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蘭蘭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辰河高腔在民族唱法中的借鑒意義
瞿蘭蘭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本文所介紹的內容為辰河高腔這一戲曲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應用,通過對這種戲曲發聲技巧的探究,結合民族唱法的特點,將其融合在一起,探究該歌唱形式在民族聲樂中存在的重要性。中國的戲曲唱法是屬于民族唱法中的一種,之所以將辰河高腔與民族唱法聯系起來,是因為辰河高腔富于自己的民族風情,它極具價值值得我們深討。
辰河高腔;民族唱法;戲曲;發聲技巧;演唱風格;
戲曲屬于一種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與我國傳統文化存在緊密聯系。道光時期,辰河高腔開始興起,這種戲曲唱法是在原有戲曲基礎上不斷演化而來的。辰河高腔發源于湖南省瀘溪縣美麗的浦市鎮,也是筆者的家鄉。雖然自己土生土長在這個地方,但對于辰河高腔的了解頗少,只是從一些長輩的口中得知,浦市過去有著“小南京”之稱,它水路方便,地域寬廣,很多的會館、商賈都聚集在這里做生意,帶來了很多移民。在湘西浦市鎮住著一對來自江西弋陽的兄弟,他們因為思念家鄉,常常哼唱著自己的歌曲,即江西弋陽腔。因為它保留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的特色,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和尊重,經過眾人的不斷傳唱,流傳的地區逐漸變廣,辰河高腔在辰水上游及貴州、四川等地的官宦鄉紳家中廣為流傳,在流傳的過程中也融入了當地的民族小調、宗教音樂、放排號子和山歌等民間音樂,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意識流藝術“辰河高腔”。
(一)辰河高腔唱腔的發聲技巧在民族唱法中的借鑒
呼吸是每一個發聲方法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沒有呼吸就沒有歌唱。傳統的辰河高腔是腹式呼吸方法,也是傳統戲曲在演唱時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民族唱法采用胸腹式呼吸的方式,在呼吸方式上融入了更多的因素,強調對胸腔、橫膈膜和腹肌共同控制,以此來使氣息得到穩定。演唱者如果能夠按照正確的方式進行演唱,則會感到非常的舒展,這也是一種最為科學的呼吸方式。在民族唱法的學習過程中,“真假聲”的概念與運用對于很多初學者來說并未能找到。辰河高腔中花旦的演唱完全采用了假聲,即“小嗓”;生角采用了真假聲結合的特點,即“真帶假”。 在練聲過程中,為了找到真假音的合適位置,可以適當采取戲曲的發聲方法。辰河高腔這種高亢有力的聲音,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字正腔圓”是中國戲曲一直所遵循的一大要求,首先要強調字,字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字頭”、“字腹”和“字尾”,只有它們之間實現了相互配合,才可以保障發聲的正確性。辰河高腔所倡導的是字頭和字腹分開,以此來實現正確的發聲。語言是歌唱的基礎,是所有音樂都看重的重點。無論是哪種發聲方式,都必須要保障發出來的字是清楚的。在學習這一過程中,為了能夠實現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對字的嚴格要求,采用很多的方法來訓練,首先會說才會唱,在說的過程中把握語速,要做到先慢再快。因此朗誦歌詞、旋律帶字練習、歌曲短句等練習是我們能否唱好的前提準備。
(二)辰河高腔的表演技法在民族演唱中的借鑒
歌唱表演者在演唱時會有很多的表情和肢體動作,這些表情和肢體動作都不是隨意產生的,其需要經過深入的思考,尋找能夠與觀眾形成有效交流的表情和肢體表現形式,只有這樣才可以讓觀眾真正感受到歌曲當中所蘊含的感情,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民族唱法的表演更應如此,民族唱法是廣大老百姓喜歡并容易接受的一種唱法,從而舞臺上的表現力更應該被重視。我們常常看到戲曲演唱中演員的每一個手勢,每一個眼神都能出神入化地傳達音樂的律動與美感。在辰河高腔中基本技法和特有技法都很豐富,雖然在民族唱法中很多都很難運用上,但像這樣豐富多彩的技巧和內容是民族聲樂藝術值得學習、繼承、借鑒的優良藝術寶藏。
(三)辰河高腔唱腔的風格特點在民族聲樂作品中的借鑒
辰河高腔聲音最大的特點是高亢、激越,一般回旋在高音位置,來回自由穿梭,在演唱中有很大的靈活性。辰河高腔的音域較寬,所以它的聲音給人感覺極具震撼力和穿透力。在民族聲樂作品像《洞庭魚米鄉》、《挑擔茶葉上北京》兩首作品,經何紀光演唱他添加了高腔特點,發揮他自己獨特的高腔嗓音,使作品具有另一番風味。《洞庭魚米鄉》主要表現出了洞庭的美麗,同時也歌頌了當地人民的勤勞,表現了當地人民對于新生活的向往。為了能更加突出洞庭湖上的人民美好新生活的面貌,作者把高腔的風格添加進去,讓整個歌曲的風格變的朝氣蓬勃,充滿力量。從作品第一句從“洞庭啊,湖上喲”轉到“好風喲光喲” 從小字二組d轉到小字三組的d,一個大跳足能體現高腔的韻味,“好風光”直掛高音,充分體現了湖南高腔的演唱特點。《挑擔茶葉上北京》表現了毛主席故鄉的親人對毛主席的熱愛之情,在曲式結構上分為三段體的變奏結構原則。在作品演唱上,最后一段為了充分表達“送茶人”幸福喜悅的心情,何紀光在歌曲結尾的部分添加了高腔特技,翻高到小字三組的c,完美的收尾刻畫出一個瀟灑、豪放的湖南農民形象。
筆者在調查辰河高腔的過程中發現現在的辰河高腔已到了幾乎失傳的地步,人員老化,所剩下的人已不多,無人能傳承文化的現狀,需要采取措施改變這種局面。辰河高腔對中國的民族聲樂會有很大的幫助,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喚醒更多的人來保護和傳承。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相互借鑒,相輔相成的,而學習也更應該如此。隨著不斷的發展,民族聲樂當中所蘊含的元素將會不斷增多,且將戲曲元素融入到民族聲樂當中,賦予民族聲樂更加豐富的色彩,使其能夠擁有更多的發音方式,帶給觀眾更好的聽覺感受。作為一名聲樂的學習者,更應該把好的東西與之聯系起來,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學會創新,發揮。聲樂的學習包括很多方面的研究,每一個方面都非常的重要,值得研究與探討,它是一條永遠都走不完學不完的路。
[1] 周絢菲.辰河高腔及其唱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2] 周巍.關于何紀光“新型湖南高腔山歌唱法”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
J607
A
瞿蘭蘭,女,漢族,湖南瀘溪人,碩士研究生,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音樂表演,研究方向:音樂表演。
注:此文《辰河高腔在民族唱法中的借鑒意義》是貴州民族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