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松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綠色發展理念及其實踐路徑研究
張宇松*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綠色發展理念作為“十三五”規劃中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之一,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它的指導作用可以通過分析綠色發展理念產生的現實背景,解讀綠色發展理念的現實內涵,探索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路徑來探索的,是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較強的現實意義的。
綠色;發展;實踐路徑
綠色發展理念可以讓政府政策導向、社會力量宣傳、個人理念踐行來實踐的一種發展理念,它既是宏觀的,又是在現實背下有著現實內容的,作為一種重要的發展理念,其作用十分重大,是我國突破發展瓶頸的重要突破口。在細微處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需要從探究其現實背景入手來實現路徑的探索。
(一)自然資源日益減少
自然資源可分為如陽光、大氣等恒定性資源和能源、礦產、生物、淡水等不恒定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生活生產的需求與日俱增,再加上我國科技條件仍較發達國家較為落后及一些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能源、礦產、生物、淡水等不恒定自然資源的消耗十分巨大。以致造成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的現實。以能源日益減少為例,很多重工業都需要煤炭作為能源以提供足夠的熱力進行生產,冬天北方取暖期也消耗大量的煤炭進行供暖,天然氣則被用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石油作為重要的軍事戰略資源、化工資源,其需求度亦有過之而無不及。長久以來的對能源資源的巨大需求導致了我國煤炭資源儲量急劇下降、2014年我國對石油的進口依存度更是已達近60%,可見減少程度之嚴重。再以淡水資源為例,我國人均淡水占有率不足世界人均占有率的三分之一,然而近些年過度開采地下水、浪費水、水利用率等問題十分突出,我國六百多個城市有四百多個城市缺水,甚至有些缺水嚴重的城市需要依靠其他城市每日運水,否則人們便無法生產生活。由此可見自然資源日益減少是綠色發展理念的現實背景。
(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大氣本是恒定性的自然資源,每個人都有呼吸空氣的權利。然而近來“霧霾”這個新詞的產生,使我們對呼吸空氣的權利產生了質疑,也引起了新一輪環境保護的熱議。由于粗放型的生產方式、能源利用率不高,導致了大量未燃盡的能源以環境污染物的方式加入了生態循環之中,再加上部分企業非法排放污染物,環保政策落實不到位,使得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以水污染為例,很多三四十歲的人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時候水很清澈,河里常見到大量的魚蝦等等。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污染物的排放增大,導致了水資源的自身凈化能力負載,結果出現了很多“臭水溝”、“斷水河”,嚴重影響居民的健康和城鄉的美感。再以空氣污染為例,前文提到的“霧霾”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霧霾在最初出現的時候,大家還不十分在意。媒體的報道也是某某天有大霧,居民車輛注意出行等。等到“霧霾”引起大家重視時,其發展已是較為嚴重了。霧霾范圍之大被媒體戲稱為十面“霾”伏,霧霾持續時間之長在一些城市甚至占到全年的50%以上。環境污染局部好轉,但總體仍日趨嚴重的現實,為綠色發展理念提供了現實背景。
(三)發展不可持續日見顯露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不損害當代人的發展利益而又能滿足子孫后代需要的發展。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發展不可持續日見顯露。發展不可持續可分為發展絕對不可持續和發展相對不可持續兩大部分。發展絕對不可持續是指由于資源開采利用過度、環境承受能力過載、人口增值速度大于資源供給速度而造成的硬性不可發展,是資源的絕對稀缺性造成的,短期內無法解決的一種發展瓶頸。相對不可持續發展是指由于分配不均、地理差異、貧富差距等造成的某一階層、某一地域、某一群體資源稀缺而造成的軟性不可發展,是資源相對稀缺性造成的,雖然短期內很難解決,但卻可憑借政策等手段進行調節的一種發展瓶頸。
發展絕對不可持續的情況現今雖有所遏制,然而惡化趨勢并沒有根本的扭轉。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物質文化需要層次的提高,很多不可再生資源存量逐年遞減,且遞減趨勢仍有所加大,環境承受能力仍然過載、耕地等土地資源面積減小趨勢難以遏制。以上種種,充分說明發展絕對不可持續仍日見顯露。發展絕對不可持續受到的關注較多,然而以相對不可持續發展視角看待分配不均、地理差異、貧富差距的卻較少?,F今社會,全球20%的富裕階層占有80%的財富,而20%的“絕對貧窮”階層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我國東部與西部的差距、城市與鄉村的差距等都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嵯禂凳呛饬繃曳€定程度的重要指標,基尼系數越大,貧富差距越大,則國家就越動蕩。這是因為那部分相對不可持續發展的人群,如果連溫飽問題都沒法解決,這必然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力量,成為一種破壞力,如果任其發展,那么相對不可持續就會演變為絕對不可持續。我國貧富差距情況仍較為嚴重,因此相對可持續發展也日益顯露。
(一)綠色發展是資源節約型的發展
綠色發展與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的現實背景相反,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的發展。綠色發展強調要充分利用與節約資源。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是一種以資源節約型為內涵的綠色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是充分利用資源、節約資源的典型。如農村的沼氣系統,谷物的秸稈與人畜的糞便在沼氣池里充分發酵,沼氣可以用來提供熱能等,而糞便則可以作為有機肥料向田地里施肥。這樣各項資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還有一種新型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的發展也是一種以資源節約型為內涵的綠色發展模式。太陽能作為一種恒久的自然能源,具有可再生性。太陽能電池、太陽能汽車等以新型能源為動力的產品的出現及普及,必然很大程度上起到節約資源的作用,其他如風能發電、水能發電等,也能大量節約煤炭等資源。各種形式的以資源節約型為內涵的綠色發展構成了綠色發展的現實內容。
(二)綠色發展是環境友好型的發展
綠色發展與環境污染日趨的現實背景相反,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所謂的環境友好型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國在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理論命題,“天人合一”的一重意蘊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環境友好型發展是這種意蘊一脈相承下來的一種綠色發展。它構成了綠色發展理念的現實內容。人類對大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換來了大自然瘋狂的報復,因此環境友好型的發展絕不是與我們毫無相關的發展,它關系著我們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環境友好型的發展即是注重生態恢復與建設的發展、是強調環境污染治理的發展?!笆濉币巹澗V要中“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健全生態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等措施都是保證環境友好型的發展能夠有序進行而實施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施、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的建設都離不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
(三)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
綠色發展與發展不可持續日益發展的現實背景相反,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沙掷m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現實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發展不可持續不僅威脅到當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更威脅到子孫后代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以逐步解決不可持續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堅持可持續發展要從絕對可持續發展和相對可持續發展兩方面入手。在絕對可持續發展方面,要堅持節約能源、營造良好環境、保證耕地面積、使子孫后代有田可耕、有水可喝、有各種自然資源供其利用。在相對可持續發展方面,要通過各項措施縮小貧富差距、縮小城鄉、工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縮小東西部地理差距。要看到我們在絕對可持續發展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措施去保證實行,在相對可持續發展方面我國制訂的五年規劃明確強調要使7000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脫帽?!靶】挡恍】?、關鍵看老鄉”,平實的話語表明了國家對相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最為重要的現實內容,不僅強調了人與自然也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其能否具體落實關系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諸多層面的具體事業能否發展,更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實現。
(一)政府的綠色發展政策導向
政策是政府指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項具體事務的總的方針對策。政策具有指導性、強制性等特點。對各方面的發展具有極
其重要的導向作用。要想實現綠色發展理念必須把政府的綠色政策發展導向作為實踐路徑。改革開放之初,由于我國一窮二白的現實和人們迫切需要基本生活水平提高。國家在政策上傾向于先污染后治理、以GDP論英雄等導向。因此,各級政府主要加大了發展力度、而忽略了資源過度開采、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發展瓶頸問題。
而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則強調了綠色發展理念,這對各級政府制定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不僅要看GDP還要看綠色GDP,不僅要看一時的發展是否有利,還有看一時的發展是否對后來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綠色發展理念作為一種政策、一種政績考核方式。其必然使各級政府引起重視和注意,并調整完善其原來的發展模式。雖然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如何將綠色發展政策以制度的形式一以貫之的執行下去,如何確保無論是哪級政府、哪個個人也不能動搖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實,仍是值得研究下去的課題。
(二)社會的綠色發展理念宣傳
人之所以能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很大程度上在于人有社會屬性。社會力量對個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要想實現綠色發展理念必須依靠社會力量的廣泛宣傳。作為社會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團體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力。各種環保組織、反浪費組織都在以各種形式的公益活動在社會上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他們以“星火燎原”的方式宣傳著綠色發展環保理念,其對綠色理念的實踐必然產生重要作用。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力量的另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具有重要作用,新聞媒體往往不是事件的發起者,但它們確是強有力的助推者。其宣傳具有輻射范圍大、影響地域廣、新聞受眾多等特點。如2013年十大新聞熱詞之一的“光盤行動”,期初就是某些個人發起的,后來經過媒體的發酵即大力宣傳才使得“光盤行動”深入人心,不僅很多人都知道而且還有很多人去踐行。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新聞媒體作為重要的社會力量,其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宣傳作用。因此,社會的綠色發展理念宣傳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路徑。
(三)個人的綠色發展理念踐行
任何發展理念的實踐如果只有政策的導向和社會的宣傳,那么也只是起到一種外在的約束規范作用。只有人人踐行才能真正使理念實踐得以實現。作為個人應該自覺以綠色發展理念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在生活中自覺抵制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自己做到不浪費資源、保護環境。如對紙張等用品的節約、廢物利用、循環用水。如對污染垃圾的正確處理、使用污染用品的替代品等。當然個人的綠色發展理念踐行除了做好自己,還要勇于起到基層監督的重要作用。如他人有破壞環境等行為要勇于制止,如果是企業行為要勇于向相關部門舉報。國家由社會上的各種群體組成,而社會上的群體由個人組成。只有個人認識到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性、并自愿自覺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那么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得以實現。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中國國情讀本)2014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
張宇松(1991-),男,遼寧沈陽人,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X
A
1006-0049-(2017)06-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