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強
(赤峰學院音樂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人才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高校應充分根據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對聲樂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等,讓學生不僅掌握聲樂知識,而且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推進,聲樂教學已經逐步面向大眾。由于擴招,高校聲樂專業的學生也逐年增多,學生素質也參差不齊。如果聲樂教師依舊采取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和學生的發展需求。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不僅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制約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聲樂教學應結合實際情況,形成全面、立體的教學模式。第一,在聲樂教學中充分引入多媒體和電子等信息技術,創建新的教學空間,特別是在聲樂集體課中,教師借助多媒體帶領學生欣賞合唱、歌劇表演和名家演唱等,并且,通過分析典型作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二,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多使用互動式、誘導式和啟發式等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將學生按條件、層次分類,然后因材施教,針對性的教學,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第三,采取“答疑課”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可以積極互動。在新時代,社會不僅要求人才具有創新能力,而且需要較高實踐能力的人才。而通過“答疑課”,學生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個性,釋放自己的思維。就教師而言,“答疑課”不僅向學生傳授了音樂知識,而且啟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答疑課堂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提問,及時解決問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安排成績較好的學生對其進行個別輔助,促進他們的聲樂成績提高。第四,聲樂教師應注重精講多練的教學方式。因為技能的學習才是聲樂學習的關鍵,因此,教師應盡量濃縮講授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1]。
事物質變需要達到一定量變的積累,因此,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應對音樂曲目進行量化,豐富學生音樂歌曲的積累,從而讓學生掌握多種音樂歌曲風格和演唱方法,提升音樂歌曲素養,為高難度音樂歌曲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高校聲樂教師可以為每個學生制定學期教學計劃,該計劃內容主要為選定歌曲的名目和數量,并且結合實際教學情況給予適當的調整。一般來說,大一和大二時期是學生打基礎的階段,可以要求每位學生進行6-8首音樂歌曲的演唱;大三大四時期是學生提高唱功能力的階段,可以將音樂歌曲數量增加到8-12首,同時,還可以自選2-4首音樂歌曲進行演唱。在一定數量保證的情況下,學生的音樂演唱能力才會得到提高[2]。
聲曲練習能夠有效提升高校聲樂學生的聲樂基礎。聲曲的主要練習內容為:音節、純元音、音名、帶詞練聲曲等。高校聲樂教師應明確聲曲練習的目的和要求,并且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資質進行個性化培養,從而提升聲曲練習的教學效果。在聲曲練習過程中,教師應循序漸進,從淺顯的部分逐步上升到深奧部分。具體來說,可以從三度音階開始,逐步增加到五度音程、八度音程的連音練習。大二、大三以及大四的學生應選擇難度較大的歌曲進行練習,比如,《阿伯特》、《瓦卡依》、《西貝爾》等大師的練聲曲。另外,還可以對一些歌曲的引子部分進行練習,比如,《海上女民兵》等。通過這些歌曲的練習,可進一步提升學生練聲曲的學習效果[3]。
在傳統考試模式中,一般是以學生在臺上演唱幾首作品確定分數,作為學生一個學期最終學習成果,其主要評分因素為:音色、表達、風格等。但是僅僅憑一兩首作品就衡量學生的專業能力,明顯不夠全面,也無法滿足音樂專業教學的培養要求,無法實現多元化教育的目標。因此,應建立全面的評分體系,客觀公正地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學生對音樂音質是否優美的辨別能力、對中外音樂作品的理解分析以及處理能力、自彈自唱能力、對演唱技巧存在問題的糾正能力等等。另外,可以結合學生的情況,將考試分為獨唱、二重唱等形式,不僅讓學生通過考試獲得團結合作的樂趣,也通過考試理解和掌握不同表現形式的演唱特點與方法,同時,也節約了考試時間,提高了監考考試的工作效率。
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需求具備較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對于高校聲樂教學來說,應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及考試模式等方面不斷改革和創新,不僅讓學生掌握聲樂的基礎知識,而且激發學生的音樂潛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更好地符合社會以及時代的發展需求。
[1]陳可可.聲樂藝術中的技術與個性-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大眾文藝,2017,11:213.
[2]彭沛.聲樂藝術中的技術與個性-兼論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黃河之聲,2015,10:60.
[3]張堅,張智斌.聲樂藝術中的技術與個性-兼論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33(0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