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旭 龔 麗
(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淺析音樂美育對人格塑造的重要意義
——基于多元化文化環境
歐陽旭 龔 麗
(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音樂的積極作用在古今中外都受到人們的重視,當席勒提出美育觀念后,人們對藝術的審美教育意義更為關注,音樂審美的地位也隨之得到提高。但是,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物質文明迅速繁榮,文化在經濟基礎的推動下呈現多元化,在互聯網的平臺作用下,人們面對的文化選擇更多,接受的文化洗禮更為頻繁,而音樂作為藝術中的一支,也隨在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中得到發展。文化多元化如何在多元文化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發揮音樂美育的作用,促進人們尤其是學生人格的發展與健全,成為新時期音樂美育的重要議題。
音樂美育;人格文化;多元化
隨著《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發布,音樂審美得到進一步重視,“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課程理念得到堅持,且“音樂審美”的概念得到解釋,這充分體現了對音樂學科性質的強調,進一步表明音樂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理論的表面,更應該注重實踐基礎,在具體的音樂鑒賞中提高同學們的音樂審美鑒賞能力,促進同學們塑造完滿的人格。單純枯燥乏味的理論教學只能挫傷同學們對優質音樂的積極性,且容易陷入低俗音樂的漩渦中,不利于同學們的健康成長。
文化多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文明在積累、交流、沉淀之后進一步升華的標志。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個人行為的思想導向與方向標,在這種觀念的推動下,人們為實現價值目標而奮勇向前。文化的多元化雖然給我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為我們的文化生活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為文化的創新提供了基本元素,如西方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的有機結合,形成具有中國風的音樂樣式。但是,文化多元化的環境下,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文化多元化呈現的是文化的包容性,在文化的包容性中,多種文化形態都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權利,但同時也是文化的包容性造成了文化樣式之間的斗爭,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相互傾軋現象,尤其是媚俗文化在寬松的環境中的得到滋長,對社會造成潛在的威脅。如“口水歌”、頹廢音樂等等出現,有些歌曲中甚至涉及到暴力、性等元素,嚴重損害著受眾的利益,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人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將受到一定的影響。作為具有美育功能的音樂,在文化多元化環境下,更需要注重美育的方法方式,以及對多元文化保持敏銳的判斷,包括價值取向、市場價值,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發揮音樂美育對人們健康人格的塑造作用,及時有效把握文化多元化環境帶來的機遇,突破文化多元化帶來的隱性弊端,發揮音樂美育的最大功能。
音樂是時間藝術,是純粹的酒神藝術,在受眾聽音樂的過程中,呈現流動的狀態。音樂本身不具有形象,而是一種純粹的情緒,這種情緒能夠將人從功利的世界中帶離出來,傳達著世界的原始情緒,回歸生命的本源。音樂本身不具有具體感知的形象,但是音樂情緒能夠賦予音樂以形象,這種形象呈現在受眾的腦海中,在自由想象力與音樂符號張力的作用下,獲得一種審美享受。
人格是人們的個性,這種個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社會環境的洗禮逐漸形成的一種社會性品格,表現為心理素質與行為模式,其中包括教育、工作等等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教育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對人格的塑造是較為直接且具有針對性的。音樂美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其以培養人們的審美意識,提高人們的審美鑒賞能力為直接目的,使人們通過感受音樂,領悟音樂所帶來的美感,建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對美有獨特的興趣,甚至成為美的創作者與傳達者。審美能力并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普通技能,也不是只承擔審美的功能,而是作為一種社會功能,能融入到人的生命中去的一種素養,是健全人格中的重要有機部分。因此,音樂美育對人格塑造發揮著積極作用,必須重視音樂教學中的美育教育,除了基本的理論課程,應該多注重實踐課程,讓人從理論回歸到對音樂的直接鑒賞當中。同時,我們也應該重視所處的音樂環境,營造良好的音樂環境。
首先,汲取多元文化之精華。在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中,音樂美育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應該汲取多元文化中的文化精華,將其他元素文化的優點與自身文化有機結合,把握文化多元化的創新契機,不斷創新音樂的形式、內涵,提升音樂文化的質感,以提升音樂環境的整體精神面貌,以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人格塑造,服務于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其次,對于劣質的文化因子要舍去。文化多元化一方面為文化之間提供了互相交流借鑒的平臺,但同時,一些低俗文化也悄然偽裝起來,潛入到文化多元化的環境當中來。以性、暴力等為主題的低俗文化,利用互聯網開展地下傳播。如網絡直播屢次出現涉黃事件,低俗音樂在年輕人中傳唱與模仿,這都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要時刻警惕低俗文化的入侵,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繩,度量各類文化。音樂美育的開展也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繩,在音樂取材與音樂教學模式上都應重視正能量的傳播。音樂創造者也必須嚴格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樹立責任意識。
最后,加強文化市場的監管力度,對低俗文化的傳播要予以打擊。市場需求決定生產,但是不能因為市場需求而盲目生產文化產品。如,文化產品創造者抓住人們的獵奇心理,生產一些低俗毫無營養的文化產品,但確實由于陌生化效果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對于低俗文化,除了文化創造者與傳播者的自覺,市場監管至關重要,要以外部強制力推動文化市場的有序、健康運轉。
音樂美育對于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要充分發揮音樂美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文化多元化帶來了創新的契機,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音樂美育工作在抓住機遇的同時,也要積極應對挑戰,在新時期推動音樂美育的發展。
[1]董毅.音樂美育與人格完善[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2(03):103-106.
[2]尹愛青.音樂審美教育的人學解讀與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2004(06):23-29.
歐陽旭(1988—),女,籍貫:江西安遠,學歷:研究生,職務:助教,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教師;龔麗(1987—),女,籍貫:江西南昌,學歷:本科,職務:助教,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