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潼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賈平凹小說《秦腔》的語言特色
陳思潼*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一部文學作品之中的說話風格從一個角度上反映了作品的主題同時反映了作者的文學素養。在一部文學作品之中,說話是表達這部文學作品之中情勢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著名作家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秦腔》為研究對象。從多個方面探討了這部作品的說話特點。本文首相介紹了賈平凹先生和他的一些作品及其寫作特點。然后論述了《秦腔》這部小說之中包含那地方方言。這些方言包括陜北地區的一些歇后語諺語等語言要素。接下來又談討了《秦腔》小說之中的古詞語。賈平凹先生在《秦腔》這部小說之中,用到的古語詞主要是汗青詞語,在文中我們討論了汗青詞語意義的演化,從而剖析了賈平凹先生的小說《秦腔》之中人物在說話時體現出的汗青性特色。最后又探討了賈平凹先生的小說《秦腔》中人物說話時體現出的音樂美。
賈平凹;《秦腔》;語言特色
改革開放之后,一大批具有鄉土色彩的作家在陜北地區涌現了出來,他們創造了一大批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的作品。他們的作品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處處都透露著濃郁的陜北地區的地域特色。賈平凹就是這一批作家之中的代表作家之一。賈平凹創作了一大批帶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作品,例如:《高老莊》,《懷念狼》,《秦腔》。《秦腔》這部小說的出版,代表了賈平凹先生在文學創造方面的一次飛躍。賈平凹在這部作品中,通過方言式的敘述,使《秦腔》這部小說具有濃厚的鄉土情結,突出的反映了賈平凹先生作品的特點。語言中飽含著濃郁的鄉土色彩,是賈平凹的作品的重要特色,但是賈平凹的這種作品風格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實質上賈平凹的作品風格,因社會的變遷和環境的改變,而發生過幾個階段的演變。這種變化在語言風格上有著明顯的跡象。賈平凹先生早期的作品當中,表達的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強調生活之中的美,在語言運用上更多的是對高雅語言的追求。他的寫作風格的第一次轉變是體現在他的“商州系列"作品之中。賈平凹在積累了足夠的工作經驗之后,將自己的寫作對象轉向了自己熟悉的故鄉,此后他的作品之中的鄉土風格逐漸明朗,之后,賈平凹先生的作品之中的鄉土氣息愈發濃厚。《秦腔》就是賈平凹的寫作風格轉化之后的代表作之一。賈平凹在《秦腔》這部長篇小說之中描述了改革開放沖擊下,農村生活的巨大變化。在這部小說之中沒有明確的主角,也沒有清晰的寫作路線,賈平凹通過描述多個人物的平淡的日常生活表達了對自己記憶之中的故鄉的,變化之后的故鄉的種種感情,體現了他對自己所熟悉的故鄉的一種挽留。從文學價值的角度看,賈平凹的《秦腔》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這部作品之中的語言風格就是其文學價值的一種反映。這部作品之中的語言充分了反映了一定的地域特色,歷史特色和音樂特色。
《秦腔》之中的語言是地方方言,作者運用這些地方方言刻畫了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的人的生活。在《秦腔》這部小說之中涉及到的方言主要是陜北的“商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的方言。這些方言充滿了鄉土的氣息。賈平凹先生在商洛地區出生,并在那里成長,因此他對商洛方言是非常的熟悉的,在他的文字之中我們可以感受的到,商洛方言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信息的載體,還包含了作者深厚的感情。賈平凹在《秦腔》這部作品之中運用商洛方言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傳遞作者的鄉情。商洛語言是北方方言的一種,它與普通話有著較多的相似之處,因此不用擔心讀者會誤解其中的方言的含義。賈平凹在創作《秦腔》的過程中對方言的運用是有所選擇,他重點是運用了一些普通話無法表達的方言,來突出其地域色彩,進而加強作品的表現力。簡單的統計賈平凹在《秦腔》之中運用到的商洛方言,俗語和諺語有幾百個詞語,這些詞語的運用使作品的表達更加的具有地域特色。
商洛方言是一種有著極其豐富表現力的方言。這種表現力首先體現在商洛方言之中的詞匯之中,例如“言傳”,“美”,“近”,“哩”,“”“咋”。這些詞匯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商洛地區普通農民生活的現狀。《秦腔》之中運用到的方言大都可以被普通話代替,但這些方言相較于普通話擁有更多的含義。例如“言傳”,它與普通話之中的“說話”大致對應,但卻比“說話”有著更廣泛的含義。在商洛地區的方言之中“言傳”一詞可以理解為說話,有時又可以理解為“不表達,不說話”的意思,在某些情況下,他也可以理解為打招呼,還可以理解為一種提醒。與“言傳”這個詞相似的商洛方言還有“吃”等詞語。在《秦腔》這部小說之中還包含的一種特殊的詞語形式即逆序詞例如“收沒”,“熬煎”等。
《秦腔》的語言之中還運用了大量商洛方言之中獨有的詞語。這些詞語主要是用來表達地域特色事物;地域獨有的俗語和歇后語;地域獨有的一些穢語。由于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生產條件,商洛地區對某些生活之中的常用物品有一些獨特的稱呼,而這個稱呼詞在普通話之中卻找不到與之相對應。例如:“漿水”,“披紅”,“馬勺”等專用名詞。這些名詞所描述的的物品是在商洛區域所特有的,并不再全國范圍內普遍,因此,普通話之中無與其相對應的。《秦腔》之中在描寫人物對話時,作者運用了大量的俗語和歇后語,這些俗語和歇后語的運用形象生動的刻畫了商洛地區的農民的形象,具有普通話無法替代的優點。《秦腔》這部小說之中的人物對話之中賈平凹運用到了商洛地區的穢語,通過這些詞語的運用來進一步增強豐富小說之中的人物形象。賈平凹通過這些詞語的運用充分的反映了關中和商洛地區的風情,建筑色彩,農業色彩飲食文化色彩。
賈平凹除了在《秦腔》之中運用了許多的方言外,還運用了大量的鄉土化的文學創作手法。在《秦腔》之中賈平凹鄉土化的創作手法有,對偶的修辭手法,比擬的修辭手法,象征的修辭手法。《秦腔》之中對偶的修辭主要運用在俗語和歇后語之中,賈平凹運用這種鄉土化修辭一方面使文章的語言更加的精煉精致,另一方面由于運用了這種鄉土化修辭手法,增添了作品的質樸感,在凸顯人物形象的同時又不矯揉。比擬的修辭手法主要是用來描述環境,作者通過這一手法將整個環境與人物聯系成了一個整體。塑造了一個有著濃郁鄉村氣息的作品氛圍。小說之中鄉土化象征的修辭手法主要用來通過描述某些具體的形象的事物來暗示特定的人,事,或某些原理。
在前面的論述之中,研究強調了《秦腔》這部小說之中運用了大量的方言。就方言本身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的傳承。《秦腔》之中所運用到的方言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的檢驗后被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這些語言包含了那一代代人對生活的感悟和智慧。這些詞語的一大共同特點就是具有非常強的表現力,能夠十分生動形象精確的刻畫人物的形象,也能夠恰如其分的傳達人物之間微妙的感情。正是由于方言之中所蘊含的智慧,這些方言詞語至今仍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受到人們的喜歡。典型的詞語如“娃”。“娃”這個字最初出現之時,它的含義是指“成熟美麗的女人”.在《說文解字》這本最古老的字典之中有對這個字的詳細解釋。而后在《反離騷》之中也多次出現。在唐代李賀的詩之中這個字是指美麗的女子,但到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之中這個字變成了“少女”的意思。后來因為受地域文化等的影響,這一個詞的意義逐漸演變為今天的意義代指“孩子”。在關中和商洛地區長輩習慣在稱呼晚輩時在名字的后面加一個“娃”來體現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疼愛。在有些情況下,人們也直接將男孩叫做娃子,將女孩稱作女娃。賈平凹在寫作《秦腔》這部小說的過程中運用的方言土語大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這些詞語的出現時間都非常的早,隨著時間的流失,這些詞語的含義在歷史上的每一個時期都有著變化,有些詞語的含義變得豐富了,有些詞語的含義變得狹窄了,還有一部分詞語的含義已經與剛產生時所指代的含義完全不同了。但必須承認的是,這些流傳下來的詞語在今天依舊有著非凡的價值和積極的生命力。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且有著輝煌的農耕文明的國家。在幾千的歷史進程之中,農業一直是我們國家的經濟地位之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農村是有著非常長遠歷史的一種社會狀態。我國的文字也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狀態之中產生的。每一個地區的方言,都是經過了時間的洗滌,時間賦予了這些原本樸實無華的方言一種典雅和滄桑,使方言煥發了一種獨特的強烈的藝術光芒。在《秦腔》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這些的詞匯例如“先人”。“先人”是一個名詞,它是對已故去的祖先的統稱。“先人”這一詞最早是在《國語越語下》之中出現的。文中的原話是“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則不遠’”。在這句話之中“先人”的意思是古時候的人。而后在《史記太史公自序》和《左傳文公七年》之中都有出現,這兩次出現它的意義分別是“祖先”和“先于別人行動”。實質上“先人”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之中還具有很多的其他的含義,但是關中和商洛地區的人們傳承了“先人”的祖先這一含義。與先人類似《秦腔》之中還運用其他的大量古詞語。實質上古詞語與方言是無法明確劃分的,方言是在長久的歷史之中傳承下來的,而古詞語也是,從這個角度看方言也可以看做是古詞語的一種。因為這些方言具有厚重的歷史屬性,對于不熟悉這種方言的讀者來講,理解這些方言可能有一些困難,但是對于賈平凹來講,正是方言的這種歷史屬性,才能形象全面的表達商洛和關中地區的農民的形象,才能深刻的,真實的,準確的表達自己對于商洛和關中地區的感情,也才使的他的作品散發著濃郁的泥土的清香。
在前文之中我們已經《秦腔》之中的語言有著極其強烈的地方特色,散發著濃郁的泥土的氣息。在論述他的地方特色和泥土氣息之時我們強調了它的語言之中凝聚著深厚的歷史屬性,在這里我們還需要探討的就是他的語言之所凝聚的音樂屬性。《秦腔》這篇文章之中的音樂特色與秦腔這種戲劇的音樂特色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的。二者都強調對于穿插和重疊反復的手法的運用,注重長短句的搭配來體現完美的結構。
《秦腔》這部小說之中有著大量的人物對話,賈平凹在寫作時給每一個出現的人物賦予了獨特的性格特點,這就意味著在對話之中,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賈平凹通過人物在說話時的氣勢,表現出來的氣質來表達不同人物的不同個性,塑造每一個人物的形象特點。例如在塑造“夏天義”這個角色時,賈平凹在描寫此人的說話時,強調了他一開始說話就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氣勢,表現了他的領袖氣質。他的語言之中充滿了力量,顯示出他非凡的抱負,而后隨著他的失意,他說話的語氣之中漸漸的喪失了往日的風采。賈平凹就是通過語言所表達的情感來刻畫此時人物的處境。作品之中人物語言所表達出的種種哀傷無力,為這部小說增加了聽覺上的美感。大量的對話,充分展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語言,這些語言是構成《秦腔》這部作品之中的音樂美重要的一部分。構成《秦腔》這部小說音樂美的另一部分就是賈平凹在小說之中對傳統藝術的描寫。在《秦腔》這部小說之中賈平凹對西北地區流傳廣泛的戲劇秦腔有大量的描寫,他通過描寫秦腔來推動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渲染小說之中的氛圍,深化小說的主題。《秦腔》這部小說之中的許多人物角色與秦腔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小說之中賈平凹不僅描寫了秦腔的與人物的關系還詳細的介紹了與秦腔相關的內容。例如秦腔所涉及到的一系列道具,秦腔的一些唱法和唱腔。從整部小說來講,賈平凹巧妙的將秦腔這種藝術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說的故事之中。這就為自己的小說具備音樂美奠定了基礎。
[1]郝世寧.《論《秦腔》的語言藝術》.
[2]李時薇.《賈平凹小說《秦腔》方言土語研究》.
[3]鄧久玉.《賈平凹作品的語言特色分析》.
陳思潼(1995-),女,漢族,遼寧彰武人,渤海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本科在讀。
I
A
1006-0049-(2017)06-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