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 樂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江西儺樂活態傳承中的理論研究調查
邰 樂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江西儺樂的活態傳承所面臨的問題有著復雜的社會和文化根源,要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需要準確地找到癥結的根源,并以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進行大膽地探索。文章以江西儺樂為核心,對其傳承理論研究情況進行了分析,并進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旨在為今后同類研究提供可靠的參考資料。
江西儺樂;活態傳承;理論研究;調查
有研究學者認為:儺文化開始于夏商周三代,也有研究學者認為儺文化“濫觴于史前”。關于儺文化發源地也存在著一定的爭議,有人認為儺舞從中原地區傳播而來,有人認為始于南方巫文化。無論是儺樂始于何時何地都會影響它今天在文化領域中的地位。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對于農耕民族而言,糯稻是最初的種植作物。“糯”與“儺”同音,祭祀農神也就被稱之為“儺神”,這也是最原始的儺文化的雛形。作為我國古代農耕社會的一種精神信仰—儺文化一直是指導人們言行的一種潛在意識。江西儺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從記載文獻上查閱發現,在商周時期,贛江流域等地區的人們是銅器文化的開創者。例如在新干縣商代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青銅雙角神人面具的出現可以彰顯出古代人們對儺文化的信仰和依賴,在修水、南豐等地也有大量的儺廟,流傳了大量關于儺神的傳說。追本溯源,江西儺樂的發展頂峰是在兩宋時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兩宋時期,江西地域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生活富足,精神文化生活也比較豐富。江西儺樂形式較多,其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江西儺歌。儺師演唱的歌曲就是儺歌。在每一年的正月,吳山鄉和愛民鄉都會進行《潘太公游春》的表演,被江西人們稱之為“太公戲”。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傳統的民俗表演活動逐漸演變為布帳儺,這種變化主要發生在唐末宋初時期。布帳儺的特色就是搭棚作戲。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戴上儺面進行歌舞表演,所演唱的內容都是本土民歌,這一時期所使用的樂器相對比較簡單,主要有鑼、鼓和笛,表演所使用的主要為木偶,所佩戴的面具所刻畫的人物形象也是不同的;江西儺戲。江西儺戲是民間祭祀儀式和民間戲曲的一種結合,對傳統贛劇有著一定的影響。例如注明江西儺舞戲劇《舞花》,該戲劇以秦朝為背景下,所講述的內容是胡亥害死扶蘇公子的故事,戲劇整體以歷史為背景,描述了秦朝故事,氣勢磅礴。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江西儺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地域感極強,無論是在音樂結構還是在音樂表現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點。通過相關文獻資料的調查及研究分析發現,江西儺樂在形態特征、文化內涵以及審美方面都獨具特色。
江西儺樂采取了舞、樂、歌相融合的形式來進行,其中音樂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儺壇祭祀音樂和儺舞音樂,兩者互為影響,相互統一,構成了一個系統化的整體。儺祭祀活動的開展是儺樂結構形成的基礎,也為儺樂原生態音樂特性的形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例如江西儺樂以“散—慢—中—快—散”基本結構為主體。儀式過程則為:起儺、演儺、搜儺、圓儺。綜合音樂結構可以看到,江西儺樂是以“核心音調”的重復為主的,曲牌也是循環交替的,這些特點也是儺樂的一大特點,是儺樂風格的體現,鑒于此,在進行儺樂活態傳承過程中必須注意這一點,以彰顯出儺樂的文化底蘊。
江西儺樂音樂旋律的一大特點就是唱誦風格式的音調,例如從萬載儺舞等中都可以明顯的看出儺樂這一特征。江西儺樂是以地方方言為基礎的,音樂節奏的變化同語言節奏也保持著一致性,是江西地方語言的一種夸張性表達。事實上,在祭祀儀式中,唱誦式的風格音調更加適合這種場景,延續了古人在音樂旋律表達中的特點。另外江西儺樂的另一大特點就是“核心音”的使用,通常情況下為三個音,分別為羽、宮和徵,以這三個音為基礎利用展衍、變型以及派生等多種手法形成音樂旋律,這一過程中即興發揮是一大特點,這同祭祀儀式中祭詞的即興也有很大的關系。鑒于上述分析,要求在進行江西儺樂活態傳承過程總必須注意這一點,結合時代特征,彰顯儺樂的即興特點,遵循原生態的音樂旋律特點,最大限度的保留儺樂的民族特點。
一般情況下,江西儺樂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即樂器、表演者、和聲等,在表演過程中打擊樂在其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當時條件的限制,儺樂樂器主要以鑼、鼓以及笛為主,其中鑼和鼓在表演過程中使用的比較多,是整個音樂的主體銀色。例如南豐石郵儺、水北和合儺等都是以鑼和鼓為樂器的。由此可以看出儺樂中鑼和鼓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在跳神過程中,表演者是根據鑼和鼓的音樂節奏來進行形體變化的,部分人認為鼓和鑼是巫師們同神靈在進行交流。當然在現代化科學技術發展背景下,我們應當正確地看待江西儺樂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所彰顯出的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利用科學的眼光來正式并傳承江西儺樂的生存和發展。
江西儺樂在當代活態傳承過程中體現出積極和消極兩面,需要江西儺樂傳播者及研究學家加以注意。
1.經過長時期的歷史積累,江西儺文化體現出特有的多面性文化內涵
在2006年5月公開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里,與江西儺樂一樣作為儺文化重要表現形式的江西儺舞便位列其中。江西儺文化獲得此殊榮,對其進一步發展來說是大大的鼓勵,也表示儺文化傳承人的工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這一傳統文化由此可以繼續傳承、發揚。
2.儺戲這種典型的儺樂表現形式
隨時代潮流而變化、發展,體現出持續增強自身生命力的特質。直至現在,儺樂也同其他的儺文化表現形式一樣正在堅持不懈地被人完善,這方面,不但包括依托社會百態創作儺戲的表現方式,而且涉及將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運用儺戲表演向受眾傳達,讓受眾得到視覺、精神雙方面的享受。
3.當今信息網絡的高度發展,促使儺樂乃至其他各種儺文化表現形式被公眾認識
江西很多地區的群眾主動把儺戲和旅游業聯系到一起,極大地推動了儺文化的傳播,使之重獲新生。江西政府多年來都十分注重儺樂文化的挽救和發揚,對儺文化運用正面舉措予以保護及傳承,還通過融合日、韓等國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較為嚴格的分析手法,使考察和效率分析同步進行,大力推動以儺樂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儺文化活態傳承。
1.新時代社會生活節奏逐步越來越快,伴隨經濟的繼續向前邁進,人類的消費層次也隨之升高
以儺樂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儺文化能夠向公眾傳達美的感受,卻無法向公眾提供生活所需的物質。縱使儺文化逐漸得到公眾的認可,然而在短時間內還無法達到維持儺文化傳承者的正常物質生活的目標。傳統文化在傳承方面的悲哀便體現在它們因為時代的高速變遷而逐步向消亡邁近。新時代,傳統文化的精神正在逐步走向幻滅。
2.儺樂傳統曲段
儺樂傳統曲段經過一代代人的發展其數量是十分可觀的,然而這些形式多樣、各有特點的儺樂當中,僅有少數被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得以傳承,時間越久,儺樂的類型及典型曲段必將越來越少。
1.傳統文化成型的歷程便是其在廣闊的歷史里持續完善、豐富自己的經過
包括儺樂等一系列表現形式在內的儺文化也是古老宗教文化的一支,自遙遠的歷史發展到現在,其還展現著自身不滅的生機,究其根本,這得益于其文化內涵藝術表達方式是經歷了漫長歲月持續完善、豐富得到的,其中涵蓋了中華民族每段歷史中獨特的精神狀態、思考形式、幻想能力與文化形態,江西儺文化的發展就是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江西儺文化的運用經過了驅鬼逐疫——娛神娛人——世俗化三個階段,其表現方式則是經過儺祭——儺舞——儺樂三個階段(江遙萬載的“開口儺”便是各位表演者都有唱段)。儺樂樂隊演變過程則是經過打擊樂、噶誦旋律——鼓吹樂隊——吹弦打樂隊三個階段。由上可知,江西儺文化是經歷了漫漫歷史長河,運用社會中各種文化元素,持續豐富、完善,一點一滴由人堅持不懈傳承而來。世俗化且貼近公眾的審美標準是屬于儺樂等儺文化的未來走向。
2.達到公眾的音樂審美標準
找尋傳統文化和當今意識文化形態的銜接點,且把中西方編曲思考模式、技藝手法進行恰到好處的綜合,這也是屬于傳統音樂文化創新思考模式的關鍵點。
新時期儺樂創作務必將達到并豐富公眾的音樂審美需求作第一要點,這是建立在對傳統文化成型普遍歷程以及其與新時期文化之間聯系充分考量的基礎之上,使傳統文化和新時期文化形態得到溝通,把中西方編曲思考模式、技藝手法恰到好處的進行綜合,這便是新時期儺樂創作思考方式的重心。自傳統藝術里獲取養分,并不意味著將初始藝術簡單重現或者仿效,不可以僅應用個人熟悉的符號、手法進行編曲,要跳出安全范圍,尋找傳統文化與新時期文化形態的銜接點,綜合中西方音樂的各種表達形式,找到音樂表現形式的純真意味,以求得到新的啟發和貼近公眾的音樂審美標準。
1.注重儺樂本身傳承上的創新
傳統文化若要獲取切實的傳承與發揚,需要傳承者具備堅持不懈完善儺樂本身的意識,這件事僅憑幾個儺師無法辦到。應切實做好儺樂為代表的儺文化這種具有豐富內涵的藝術的表達方式,聯系新時期文化與當今獨有的生活元素,對傳統儺戲、儺樂乃至整個儺文化展開豐富、完善這一操作過程。爭取做到在不丟掉儺文化自身獨有特征的前提下實現世俗化,盡最大可能達到公眾的審美標準,推動儺樂甚至整個儺文化向新的階段邁進。
2.運用商業經營方式對儺樂實施創新
江西作為主要的儺文化源頭所在地,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政府在整理地區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有必要把儺戲、儺樂乃至整個儺文化也放到旅游資源當中,還可鼓勵當地人民創業制作儺文化商品在景區售賣。要學習安徽《阿菊》的表現手法,運用各種舞臺藝術表現方式與燈光配合,敘述對應氣氛的故事,加之與景區獨有的、儺戲中演員所穿戴的服飾、面具,向游客展示一場視覺盛宴與文化洗禮。這樣做意在一舉兩得,在獲取商業發展的同時,能夠繼續推動江西儺樂等儺文化的向前邁進,以求實現傳承及創新雙重目標。
在快餐式音樂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繼承和創新傳統音樂成為了研究的重要問題,對于江西儺樂的傳承而言也面臨著諸多的阻礙,這就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應當以優秀民族文化為基礎,結合現代化文化發展要求,對傳統江西儺樂進行創新,為更多優秀作品出現在人們面臨做出努力。
[1]宋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池州儺文化“走出去”譯介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J618
A
課題名稱:江西儺樂活態傳承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課題編號:江西省文化廳YG201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