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珍
(青海省西寧市藝術實驗中學,青海 西寧 810000)
藝術學校聲樂教學改革思考
唐麗珍
(青海省西寧市藝術實驗中學,青海 西寧 810000)
聲樂教學旨在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歌唱技能。要從根本上提升聲樂教學改革效果,需要教師與時俱進,應用新的教學方法。在本文中,筆者總結了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幾點改革聲樂教學的對策,意在起到拋磚引玉之用。
藝術學校;聲樂教學;改革對策
近些年來,現代教育理論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教育領域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為教師改革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各種新型教學法層出不窮,為提高教學質量注入了活力。要從根本上提升聲樂教學改革效果,教師需要與時俱進,應用新的教學方法。本文總結了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幾點改革聲樂教學的對策,意在起到拋磚引玉之用。
(一)堅持因材施教的基本精神
在藝術學校中,每個學生的音樂基礎、音樂能力不盡相同,學生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筆者認為,要想提升藝術學校學生的歌唱水平,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基本工作:
首先是充分了解學生的歌唱基礎,以此掌握學生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感染力,確定培養學生的基本方向。其次,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安排合適的教學內容,使聲樂教學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教師要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以此決定采取何種教育方法。做好這三點基本工作后,教師就要實施具體的教學過程了。針對學生差異性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藝術學校的學生通常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型。這類學生心思敏感,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一旦出錯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要實施賞識教育,多激勵他們,表揚他們,努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樹立學習自信心,教師要對他們加強基礎訓練,使他們一步一個腳印,逐漸提升歌唱技能;還有一種是性格外向、容易興奮的學生,這類學生的情緒波動比較大,學習進度有時快有時慢,學習表現也時好時壞。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具有一定難度的練習曲目,使他們意識到要提高歌唱水平,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力,成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從而引導他們將心思放在學習上。
(二)靈活采取教學方法
正所謂“教學無法、貴在得法”,藝術學校聲樂教學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來靈活應用。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欣賞法,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中外優秀聲樂演唱家的歌唱視頻,使學生感受這些歌唱家的舞臺魅力和演唱技巧,對聲樂學習形成直觀認識。再比如教師在聲樂教學中要用講解法和示范法為學生介紹科學的發聲方法,對學生呼吸和發聲的訓練,可以借助音階、琶音的樂句為學生選擇合適的練習曲,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正確的呼吸、發聲技巧。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
筆者發現,有些學生在歌唱時可以模仿一些歌唱名家的演唱方式,雖然模仿對聲樂學習必不可少,但是只有模仿,卻沒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創新,這樣的歌唱勢必沒有生命力,只能成為別人的影子。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認識到自己聲音的個性和特點,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聲音也是有一定魅力的,只要加以磨練和堅持,還是能實現聲情并茂的演唱效果的,從而給別人也帶來一定美感。
(四)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要想實現良好的聲樂表演,學生不僅要牢固掌握聲樂歌唱技能,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筆者在教學中經常發現一些學生在課堂上歌唱得很不錯,但是一走上舞臺就怯場,甚至發揮失常。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學生缺少舞臺鍛煉機會,實踐經驗不足;二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差,不敢走上舞臺,當他們硬著頭皮在舞臺上歌唱時,會忘記正確的呼吸,一味地用“勁”唱,從而使自己的舞臺表現不容樂觀。針對這些原因,教師一方面要多給予學生實踐機會,讓他們多走上舞臺,另一方面要對學生加強心理訓練,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使他們能輕裝上陣,在舞臺上演唱時游刃有余。
總而言之,藝術學校聲樂教學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索的話題,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要尋找更合適的教學方法,以此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學生的日后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1]段婷婷.聲樂有效教學小議[J].華章,2011(21).
[2]張銘銘.論聲樂教學中運用反思性教學的合理性[J].歌海,2011(04).
[3]李相君.對高校聲樂教師的素養與業務能力的探討[J].黃河之聲,2011(07).
[4]林穎.誰能創造奇跡?——聲樂教學圈里的那點事[J].內蒙古藝術,2011(01).
[5]傅晶.聲樂教學中教與學的互動性[J].藝術研究,2011(03).
[6]王南竹.聲樂教學中歌唱藝術情感表現的研究[J].民族音樂,2011(02).
[7]張玉龍.淺談如何上好聲樂課[J].快樂閱讀,2011(11).
[8]張萍.談聲樂有效教學[J].文學教育(下),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