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珠海的水生態之路
近年來,珠海市加強城市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完善水安全體系;同時,對堤圍內的易澇區進行綜合整治,對治澇系統的涵、閘、排站采取新、擴、改建等方式,增強排澇能力;統籌全市城鄉一體化供水布局,通過新(擴)建水庫、水庫除險加固及供水管網配套建設等提升城鄉供水能力,逐步建成多源調配、區域一體的水資源配置體系。據悉,珠海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各項指標已達到國家生態示范市創建要求。
積極開展調水引流、河網水系整治、控源截污、水源治理等工作,多措并舉,實現河流水域水環境逐步改善;對入河排污口進行了分類布局,開展規范化管理。同時,加快農村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村居群落特點設置適宜的污水處理設施,大力整治農村畜禽養殖面源污染,降低對農村河涌的污染,切實改善農村水環境。
充分利用網河河口、依山傍海的生態格局:磨刀門、雞啼門和虎跳門等主要入海河道以修復紅樹林濕地、水松林濕地為重點,前山河、黃楊河以水體水質凈化、沿岸水生態修復為重點,開展水生態修復工程。同時,還在水庫水源地,建設水源涵養林,因地制宜發展健康水產養殖、生態農業、生態種養和生態旅游,促進水生態經濟產業發展。
珠海自2012年出臺《珠海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核心,科學分解“三條紅線”各項控制指標,并通過健全制度、落實責任、提高能力、強化監管,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同時開展城市節水設備及工藝改造,不斷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制度建設等措施,加快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建設。
推進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創建進程中,珠海市努力傳承和弘揚水文化,構建彰顯水鄉特色的水文化體系。其中,以古村落治水等為主題,構建多元化的水文化體系;以傳統水文化遺址挖掘與保護為重點,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品位;以水利風景區、濕地公園等建設為載體,增強水文化知識宣傳與科普教育功能;以“水上婚嫁” “裝泥魚”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構建水文化傳承發展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