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山西 太原 030012)
揚琴,自明末由波斯傳入我國,在歷朝歷代的流傳和演變中,已經經歷了四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新中國建立,傳統揚琴在制作工藝、演奏方式、樂曲創作、教學改革甚至是對外交流等方面也都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由最初服務于地方戲曲、曲藝伴奏的簡單功能,逐漸增加了少數民族音樂和與其他民間器樂合作等元素,從而豐富了現代揚琴藝術的多樣化發展,為現代揚琴教育提供了更加完善科學的理論體系基礎。建國后的揚琴制作傳統揚琴制式統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現代揚琴分別從材質、音位、琴體結構以及制作工藝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50年代研制出了律呂式大揚琴是第一次大的革新。不僅在包含半音的情況下,將音域拓寬至四個八度。同時間接提高了音量,縱向大二度關系和橫向小二度關系的音位排列,使得演奏出來的音色渾厚純正,提升聲音的品質。除此之外,還增設了制音踏板,解決了和弦共鳴的問題。60年代研制出在原來琴碼的基礎上增到四排或者五排,每排的琴碼設置也由原來的增加到十個,五二多碼并列揚琴也由此問世。使得這類揚琴在演奏中既能獨立的演奏又能勝任合奏、重奏。
由此,進入了現代變音揚琴的發展階段。現代變音揚琴因增設適用于臨時轉調的變音槽而得名。但變音并不是變音槽唯一的作用,其優越性能表現為在保留傳統手法上轉十二個調,降低了余音渾濁度,保證了主調音色更加清脆的特點。現代變音揚琴制作始于楊竟明研制的“五二多排并列”,此后現代變音揚琴的制作逐步完善,又發展出了小轉調揚琴、大轉調揚琴、401揚琴和402揚琴四種不同的型號。主要的變化表現在音位增加,音域達到四個八度,擴充了琴體,音位排列保持傳統縱向二度、橫向五度音程等關系上。進入70年代,因地域音樂文化特色出現了代表廣東音樂揚琴的“十二平均律揚琴”、江南絲竹揚琴的“81型敦煌牌揚琴”、以及更具北方特色的“全律活馬大揚琴”和“501型揚琴”等改制揚琴,這些改制后的揚琴都著力于半音的加入和音位排列規律化。
還有一些更新型的揚琴,如蝶式揚琴系列:“蝶式402型揚琴”增設E、#F、bA、bB四個低半音碼,完善低音區半音,增加共鳴箱高度,重新設定音梁位置,提高音質的柔和性,三個音區發音統一平衡;全音階活碼低音大揚琴:有“低音”和“倍低音”兩種,主要特點是雙層結合整體框架,采用梯形板柱結合音梁,共振功率大,增加木柱式單碼和不同直徑不銹鋼滾軸,增強傳導功能,改善音質;GS新結構低音大揚琴:主要特點是復合式鋼木結構,確保琴體不變形,音區比402型揚琴降低五度或四度,增設制音器,提高演奏效果。
揚琴的制作創新是幾代人通過實踐不斷努力去進行改革和完善,通過對各個部分和附件的革新,相信會有更科學更新型更完美的改變。
揚琴制作技藝的加強和改進為揚琴演奏的表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技巧上有多樣的演奏創新。伴隨著演奏者素質與技能的提高,揚琴創作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最突出在演奏技巧的創新上。中國傳統的揚琴技巧只有左竹法和右竹法。演奏起來比較單一缺乏特色。尤其是作為獨奏樂器由于音色上的缺乏,長期以來多作為伴奏合奏樂器來應用。五十年代,經過王沂甫先生的總結出了揚琴的八大技法,歸納起來為八個字“彈、輪、顫、滑、點、撥、揉、勾”。其中有些技巧是在常規技巧中借鑒其他姊妹樂器的優點,例如古箏和琵琶兩種傳統樂器中指法對弦張力和弦音的控制,就有助于理解琴竹對琴弦的控制。
現代揚琴的演奏方式,在傳統技藝、常規技巧的基礎上,不單單借鑒同類型中國傳統姊妹樂器的演奏技巧,還向西洋樂器復調、節奏交錯等演奏技法,從而正真意義上到達中西融會貫通。從而發展出了今天總結出的十大類型:單竹、齊竹、輪竹、顫竹、滑抹、揉弦、撥弦、抓弦、點弦與裝飾音類。這些豐富的技法,在揚琴獨奏的過程中,直接鮮明的發揮了這件結合現代工藝的傳統古老樂器獨有的特色。在維持原有歡快、明朗、流暢、熱烈、激情的演奏特點上,也抒發出了樂曲中柔美、細膩、溫婉的旋律特征。從而也促使對現代揚琴技法和表現力的更深一步的挖掘。
揚琴演奏技巧的創新直接提升了現代揚琴專業教育和非專業教育的成績,尤其是對專業教育的加強。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我國各大音樂專業院校相繼成立,揚琴作為專業學科在九所高等音樂院校、五十多所藝術院校、師范院校以及綜合大學音樂系中設立。隨著揚琴專業的建立和發展,相關理論研究也出現了繁榮景象,各院校揚琴教師出版了一系列的揚琴演奏曲目及技法類著作,并結合實際教學體驗撰寫發表了與揚琴演奏和教學相關的文章,為揚琴教學專業化、系統化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傳統教學外,伴隨社會教育體系的發展,揚琴的專業教育的普及也在不斷壯大。為了應對器樂“考級”,衍生出的各類培訓機構、輔導班、專業講座、以及不同層次的競賽等等方式,在夯實專業教育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擴大了非專業教育的影響力。不僅大大提高了業余學生習琴的熱情和積極性,還為培養專業人才儲備了力量。
揚琴演奏技巧的創新也促進了音樂創作也在傳統曲目的基礎上,發展呈現出了一批又一批更加富有民族性、風俗性、哲理性的新作品。有根據傳統曲牌改編的風格豪放激越的《將軍令》、《昭君怨》;有根據由西洋樂器演奏移植改編的的深沉憂愁的《查爾達什舞曲》、《流浪者之歌》;有現代原創風格的曲目《覓》、《湘墨》、《圈》;有大型的西式曲式形態的節奏跌宕多變的協奏曲《海峽音詩》、《狂想曲》;以及采用現代作曲技法的“新潮”作品《雙闕》、《b小調幻想曲》等等不同曲風類型的曲目。
揚琴演奏技巧不僅激發了創作編曲的發展,也使揚琴在演繹方式上更加多元化。例如,由傳統的揚琴獨奏發展到揚琴重奏、揚琴與大提琴合奏,揚琴與弦樂四重奏,甚至是揚琴與樂隊合作。每一種形式的演繹在經歷了歷代樂師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流派和地方風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在湖南舉行的揚琴新作品大賽,涌現出來大批新作品。也期待提供和創造更多這樣平臺使得揚琴的音樂作品不斷的發展和提高。
近年來不光是在國內的揚琴交流越來越多,跟國際的交流也更加頻繁,中國揚琴作為世界揚琴三大體系之一,不僅在不斷提高本國的發展和改革,更帶動著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和融合。中央音樂學院成立的“孔子音樂學院”,成為我們的民族音樂更多更好的與世界交流的橋梁。
綜上所述,中國現代揚琴的發展需要各方面的互相影響和配合,我們在繼承前人的成果時要不斷地創新和進步,注重交流和發展,特別是在人才方面的培養,不斷地壯大我們的隊伍,為揚琴音樂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1]李向穎.中國揚琴藝術發展五十年[J].中國音樂學,2001,01:95-100.
[2]項祖華.世界揚琴音樂的交流與展望[J].人民音樂,1992,07:7-9.
[3]吳軍,黃莉.揚琴藝術的繼承、發展與創新[J].新疆藝術,2000,05:17-20.
[4]毛清芳.揚琴歷史淵源與流變軌跡覓蹤[J].交響,1998,03:50-52.
[5]項祖華.揚琴的藝術魅力與生命力[J].人民音樂,1992,0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