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妍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古箏在我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擁有了濃郁的古典藝術氣息,我們作為現代的古箏學習者特別是古箏教育者,應該深入掌握傳統文化并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把它傳承下去,使其發展得更加欣欣向榮。自20世紀40年古箏教學代進入高校以來,基本只局限于一對一的獨奏教學形式,但古箏教學不單要培養學生的獨奏能力,也應重視重奏、合奏的培訓,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演奏能力[1]。近年來,古箏合奏開始在各院校中興起,學校及師生們也開始越來越重視古箏合奏,但古箏合奏暫沒形成系統有效的教學模式,仍未作為基礎課程納入專業教學體系中。目前古箏合奏教學處于探索階段,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目前各高校古箏專業配備的教師數量遠遠少于學生需求數量,由于缺乏師資力量,老師一節課時間要同時指導4-5人獨奏同一首作品,古箏小組授課成為了目前最主要的教學模式,這與細致化的教學及理想的教學進度成為矛盾[2]。即使目前很多學者對古箏小組授課方式進行深入的研究,但若仍局限于流水線式獨奏教學,仍是會出現內容針對性不強、技術練習強度不夠、教學效率不高等缺點[3]。另外,有些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環節的過程中仍未意識到重奏合奏教學的重要性,使得重奏合奏教學缺乏實踐演練;且有部分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避免發生演練失誤,只注重理論教學環節,導致學生無法更深入了解相關的重奏及合奏知識,導致學生技術水平受到限制,最終影響學生整體演奏及音樂素養水平的提升。
古箏具有音色優美,且簡單易學等特點,近年部分高校逐漸擴招古箏專業學生,隨著古箏生源不斷增長出現授課壓力,使得部分高校逐漸取消了古箏重奏、合奏等課程,只開展古箏獨奏教學,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深入了解重奏與合奏等部分,而影響學生自身專業水平的發揮。另外,古箏“一對一”的傳統教學使學生缺少群體合作意識,而合奏中群體意識及團隊精神的培養至關重要[4]。
古箏合奏是近年來才引起各院校的重視,才開始蓬勃發展起來的,其相關的教學體系仍不完善,在教學過程中仍發現學生在古箏演奏中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以調整自身教學方案,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另外,古箏合奏要求學生之間相互配合,以群體演奏的方式把作品的情感抒發出來,但由于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程度不同,群體演奏時必定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再加上古箏大范圍快速轉調的不便,導致多員合奏難以統一[5]。對此,對于古箏合奏教學要求學生多練習,多合作訓練,多實踐以促進團隊之間的配合。但目前對于古箏專業的學生而言,缺少實踐平臺,古箏合奏的訓練及實踐機會還是極少的。
古箏屬于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中國古箏藝術博大精深,文化底蘊相當深厚,且其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力,能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美感。對于古箏類藝術教育,應豐子愷先生曾經說,藝術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善巧兼備的“藝術心”,讓學生具有“心為主,技為從”的理念[6]。而現代的古箏教育導致學生一味追求訓練的技巧,而忽視作品的文化意蘊。技巧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有技巧沒有意蘊感受,則彈奏出來的樂曲像平淡無奇的白開水,只有掌握樂曲意境、不斷揣摩作品的思想內容,才能彈奏出有味道的樂曲。另外,很多學生在古箏演奏中過多注重舞臺肢體動作,而忽視作品的意境感受;適當的肢體動作可以幫助演奏者表達內心情感及樂曲情緒,但過于夸張則適得其反[7]。包括目前很多老師在教學中過多注重學生的肢體表現,把肢體動作獨立開設課程授教,而忽視學生的內心感受,使得一些優良音樂作品在只有花哨的肢體表演中早已流失。
針對以上古箏合奏教學問題,除了增加教師數量,提高大家對該專業的認識及重視外,還可以從豐富教學手段、創新訓練環節等促進古箏合奏教學的發展,具體如下。
目前古箏合奏教學仍處于初始階段,很多教師只關注課本模式教學,為了提高古箏合奏整體教學水平,教師在教學中應豐富自身教學手段。例如,以活動的方式給予學生古箏重奏與合奏表演平臺,如舉辦“古箏文化風采大賽”活動,帶領學生參加學校晚會表演,參加學校組織的戶外義演等等,促使學生在準備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合奏表演技巧,從而提升自身整體技術水平[8]。另外,在合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對表演樂章的創作背景進行梳理,以便學生對演奏的曲目有更深的認識,方便學生表達出個人所體會到的情感,以達到最佳的表演狀態。
為了達到良好的古箏合奏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創新訓練曲目的方式,來加強學生對古箏合奏基礎及技巧的掌握。如可改編民歌制成古箏合奏作品,例如改編《彌渡山歌》,可幫助學生掌握古箏和聲間配合能力及縱橫向關系,并加深學生對配器、和聲、復調的理解及運用[9]。另外,可選擇各種類型傳統的古箏合奏曲目,對學生進行科學系統的訓練,例如傳統流派《漢江韻》等古箏合奏作品,可使學生掌握傳統古箏流派的演奏技術與風格,同時強化學生的音準概念,促使學生細致區分風格按音及功能按音。選擇《高山流水》等聲樂形式配合的古箏合奏作品,可使學生學習古箏與聲樂表演結合形式[10];教師可以有目的地選擇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樂曲,提高學生對不同音樂語言的把握能力。同時,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創編新的古箏合奏作品,在創編作品的過程,可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極大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社會現代多媒體的出現,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模式已經開始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此背景下,教師可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的功能進行教學。例如,在進行合奏彈奏姿勢學習時,可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功能給學生播放“女子十二坊”古箏演奏片段,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多元化坐姿方式;在講解合奏應用技巧知識時,可引用著名演奏家曹蒙蒙“阮族音樂會”片段作為教材,引導學生學習作品的表現手法及合奏應用技巧,最終將其應用于自身作品表演中,以豐富自身表演內涵及提高自身表演狀態[11]。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可通過網絡平臺搜索很多相關的資源信息,以多媒體形式展現出來給學生學習,讓學生對古箏合奏有更直觀立體的認識及理解,以提升學生演奏水平,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
在古箏專業教學中,完善教學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完善合奏教學的管理體系,統一教師的教學手段及行為規范,提高學校及師生對古箏合奏的重視程度,強化學生的合奏演奏能力,從而提升其演奏水平。其次注重健全自身課程評價體系,通過定期開展教學評價活動對的教學成效進行評估,以達到最佳的教學狀態;再者,要求教師注重觀察學生的合奏能力,并及時總結學生在古箏合奏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結合問題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案,以達到最佳的教學目標;另外,對于不同類型的學者及考級對象,應實施不同的教育理念,如業余學者進行大眾教育,專業生實施精英教育[12]。一般對于業余學者,主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具有一定的音樂感受力及音樂表現力,并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及曲目即可。而對于專業生,要培養學生深入理解箏曲及掌握專業演奏方法,包括掌握現代箏曲的演奏技巧,以及各種傳統流派的韻味、風格、演奏特點,同時掌握所學作品的曲式結構、調性、調式、和聲織體及旋律發展等作曲技巧。專業生要求其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并能知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及音樂形象等。另外,對于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考核標準,要細化考級內容,走出“大一統”的格局,實施雙軌和多軌考級制度。
古箏合奏教學除了加強理論教學之外,應更加注重實踐教學,畢竟古箏合奏是一門演奏表現的藝術,在實踐教學中應注重提供學生良好的實踐平臺。比如,某藝術院校可組織開展各種類型的文藝表演晚會方式,給學生提供古箏合奏表演機會。或通過加強學院與社會文化部門的合作,為學生贏得更多古箏演奏機遇。甚至可以組織各種類型的義演,以搭建演出舞臺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很多實踐演出的平臺。在各個實踐演練過程中,可更有動力促使學生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調動學生對重奏、合奏學習的積極性,帶動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以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及高品質表演狀態,以提升自身整體專業水平。
群箏合奏要求各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相對統一,包括觸弦位置、密度、發音頻率、律動統一,并對音樂想象力統一。這就要求學生具有熟練的彈奏基礎及默契的團隊合作,故需加強學生的合奏基礎訓練,包括多聲部長音演奏(拇指搖)、點狀音、復雜節奏對位、銜接等訓練。另外,音樂是一項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演奏任一作品都是抒發一種感情,而古箏合奏,是整個團隊一起對情感的表達和詮釋[13]。而大部分學生多是具有古箏獨奏經驗,在演奏中往往會過多地注重自身的表達(包括肢體動作及技術表達),而忽略整體對作品情感的體驗。因此,古箏合奏訓練還需加強學生對作品表現力、情感把握,及對整體團隊的合作表達,由于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程度不一樣,在群體演奏某種情感時,必定會存在一定的差別。為了縮小差異,爭取統一,可以要求合奏中的每個成員透徹理解作品內容,熟讀掌握總譜,按統一的解讀標準理解作品內容,并通過不斷的排練,以統一表現手法,更好地、更準確地詮釋每一部合奏作品。
古箏合奏已成為了古箏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古箏合奏教學是傳統教學的拓展及延伸,已成為傳統教學的必然補充形式,對古箏專業教學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由于古箏合奏近年來才開始在各院校中興起,當前部分院校在重奏與合奏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師生不重視、教學體系不完善、實踐平臺少等問題。因此,古箏合奏教學需要有一套較完善的課程教材儲備進行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同時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時,應著重強調實施合奏教學計劃的重要性,從豐富教學手段、創新訓練環節、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完善教學體系、建立科學系統的教學理論體系、構建實踐平臺等途徑,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提高學生的合奏應用技巧及表演狀態,鍛煉學生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以提升自身整體專業水平,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
[1]朱丹.當前高校古箏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的對策分析[J].大眾文藝,2013,12(6):222-223.
[2]陸媛媛.論高師古箏教學的缺失及其路徑選擇[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0,25(7):85-88,96.
[3]李敬.淺談現階段我國高校古箏教學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青年文學家,2013,31(17):133-133,135.
[4]雷敏.談古箏合奏的排練藝術[J].飛天,2012,21(2):101-102.
[5]王晶晶.重奏合奏在古箏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J].黃河之聲,2015,14(18):49-50.
[6]張雙.高校古箏教學中古箏演奏與賞析的心理境因初探[J].黑龍江科學,2017,8(9):148-149.
[7]宋佳音.略論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大眾文藝,2013,16(8):216.
[8]周春蕾.關于古箏專業重奏、合奏教學的幾點建議[J].北方音樂,2014,4(9):169-169.
[9]郭琛.高校古箏教學的創新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17,37(13):229.
[10]姚寧馨.對古箏合奏課實施方案的思考[J].音樂創作,2013,9(4):190-191.
[11]閆怡君.高校古箏教學創新及有效性提高策略[J].戲劇之家,2015,42(4):182-182.
[12]張蓉蓉.試論高校古箏教學創新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3(8):188-189.
[13]葛雪婷.試論古箏合奏課在高師古箏專業教學中的意義[J].科教文匯,2014,14(20):113-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