網絡中也非地位相同,有同學占據網絡連結中心或中介中心,另外有些同學卻是位于網絡之邊陲甚至不與人來往,在輔導同學時確實須因材施教,可能不能完全一視同仁,這或許就是輔導的困難所在。但中心成員因保有既有之優勢,對于網絡組織之變革經常是相對保守甚至抗拒,因此中心成員多非改革之啟動者,因變動可能損及中心成員之地位或遭其它成員質疑。學校應鼓勵次團體間之交流,建立互相尊重與信任基礎,避免次團體因孤立而脫離整體網絡形成孤立網絡,使信息得以在次團體間流通,避免遭中心成員之過濾或阻礙。而理想的學習網絡可能是并存且重迭之人次團體,此模式兼具適宜之學習人數與良好次團體之交流,或可提高同學之學習成效。
(四)生活與學習網絡之差異
學生生活網絡遠較學習網絡密集頻繁,合理的解釋應在于該系同學投入學習的時間遠低于其它活動,學習互動之時間與機會皆少,無法形成密集之網絡,因此學校若能增加集體型作業、報告或專題,則可加強同學在學習上之交流進而形成合宜的學習網絡。學生背景與各種屬性在網絡中呈現之樣貌:本文涵蓋之學生屬性主要有性別與地域二類,本研究發現少數族群易于形成次團體,因園林園藝系有印尼留學生,所以調查發現有女性次團體與印尼籍同學次團體,該校其它市學生并無特殊之聚集現象,消弭地域型次團體與鼓勵次團體交流應是學校努力的工作,開放與多元絕對有益于學生價值觀與視野之成長。國內各大學之外籍生與陸生已逐年增加,這類同學在學校網絡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原網絡結構之改變將逐漸顯現,如何影響學生網絡結構將是非常值得觀察的未來事件,當外籍生與陸生人數增加時,學生群網絡將更多樣復雜,更不易分析或輔導,網絡技術可提供明確量化的人際關系輪廓,結果將可作為學校一般生與交換學生網絡分析之參考,對學生輔導與教學質量之提升應有所幫助。
[1]鄧麗.以建設學習型班級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2(02).
[2]蔡雪敏.“第五項修煉”理論在高校學習型團組織構建中的運用[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
[3]許烽,易傳劍.論學習型團組織及機制建設[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教學研究),2011(01).
[4]李林容.社交網絡的特性及其發展趨勢[J].新聞界,2010(05).
[5]許克祥,黃國輝.第五項修煉”理論視閾下的學習型教學管理團隊建設[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0(02).
The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and learning
CHEN Shu-ping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225300
Jiangsu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he botanical garden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800 students for life and learning network questionnaire survey,explore the reasons of students community network forming,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behavior.Using network theory to discuss students'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applied to the planning and teaching improvement of student guida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Subgroups;Networks
陳淑萍(1974-),女,倫理學碩士研究生,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倫理。
TU
A
1006-0049-(2017)17-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