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晶
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論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哲學家治國思想
王海晶*
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古希臘時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時期,柏拉圖在古希臘政治思想的高峰時期提出了很多著名的觀點,為西方政治的民主思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文主要從古希臘的社會環(huán)境出發(fā),分析柏拉圖提出“哲學家治國”的理念,從而研究柏拉圖的哲學家治國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古希臘;柏拉圖;哲學家治國;理想國
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古希臘,由奴隸主階級統(tǒng)治的城邦制逐漸形成。城邦由公民、奴隸和自由民構成。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城邦應該有統(tǒng)治、保衛(wèi)和生產(chǎn)三種職責,相應的公民應當被劃分為統(tǒng)治者、護衛(wèi)者和生產(chǎn)者三個等級。并且認為哲學家最有智慧,代表國家理性應當擔任國王統(tǒng)治整個城邦。這種思想并非柏拉圖憑空臆想,而是與古希臘時期的大環(huán)境息息相關的。
一直以來,古希臘所指代的都不是某個統(tǒng)一的國家,而是以愛琴海為中心,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各島嶼和小亞細亞沿海地區(qū),其邊緣延伸到黑海沿岸和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島等地區(qū)。在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與歷史環(huán)境的培育下,形成了以城邦問題為中心,探尋理想的城邦制度、追求良善的政治生活是古希臘政治思想的主題。
(一)古希臘的城邦制度
古希臘在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條件下形成了特殊的國家形態(tài)——城邦。城邦往往以城市為中心,包括附近的村落,最顯著的特征是“小國寡民”。城邦之間以山河或海洋為自然邊境,界壘分明。
城邦之間彼此獨立,對內享有完全的自主權,但部分城邦之間由于戰(zhàn)爭或其他需要常常會結盟。從橫向上看,城邦的政治制度豐富多樣,通常分為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幾類,每類又包括多種形式。從縱向上看,各個城邦的政治制度也都經(jīng)歷了不同政體的演變。
(二)古希臘政治思想的整體特點
以城邦制度為依托的政治思想,是古希臘對西方政治思想甚至于人類文明做出的獨特貢獻。希臘人對政治問題的理性思考,以辯證法和形式邏輯為工具的近似科學的方法,宏富嚴密的政治學體系等,都達到了古代學術的高峰。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特點:
1.自然政治觀與整體主義國家觀
在古希臘的政治思想家看來,城邦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各種自然的社會組織,如:家庭、部落或村落,自然進化的產(chǎn)物。它不是個人的自愿集合體,也不是起源于社會約定,正是因為這種自然的政治觀,所以他們認為“人天生是政治的動物”,個人的生存必須依賴于城邦,離開城邦難以過正常的生活,更談不上完善自己。這種自然的政治觀則決定了古希臘政治思想的整體主義國家觀,認為在處理公民與城邦關系時,城邦是第一位的,個人只能居于第二位。
2.偏重理性的思維方式和近似科學的研究方法
在古代,人們往往將政治與宗教相結合,但是在古希臘,權力掌握在公民手中,并通過他們的法律和民主制度規(guī)范政治權力,實現(xiàn)了政治權力的理性化。希臘人的科學、藝術與思想文化一開始就透著理性精神,認為諸神并非都是無所不能的,更不是盡善盡美的化身,諸神、英雄和普通人的活動是交織在一起的。自然哲學家更是偏重理性的思維方式,他們直接探索宇宙或自然的始基、變化及其運行的規(guī)律。各種哲學流派都提出自己的邏輯起點和哲學體系。理性主義的態(tài)度孕育出科學、先進的研究方法,最早促進了政治學研究方法的進步。
3.特定的研究主題和完整的學科體系
古希臘人通常把城邦作為特定的政治學研究對象。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城邦的起源、性質、目的與職能,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政體的定義、分類、性質與演變,以及善與正義等基本價值觀,古希臘人也是最早給予了清晰的說明,古希臘人的政治思考主要針對公民內部,成熟的政治思想體系都是從公民的視角出發(fā)去認識政治現(xiàn)象的。由于各個城邦政治體制的差異多變,使得古希臘的政體思想非常豐富。總體來說,古希臘的政治學達到了學科分化和體系化的水平。
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在目睹了蘇格拉底的死亡過程后,痛切地認識到法律和人心的墮落,要公正的治理國家、建立一種新道德是及其困難的,現(xiàn)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出路在于真正的哲學家掌握政權,或者是使政治家成為哲學家。
(一)柏拉圖對哲學家治國理念的內涵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了一個理想的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則、政治設置和生活方式等。盡管不存在于現(xiàn)實,但是柏拉圖相信,城邦的理念實現(xiàn)或體現(xiàn)了最高善,就是合乎正義的城邦。城邦的正義是通過城邦階級的分工體現(xiàn)出來的,分工合作是城邦生存的基礎。社會分工則根據(jù)人的天賦的不同,給每個人分配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柏拉圖認為城邦應該有統(tǒng)治、保衛(wèi)和生產(chǎn)三種職責,相應的公民應當被劃分為統(tǒng)治者、護衛(wèi)者和生產(chǎn)者三個等級。其中,哲學家最有智慧,代表國家理性;護衛(wèi)者處于其他兩個階級之間,代表激情;生產(chǎn)者從事粗鄙的經(jīng)濟活動,他們代表欲望。
柏拉圖將城邦看作個人的擴大,認為一個人的靈魂應該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種要素組成,理性的價值應當居于最高層次。一個有德性的人,應該使理性居于主導地位,統(tǒng)率激情,控制欲望,使靈魂達到最佳的狀態(tài)。以小及大,城邦也應當如此,由哲學家領導護衛(wèi)者,統(tǒng)治生產(chǎn)者,形成協(xié)調的社會秩序。
(二)柏拉圖提出哲學家治國的原因
哲學家治國,不僅僅是指哲學家做國王,也可以是統(tǒng)治者通過學習和實踐成為哲學家。在《理想國》中,哲學家做國王的思想一直占據(jù)著核心地位。柏拉圖之所以強調哲學家治國,主要基于以下幾點理由:
1.哲學家具有最高的智慧。通過研究古希臘的城邦結構,柏拉圖認為統(tǒng)治者所必須的德性是智慧,并且能夠以其智慧統(tǒng)治并管理城邦。城邦的分工原則要求人們在國家里找到最適合自己天性的職務,并且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在柏拉圖看來,哲學家是具有最高智慧的人,應當承擔起治理國家的重擔。
2.柏拉圖主張人治的思想。他在《理想國》中明確表達了:“真正的立法家不應當把力氣花在法律和憲法方面。”在柏拉圖看來人和人類從事的活動都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因此他認為最佳的治理方法不是給予法律以最高權威,而是選取具有統(tǒng)治智慧的哲學家出任國王。
3.治理國家本身需要具整體意識的人。從本質上講,治理國家并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共同目標,這便需要統(tǒng)治者具有整體意識。因此,柏拉圖認為“除非哲學家成為我們這些國家的國王,或者我們目前稱之為國王和統(tǒng)治者的那些人物,能嚴肅認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權力與聰明才智合二為一;那些顧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須排除出去。否則的話,對國家甚至我想對全人類都將禍害無窮,永無寧日。”
古希臘時期的政治思想一直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作為古希臘政治思想家的代表,柏拉圖所構建的“理想國”,無疑對西方的政治民主思想奠定了深厚基礎,更是對后世的政治思想具有啟迪性的影響。對于當今社會的發(fā)展“理想國”同樣也具有深厚的影響意義。
(一)社會發(fā)展層面
柏拉圖所要構建的理想的城邦是一個正義的城邦,是能夠實現(xiàn)全體公民最大幸福的城邦,是非常和諧發(fā)展的城邦。這與當今中國政府所構建的和諧社會不謀而合。我國一直強調應當使全體社會成員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最終達到共同發(fā)展,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到2020年,我國將要建成更高水平的水平的小康社會,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個更高層次的“理想國”。盡管我們并非采用哲學家治國的思想,但是我們所要求的理性發(fā)展的目的與柏拉圖也是異曲同工。
(二)個人發(fā)展層面
柏拉圖所提倡的哲學家治國的思想對國家的政治思想來說具有深邃而深遠的影響。但是從個人發(fā)展層面來看,柏拉圖一直試圖從國家的治理層面解釋何為具有最高智慧的正義的個人。《理想國》中有很多針對正義的個人應具備的品質以及對人生道路的設計的片段,都是在向人們傳達哲學家是以何種姿態(tài)面對人生的,也是為了給人們以人生的啟迪。柏拉圖認為一個“正義的人”,他的靈魂應當包括“理性、激情和欲望”三個部分,如何努力使這三者的狀態(tài)趨于協(xié)調與和諧,是我們每個人在塑造完美健全的人格時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柏拉圖認為哲學家當國王正是強調了應當讓理性控制激情與欲望,只有理性占據(jù)主導地位人生才能達到更理想的狀態(tài)。
[1]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袁久紅,王海風.柏拉圖的國家主義正義論——《理想國》的政治哲學解讀[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3]高瑞泉.走向理性的太陽——讀柏拉圖的《理想國》[J].歷史教學問題,2001(1).
王海晶,女,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