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君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對幼兒園律動活動目標及內容選擇的反思
楊麗君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幼兒園律動活動設計中存在活動目標設定不準確,缺乏依據和任務難度分層、活動內容不清晰,選擇時隨意性強,不成體系等問題。本文從律動概念、律動活動目標、內容選擇與組織三個方面進行深度剖析,將反思建立在真實幼兒園律動活動設計過程與深層文本分析的基礎上,旨在幫助我們發現問題、完善律動課程體系,實現提升幼兒音樂感知能力與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律動;舞蹈;活動目標;活動內容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社會時代背景下,課程開發作為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已受到越來越多學校的高度重視,幼兒園也不例外,活動設計于幼兒園等同于課程開發于學校,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對各領域的活動設計都表現出較高的熱情和期待。
活動設計主要包括目標設定、內容選擇、活動準備、活動方法形式運用等方面,其中確定活動目標和選擇活動內容是整個活動設計的關鍵,目標不適宜導致活動難以實現,內容選擇不清晰導致活動過程混亂,因此,明確活動目標、清晰活動內容是活動設計的核心所在。
律動活動設計應建立在律動概念理解的基礎上,因此,無論是律動活動目標的確定還是活動內容的選擇,理清律動概念是整個活動設計的首要任務。
學前兒童藝術領域包括音樂與美術兩大分支,在音樂分支下又涵蓋了歌曲演唱、韻律、打擊樂演奏和音樂欣賞四大教學內容,其中對韻律活動的概念界定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因此韻律、舞蹈、律動幾個相關詞語的解釋與關系也變的模糊不清。
如上所述,音樂活動包含歌曲演唱、韻律、打擊樂演奏和音樂欣賞四大教學內容,即嗓音、動作、打擊樂和欣賞,歌曲演唱、打擊樂演奏、音樂欣賞都是由名詞加動詞組合而成,而“韻律”這種動作方面的描述卻顯然不同。在韻律一詞中,“韻”是指和諧的聲音,在“音”的偏旁部首下則表示與音樂和諧,與音樂中節奏、旋律、速度、結構等的和諧;“律”指規則、規律,音樂中的規則、規律最集中的表現就是節奏,即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除此之外音樂中有規律的要素還包括旋律、結構、速度等,因此“韻律”一詞應為名詞。同一概念下的不同類別表述應該準確、詞性一致,因此,用“動作表現”替代“韻律”更具有合理性。
一些研究者指出律動即指韻律活動,即指身體在運動和造型的過程中,努力與相伴的音樂保持和諧關系的一種藝術表現活動。在這些研究者的觀點中,韻律與律動兩者概念通用,意思相同,舞蹈只是作為韻律活動中一種動作種類,與基本動作、模仿動作并列于韻律活動中的動作類型選擇;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韻律與律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韻律包含的范圍更廣,它與律動、舞蹈是一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不同研究者觀點之間存在很大分歧。
如果我們運用上面所述的替換“動作表現”,律動與舞蹈的區別和聯系就隨之清晰。動作表現泛指所有跟隨音樂進行的身體藝術表現活動,根據動作類型的不同,動作表現又分為基本動作表現與舞蹈動作表現,基本動作表現相當于律動,即運用簡單的人體動作,如走、跑、拍手、叉腰等,創造性地表達音樂;舞蹈動作表現就是我們所說的舞蹈,即在音樂的背景下,用加工、提煉的藝術動作來表現社會生活、情緒情感的藝術表現活動。兩者的區別:從音樂的地位來說,律動更強調音樂的主體性,動作是用來表現音樂的,無論是音樂中的節奏也好。還是旋律、結構、速度等。舞蹈中音樂是從屬地位,作為一種背景出現,動作是主體,注重肌肉的耐力、關節和韌帶的柔韌性、神經調控的靈敏性和協調性、肌肉運動的爆發力、動作的審美性等;從動作獲取來看,律動動作簡單易掌握,不需要經過專門的學習模仿,不強調動作的造型美。舞蹈動作是經過加工、提煉后的藝術性動作,需要通過觀察模仿學習才能獲得,強調動作的造型美。
活動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活動設計與組織的方向,使師幼的整個活動有明確的指向,并能為活動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活動實施過程的具體步驟、活動評價,甚至是活動方法的選擇、媒體的使用、活動時間、次數的安排等起到導向作用,因此,活動目標被稱為整個活動設計與組織的“第一要素”。
在走訪幼兒園與查閱文獻的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教師和研究者都能意識到動作發展規律作為律動活動目標設定的重要理論依據,但在理解上卻存在過于表面化的現象。
律動活動在于有節律,有規則的運動,動作發展規律作為設定律動活動目標時第一個、也是最關鍵的理論依據的同時,有著自身更深刻、更系統的解釋。人類身體發育遵循四個原則:頭尾原則、近遠原則、等級整合原則和系統獨立性原則。嬰幼兒從抬頭,到俯撐、翻身、坐和爬,最后學會站和走,這種從到下的動作發展順序即為頭尾原則;由于運動發展從身體神經中樞向外進行,因此,嬰幼兒對軀干、頭部等身體中央部位動作的控制早于手、手指等四肢末端部位的控制,這稱之為近遠原則;等級整合原則是指按照難易動作等級,由最初單純的簡單動作向由簡單動作組合而成的又較為復雜的動作組合進行轉變;系統獨立性原則是指不同身體系統的發展速率不同、時間進程也不同。根據以上動作發展趨勢,按照頭部-頸部-軀干-手臂-腿部-手指,單純上部動作(如點頭)-組合上部動作(如搖頭與擺臂)-單純下肢動作-組合下肢動作-上下聯合動作的順序進行動作種類選擇,同時結合幼兒身體發展重心逐步下移的變化規律,律動動作行進方式按照原地不動—各方向移位—隊形交叉變化的順序進行。
律動和舞蹈的區別在于音樂對其的作用,開展律動活動時,音樂是主體,一切動作都將圍繞對音樂要素的感知,因此,音樂方面能力的掌握,即幼兒對音樂接受能力的發展特征應作為設定律動活動目標時的另一重要的理論依據。音樂要素包括節奏、旋律、速度、曲式結構等,其中節奏的感知作為最核心的音樂要素與其他方面共同為律動活動目標的設定提供依據,例如:幼兒對節奏的掌握有哪些規律,什么樣的曲式結構適合不同年齡的幼兒,速度感知應以什么樣的規律介入等等。
除此之外,設定活動目標時,動作、音樂接受能力的年齡發展特征并不能作為選擇目標的唯一依據,需要根據實際班級幼兒的已有經驗進行確定,如果沒有相關經驗,建議從最基礎的目標選擇開始,但在發展速度上可以靈活改變,加快進程。例如:5歲幼兒在音樂接受能力上可以完成切分音符的節奏掌握,但由于之前沒有任何音樂學習的經驗與基礎,此時在設定律動音樂要素感知方面的目標就應從最基礎的,即四分、八分音符的節奏學習開始,逐步向切分音符節奏發展,也許這個過程相比于3歲幼兒學習四分到切分音符節奏的掌握時間要短很多。
律動活動目標設定依據不清晰,導致活動目標選擇不合理,前后活動之間目標連接缺乏系統性,一方面將導致幼兒慢慢地將享受不到經驗習得的快樂,逐漸對律動活動失去了興趣,而這一結果連帶的效應是教師也將失去開展律動,甚至是整個音樂活動的信心,這是我們最不愿看到的;另一方面,目標設定缺乏任務難度分層也會導致教師在開展活動時出現“活動內容超載”或“活動內容不足”的現象。
任務難度分層是活動設計中的重要環節,它要求教師首先對活動目標進行分解,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進行排列,逐步構成律動學習內容的發展連續體,然后教師根據幼兒的律動能力發展水平確立他們的起始水平和終點水平。按照這一思路,我們將逐步解決“活動內容超載”或“活動內容不足”問題。
結合前面提到的幼兒動作發展規律以及幼兒對音樂接受能力的發展規律,在進行律動活動目標設定時,首先需要將這兩個發展規律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分別進行梳理,同時減小前后難度之間的跨度,例如:音樂要素中節奏掌握需按照先四分、八分音符,后二分、前八后十六或前十六后八音符構成的節奏型的順序,曲式結構中應先選擇一段體式,逐步過渡到兩段體、三段體等;其次,根據教師所帶班級的幼兒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目標進行切入;最后,按照動作、音樂各自的縱向規律逐步開展后續的律動活動。由于律動是動作與音樂的結合,因此,活動目標中需同時包含動作及音樂要素感知這兩個方面,同時教師在設定目標時,需全面考慮目標的不同維度,例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但在撰寫時,卻無需一分為三地均衡呈現,一方面在于三個維度中會有某些維度在特定領域或學科的教育活動會更顯重要而不可或缺,目標的設計需要特別關注某些發展的維度,另一方面機械式地按照三個維度把活動目標分而述之的做法,將不利于教師靈活而開放地設計教育活動的目標,因此教師只需根據本次活動的重點進行目標表述即可。
在“全面發展幼兒,提升幼兒各方面綜合能力”的教育觀念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意識到課程整合,綜合活動開展的重要性,為了實現“綜合發展”,教師在活動內容選擇上“絞盡腦汁”,形成“拼盤式”活動,包含各類項目,原本的領域活動看起來卻“四不像”。綜合活動開展應建立在各個領域,甚至是每個領域下不同內容的清晰理解基礎上,只有在對不同領域或同一領域不同內容準確掌握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完成綜合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律動活動作為幼兒園藝術教育領域中音樂活動下的一項教學內容,其自身也包含更為具體的活動內容。律動活動包括律動動作及其組合,按照動作類型的的分類方式,律動動作課分為身體拍打動作、基礎動作與模仿動作,其中身體拍打動作是指能帶出聲響的人體動作,即聲勢,通過拍打身體各個部位進行音樂感知與表達;基礎動作是指幼兒在反射動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動作,如走、跳、擺手、點頭等;模仿動作是指在對特定事物、現象的外在形態與動作狀況進行表現時所用的動作,如兔跳、燕飛、洗衣服、采茶等,除此之外,模仿動作也應包含通過觀察學習獲得的簡單程式化藝術表現動作,如。律動動作組合是指不同動作的有機組織,注重動作與音樂各要素變化時間的關系,可以是同類動作的組合,也可以是不同類型動作的組合。進行律動活動內容時,根據律動的分類,按照基礎動作—身體拍打動作-模仿動作-各類動作組合的順序合理安排內容,從專項活動逐步向各類活動交叉、整合活動過渡。
[1]許卓婭.學前兒童藝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08).
[2]王丹.幼兒音樂教育與活動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3).
[3]劉克敏,敖麗娟.運動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01).
[4]黃瑾.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79).
[5]貝克,吳穎.兒童發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2).
[6]石筠弢.學前教育課程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4).
[7]李妲娜.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9).
[8]吳巍瑩.幼兒園韻律活動的教學任務分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05).
[9]吳升扣,熊艷,王會會.動作發展視角下幼兒韻律性身體開展與設計的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04).
[10]楊寧.兒童早期發展與教育中的動作和運動問題[J].學前教育研究,2011(10).
G613.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