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音樂傳媒對藝術文化教育事業之創新
——以《音樂大師課》為例
朱媛媛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媒體的發展也在不斷向數字信息化、娛樂休閑化方向轉變,在內容與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以求大力迎合并不斷引導大眾文化需求,尤其在藝術文化領域,只有時刻保持創新,才能夠迎得受眾青睞,推動藝術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本論文將重點以《音樂大師課》為例,分析音樂傳媒對藝術文化教育事業的創新,解析傳媒業的發展對藝術的進步起到的助推作用。
音樂傳媒;藝術文化教育;創新;《音樂大師課》
網絡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催生了網絡媒體平臺、移動信息客戶端等新型媒體的誕生,相比傳統媒體傳播形式,新媒體信息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傳播形式更加方便快捷,賦予了信息更生動、靈活的表現力與傳播功能,也極大地促進了藝術文化形態、傳播的可塑性,帶給受眾全新的藝術體驗。其中最為明顯的體現就是音樂類節目的層出不窮,從最初的大眾音樂選秀節目《超級女聲》《花兒朵朵》,再到明星競賽類節目《全能星戰》《我是歌手》等,甚至是現如今音樂教育類節目《中國新聲代》《音樂大師課》,一路走來,很多節目所在一定程度上雖大同小異,甚至是在不斷效仿,但不得不承認音樂傳媒形式與內容卻在不斷改進與創新,這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藝術文化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一)媒體自身的技術創新
媒體本身屬性就是一種精神文化產業,而文化產業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斷創新,追求表現形式與內容的多樣化、豐富化,所以媒體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產業,只有不斷融入創新型元素,才能夠為受眾展現更為精彩、廣闊的精神與物質世界。多年來媒體的發展歷程也在不斷印證著創新的重要性,從傳統的書報、廣播、電視,到如今廣泛應用的網絡、手機等,科學技術不斷推動著媒體的發展,傳播形式越發快捷、生動,受眾范圍也更加廣闊,各大欄目的藝術品位也在不斷提高,為廣大受眾帶來了更新奇的感官享受與心身體驗,以現如今熒屏之上十分火爆的選秀類或真人秀節目為例,在媒體技術的運用上融入了不少新鮮元素,尤其是在在剪輯方面也逐漸呈現出了各種幽默特效等,如文字的顯現、動畫插入等,為節目增添了無限趣味,讓人忍俊不禁;另外在不少節目中也引入了嘉賓與受眾的互動環節,受眾可以通過網絡投票、搖一搖等多種功能來支持自己所鐘愛的選手或明星,也可通過微博、微信等進行及時的交流互動,通過媒體本身的高超技術為我們呈現出了藝術文化事業廣闊的發展前景及無限的創新潛力。
(二)藝術形式與內容的創新
藝術本身的價值在于不斷創新與創造,藝術的創新也一直是媒體傳播者的執著追求。媒體所面對并服務的是廣大受眾,只有讓受眾廣為接受,并從中受益才是節目傳播的宗旨所在, 一種優秀藝術形式能否被永久性傳承并發揚,取決于其藝術內涵和內容能否不斷跟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以音樂藝術為例,微電子數字技術的誕生促使 電子音樂這一藝術形式的盛行,使人們感受到了原本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種種微妙之音,進而推動音樂藝術的不斷發展與壯大,使大眾能夠通過聲音與舞臺藝術來享受盛大的視聽覺盛宴,進而產生共鳴與感動。
如何將傳統藝術發揚光大并被大眾有明確的認知,唯有創新才是關鍵,但這一創新仍需遵循一定的規則,在充分尊重原始藝術的基礎之上,應當迎合受眾需求并不斷注入新鮮元素,而不能畫蛇添足,弄巧成拙。對于藝術創新的反面案例也不在少數, 如在2013年第37屆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上,性感模特穿著比基尼京劇元素的服裝亮相T臺,引來一陣驚嘆,隨之比基尼京劇元素服裝也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引來爭議不斷。京劇是我國的國萃,中國人的骨子里普遍較為傳統,對比基尼性感類藝術形式多少會有抵觸心理,如果將這一藝術與京劇合二為一,自然會違背中國人的傳統意識,顯得格格不入,反倒覺得是對傳統藝術的“侮辱”。這樣的藝術創新自然也就不會深得人心,沒有廣大社會民眾支持的任何藝術形式都是無法長期存在并發展的。所以對于藝術形式與內容的創新首先要符合藝術美的規律,另外對于受眾的需求與接受能力也要充分考慮。
電視等媒體藝術作為當代最強勢的通俗文化,多年來音樂類藝術節目層出不窮,其快速發展也在不斷引領著大眾音樂審美的改變,多少人會因為一首動聽的歌曲一炮而紅,多少歌曲又會因為明星的演唱而被婦孺皆知,音樂傳媒在不斷壯大音樂這一藝術形式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我們有必要清醒地認識到有時長期模仿或是照搬的媒體表現形式,不但會造成市場的飽和、觀眾的審美疲勞,還會對音樂藝術的健康發展產生消極影響,目前音樂類電視節目最為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通俗音樂大量充斥熒屏,關于民族等傳統的音樂藝術卻在不斷淡化,甚至媒體不惜花重金來包裝某一選手,卻忽略掉了其對音樂本身的領悟與演繹,易形成審美對象的表面繁華,其創作的音樂作品并不能稱之為被人傳誦的經典。這就不僅要問音樂傳媒的宗旨是要媚俗還是要堅持啟迪心靈會傳承優秀文化?
從目前音樂傳媒發展的現狀來看,音樂類欄目在文藝節目中所處地位十分尷尬,一方面會受到諸如電視劇、綜藝欄目等多種文藝節目的擠壓,另一方面從音樂藝術的自身條件來講,節目的發展深受束縛,各大電視臺并不缺少音樂類節目,而真正具有創新性,能夠為受眾帶來正能量、高品位的音樂藝術形式卻屈指可數。下面主要就由世熙傳媒聯合北京衛視、四川衛視共同打造的少兒音樂成長節目《音樂大師課》為典范,詳細論述音樂傳媒對藝術文化教育事業的創新之處。
(一)節目定位去秀留真
與之前的音樂選秀類節目有所不同,《音樂大師課》沒有繁華的包裝,沒有虛構的故事,更沒有作秀的痕跡,有的只是純真自然的天賦少年、充滿色彩和陽光的教室、讓人感動落淚的天籟歌聲,《音樂大師課》可以說是一檔純粹的少兒音樂成長教育類節目,節目中處處流露著真實這一特點,不管是每個孩子的深情演唱,還是每位導師的精心呵護與諄諄教誨以及觀眾的感動流淚,都不乏情感的真實流露,他們因為音樂夢想歡聚一堂,在這里以音樂來教育人生,用音樂來交流情感。除去了音樂之外的繁華,沒有了為爭奪名次而產生的浮躁,有的只是一顆顆熱愛音樂的心靈。為將孩子們的功利心降到最低點,節目做出了與當下潮流完全逆勢而行的規定,那就是規定每位孩子上節目不化妝,出名后不代言等。相比一些摻雜著作秀性質的音樂節目,《音樂大師課》更具傳播價值,為藝術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定位。
(二)經典傳唱,文化傳承
《音樂大師課》以“純真年代,經典發聲”為宗旨,在音樂老師的全程呵護下,與經典歌曲原唱者及文化大師等組成的特約聽課團緊密接觸,完成百首中外經典歌曲的傳唱,如《龍的傳人》《我愛你中國》《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每一首經典歌曲都濃縮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深厚情懷,他們熱愛祖國、感恩生活,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樣的經典藝術更需要我們傳承,尤其是年輕一代,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所接觸的更多的可能是通俗的流行藝術,對經典藝術的了解與認知卻少之又少,所以他們需要有機會與平臺去深入學習經典民族藝術形式,《音樂大師課》正是這樣一個平臺,在這里帶給觀眾的不僅僅是回味童聲經典歌曲,更是將這些歌曲背后的文史知識繼續傳承給下一代人,讓他們知道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珍惜擁有,學會感恩,不斷培養他們的健全心智與奉獻精神。真正的文化饕餮盛宴,在于品質的優良,更在于走心的深度,《音樂大師課》便是如此。
(三)人生教育貫穿始終
《音樂大師課》的主要對象是6至13歲的天賦少年,他們的經歷、音色可能不盡相同,但作為青少年其中不乏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心智并沒有完全成熟,需要有人對他們的表現及人生、價值觀等進行積極的引導,這也正是教育的精髓,所以節目除了對音樂藝術的深入探討,也將人生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主要的引導者就是各位明星導師,在節目中他們的身份有了更大的轉換,那就是由歌手變為老師,除了傾心教授學生專業的音樂知識,還要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對他們進行正面的人生教育。無論是在臺前,還是在幕后,導師們會將自身經歷與人生體驗與學生分享,目的就是要告訴學生不驕傲,不氣餒,堅持夢想,堅持做自己。如被稱為“鬼馬”老師的曹格在聽學生唱歌時,會不時流淚,在過程中他會與學生一起分享寫歌時的故事經歷,唱歌時的感受,講述自己小時候叛逆的故事,以此來教育學生學會感恩。
這樣的節目模式更貼近教育主題,同時也為電視機前熱愛音樂的孩子們帶去無限正能量。
(四)課堂設計別具一格
不同的環境會塑造出不同的氛圍,從 《音樂大師課》的現場布景來看,溫暖的燈光、五彩斑斕的桌椅,同時也有動感十足的音樂器材,,書架上擺滿音樂相關書籍,體現出濃濃的藝術氣息,同時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團結精神,仿佛有一種重回童年的神奇感覺。在這樣的課堂之上,家長與老師都能看到孩子每一次的進步,體會到他們對音樂的渴求與熱情,讓孩子成為他們驕傲,在節目中有不少孩子傳唱了感恩父母的歌曲,如周安信深情演繹的《天之大》,徐小清用心演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使無數父母感動落淚,這是文化的傳承,也是人生的再教育,更是愛心的大接力,在這樣的課堂之上,孩子和父母都能夠受益匪淺。當前面對浮躁喧囂的各種真人秀利欲電視熒屏時,更應該有像《音樂大師課》這樣的節目來掃蕩霧霾,帶給觀眾心靈的祥和和芬芳。在當前的文化背景下,一檔溫暖的節目更有機會觸動觀眾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另外,《音樂大師課》充分鼓勵學生心身的放松,規避了導師的刁鉆點評和無情淘汰,而是給予每一位孩子上臺表演的機會,但也并非單打獨斗,由四位著名明星導師組成各自班級,他們將會經歷入學考試、導師培訓、畢業典禮等學習過程,期間,還有小試牛刀的“期中考試”和“期末終考”。從海搜入學到學成畢業,節目真實記錄了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全過程,為使他們演繹出更完美的音樂作品,極力為每位選手提供友愛的環境與人性化的節目規則。
為促進藝術文化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作為重要的傳播途徑,媒體只有不斷創新,積極改進,才能夠真正發揮引導作用,為藝術事業作出貢獻,在這一創新過程中,要嚴格遵守教育的內涵,不斷關注孩子的進步,也要關心他們的性格成長及人格提升,另外對民族的傳統藝術形式要不斷發揚光大,只有這樣的藝術傳媒才具備真正的教育價值。相信在未來仍會不斷出現更為優秀的音樂教育類節目,不斷促進我國藝術文化事業的發展。
[1]灰色地帶.關于藝術形式的傳承和創新[OL].新浪博客,2013:10-12.
[2]新華娛樂.北京衛視《音樂大師課》教育探索再創新[OL].新華網,2015:04-10.
[3]溫翔.《音樂大師課》第二季:經典傳唱[OL].文化傳承新浪博客,2016(03):01.
[4]新華娛樂.《音樂大師課》去秀留真:還原一個真實的音樂課堂[OL].新華網,2015(01):28.
[5]鄒聯豐.音樂傳媒對社會文化藝術的影響[J].新聞戰線, 2015(02):205-206.
[6]毛羽.數字化視閾下網絡傳媒對音樂傳播的影響[J].大舞臺, 2012(06).
[7]黃芳.芻議現代傳媒對音樂藝術的影響[J].新聞戰線, 2015(01):148-149.
J609.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