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青苑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淺談20世紀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
牛青苑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中國聲樂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也經歷了很曲折的過程。本文以20世紀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為主要脈絡,分析20世紀在中國“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情況。
20世紀;聲樂;政治文化;發展
(一)20世紀初期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概況
20世紀的中國政局動蕩不安,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很多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于中國聲樂的發展也有很大的沖擊和影響。首先我要講一下1919年到1949年解放前,也就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狀況。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猛烈地抨擊了封建思想和文化,西方的文化開始漸漸傳入中國。這個時期中國民族聲樂也受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這個時期重要的作曲家有蕭友梅,他的代表作品《問》等獨唱歌曲結構嚴謹,大多采用歐洲作曲技法。趙元任寫的獨唱歌曲也突出地反映了五四精神,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他》、《賣布謠》等等,他非常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還有很多優秀的獨唱歌曲作曲家青主,黃自等等。我想要重點介紹的是黃自,因為我在大學本科時期演唱過很多黃自的藝術歌曲,如《思鄉》、《點絳唇·賦登樓》、《春思曲》、《花非花》、《玫瑰三愿》等等,這些都是我真實演唱過的作品,關于這些作品的分析和演唱,我有很多切身的體會和感受。首先黃自的這些藝術歌曲,我認為很好地結合了西方音樂,也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特色。歌詞與旋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鋼琴伴奏也是緊密的和歌曲結合在一起,交相輝映,更完美地表現作品情感。就拿《思鄉》來說吧,這是我大學演唱的第一首藝術歌曲,演唱時老師特別強調要用通暢連貫的氣息,用恰當的歌唱語氣來表現這首歌曲的意境美,也很強調鋼琴伴奏的和諧。這三者是融為一體的。演唱時要體會那種濃濃的思鄉情。
這個時期的民族聲樂也融入了很多西洋的唱法,力求在繼承我們本民族的演唱技法和特點的基礎上借鑒西洋的唱法,使我們的民族聲樂得到更大的發展和創新。因為民族聲樂就是要扎根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但如果想要創新和發展就必須注入新的色彩。由于新文化思潮的崛起,很多音樂社團團體紛紛建立,講授傳播音樂知識,培養各種師資。也有大批的音樂教育家留洋回國把西方的演唱技法帶到中國,為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27年,中國第一所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國立音樂院”在上海成立,標志著中國音樂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到了40年代中期,中國歌劇的創作也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延安的文藝工作者創作了大型歌劇《白毛女》,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白毛女第一、二代扮演者王昆、郭蘭英老師深受觀眾喜愛,作為前輩,為民族歌唱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第三代扮演者彭麗媛的表演也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到現在第四代雷佳飾演的白毛女也是在前輩們的指導下,繼承他們好的東西,又加入了新的東西,有了很大的突破,我在電影院看雷佳飾演的《白毛女》,在感動之余,也對中國傳統文化又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
(二)20世紀中期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
20世紀是中國聲樂發展的中期,中國的文藝界氣氛非常的活躍。聲樂界也掀起了一場激烈的“土洋之爭”,這是對于聲樂唱腔發展方向的討論。后來文化部在一次會議上提出了“民族化”問題。認為我們聲樂藝術就應該立足于本民族文化背景,以本民族語言為依托,繼承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使西方歌唱藝術民族化,使民族唱法更加貼近本民族文化特色,這也大大推動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這個時期優秀的歌唱家有:才旦卓瑪、胡松華、李光曦、劉秉義等等。其中胡松華就因形象生動地演唱出多個民族的歌曲,被各族人民稱為:“我們自己的歌唱家”。他的代表作有《馬背上的祝愿》、《贊歌》等等。我是民族聲樂專業的,了解民族聲樂在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況,使我對中國的聲樂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樣我在演唱這個時期的不同作品時,也更能體會在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下這些作品更深層次的內涵,對我的演唱也有一定的幫助。
(三)20世紀后期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概況
20后期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開展,中國的聲樂藝術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后來四人幫粉碎,文藝工作者的熱情和激情才得以重新激發,創作出很多膾炙人口的聲樂歌曲。如《白發親娘》,《孟姜女》等等,優秀的歌唱家也層出不窮,如蔣大為、關牧村,德德瑪等等,很有幸到了21世紀的今天,我也曾現場聽到過這些前輩們的精彩演唱,和他們共同回憶難忘的歲月。到80年代改革開放,西方的文化藝術漸漸傳入中國,中西的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的交流與融合,我們對聲樂藝術也有了新的認識和發展,在唱法上更加注重借鑒西方科學的發聲方法,結合本民族歌曲的民族性,使我們的聲樂藝術更加科學,更加規范,更好地服務于本國的音樂文化。我們還經常參與國際交流,使我們的藝術與西方的藝術碰撞出更多美妙的火花。這個時期的作品類型多樣,題材豐富,各種優秀的聲樂作品和作曲家藝術家更是層出不窮,而且很多國際的比賽也在國內舉行,這是對我們聲樂藝術的認可。我們正在探索用更科學的方法,讓民歌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回望20世紀中國的聲樂藝術發展道路,我用兩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繼承和創新。我們老一輩優秀歌唱家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我們后輩人應該更加珍惜前輩人的勞動成果,在積極“傳承”這些藝術精華的同時,也應該與時俱進,敢于創新,新舊結合,中國聲樂藝術發展道路必能熠熠生輝!
[1]王改立.20世紀以來民族聲樂對戲曲藝術的繼承和發展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
[2]張珂.20世紀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J].黃河之聲,2007(08):33-35.
[3]張前.20世紀中國聲樂表演藝術的發展及三種唱法的探討[J].音樂研究,2004(04):101-104.
J616
A
牛青苑,女,漢族,河南滎陽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