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實驗中學,江蘇 南通 226400)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教師想提高初中音樂教學效果就需要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相關理論內容,幫助養成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學生音樂學習的激發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充分了解每個人音樂學習需求,對教學模式做出適當調整,保證音樂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效果,有效完成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教學目標。
在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認為這門科目對學生而言可有可無,對他們能力的提升效果也微乎其微,因為錯誤的教學觀念影響,形成了本末倒置的課堂師生關系,教師把自身當作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音樂理論知識點的被動接收者,忽視了自主消化時間的提供,使得課堂氛圍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音樂課堂中,更不要說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首先要做的是轉變教學觀念,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為他們闡明音樂學習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潛移默化中激發音樂學習興趣。
教師要正確認識音樂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效果,明確自己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為學生講述基礎音樂知識點,指明學習方向,防止課堂時間的浪費,使得學生在引導下一步步發現音樂學習的重要性,這也是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途徑之一。教師要盡可能減少對學生音樂思維的限制,構建相對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主動走進音樂課堂,高效完成音樂學習任務,提高音樂綜合能力。
例如在進行《茉莉花》這首歌的教學時,我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在課堂中的體現。在教學的開始,我先為學生講述這首歌的一點故事,為下階段教學的開展打好基礎。接著我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學習《茉莉花》,在相對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下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提升,同時因為有之間故事的鋪墊,趣味性也得到了增強,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最終學生都能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音樂學習任務,也很好地激發了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正確的教學觀念是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基礎,能幫助拓展音樂學習途徑,打下堅實的音樂基礎。
隨著信息技術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普及,各種各樣新型的教學模式涌現,情境教學法作為其中作用較為突出的一種得到了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它能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學習情境,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點形象化具體化,降低了知識點理解難度的同時提高了課堂教學趣味性,有效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教師要發揮出情境教學法的優點,根據音樂教學需求適當調整設計方案,保證學生在情境中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情境創建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不能局限于單一的情境模式,如生活化情境,教師可以在選擇適當的生活素材融入情境中,構建貼近生活實際的課堂環境進行學習,學生興趣激發效果得到明顯提升;又如多媒體情境,教師能用現代信息技術用多種途徑展示音樂內涵,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也有利于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師要將這些情境創建方式穿插使用,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成功融入音樂課堂。
例如在進行“民族傳統樂器”的欣賞課時,我會選擇使用生活化情境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準備階段,我會使用網絡等途徑搜集用生活中能經常聽到的用民族樂器的音樂,為生活化情境構建打好基礎。接著我會播放這些音樂,學生在被這些熟悉的曲調吸引了注意力,課堂效率得到了提升。最后,我會抓住學生好勝心強的性格特征開展競賽,讓學生分辨演奏音樂的是何種樂曲,將音樂課堂氛圍提高一個檔次,這較好地幫助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情境教學法的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使用打破了學生對音樂的刻板觀念,對音樂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學生興趣的激發僅僅通過課堂40分鐘的時間很難完成,因此,教師要適當拓展教學途徑,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挖掘音樂的魅力,在活動中快樂地學習音樂。課外學習活動的開展有利有弊,好處是學生在開放性的環境中更容易對音樂產生興趣,自主優化學習方式,但弊處是學生會失去學習目的性,把活動當作是娛樂的方式,忽視了音樂學習的本質。
教師在設計課外學習活動時要走下講臺,和學生成為朋友,這樣才能和他們一起參與到音樂的學習中,了解他們每個階段在音樂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及時調整設計方案,給出相應的評價內容,讓學生高效地調整學習方式,進而完成音樂學習興趣的激發任務。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這是課堂高效開展的保障。教師要根據學生發展情況不斷優化教學方案,把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他們在未來生活學習中的核心競爭力。
[1]鄭斌.激發初中生音樂學習興趣的課堂教學策略實驗研究[C].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06.
[2]潘勁勤.初中音樂教學興趣激發策略探討[J].小作家選刊,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