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卓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700
從《斐多》篇談生死與靈魂不朽
劉 卓*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700
柏拉圖對話錄中的《斐多》篇描繪了蘇格拉底就義當天,與其門徒就正義、生死、靈魂不朽等問題討論,以及飲鴆致死的過程。蘇格拉底以死明志、視死如歸,付上自己生命的哲學實踐塑造了一個立體的哲學觀。本文從蘇格拉底對于死亡、靈魂不朽的談論中進行分析,從而深刻認識蘇格拉底之死的意義。
蘇格拉底;死亡;靈魂不朽
柏拉圖對話錄中的《斐多》篇描繪了蘇格拉底就義的當日,與其門徒就正義、生死和靈魂不朽的討論,以及飲鴆致死的過程。在西方文化中意義重大,因信念而選擇死亡的哲學實踐,歷史上這是第一宗。蘇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在雅典受控被判死刑,從《辯護》篇中我們可知其罪名是誤導青年、顛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臘傳統神祗的存在。事實上,他有很多逃亡其他城邦的機會,或從此保持緘默銷聲匿跡,但他不肯背叛哲學信仰,堅持真理,審視人生,面對死亡保持了超然而無畏的生命尊嚴,以自我犧牲的哲學實踐所開創的意識形態批判之事業,基于真理從而使自身成為了一個永遠的實踐。這對當時雅典人民的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也對后世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于死亡這個話題至今為止從未終結。其眾說紛紜無外乎肉體與靈魂兩個方面,亦如精神與物質。現代科學發展至今,死亡從生物學角度和哲學角度都具有不同的內涵。
(一)死亡是什么
蘇格拉底在《斐多》中指出,死亡就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死的狀態就是肉體離開了靈魂而獨自存在。
人們一般都將死亡視為一種“可怖”的事情,因為他們認為死亡是人生一“大惡”,因此有害怕的心理。蘇格拉底沒有像自然哲學家那樣去認知死亡,他承認對死亡的“無知”,在這個基礎上,進而達到對死亡的無所畏懼。
(二)死亡的無知
蘇格拉底的認知基礎是在“承認自己無知”的原則上,所以在對待死亡,他認為自己并不擁有關于死亡之后的真正的知識,而且也意識到他并沒有這方面的認知。所以,“怕死”只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表現,沒有人知道死亡對人來說是否真的是一種最大的幸福,還是一種最大的惡。所以蘇格拉底對死亡做出兩種推測。其一,死亡或是一種湮滅,毫無知覺;其二,死亡或是一種真正的轉變,靈魂從一處移居到另一處。
柏拉圖對話錄《申辯》篇說:如果人死時毫無知覺,而只是沉入深睡無夢的狀態,那么死亡就是一種獨特的旅行。如果一個人將他一生中沉睡無夢的夜晚抽取出來與死亡做對比,那種感知所帶來的情形就如同死亡,而要比他一生已然度過的夜晚更加美滿。如果死亡就如同無夢而寧靜的沉睡一般,那死后的悠遠歲月就如漫漫長夜而已。
另外,蘇格拉底認為死亡或是一種轉變,是靈魂遷移到另一處。人死之后靈魂都將會聚集在一個地方,而那個地方將會圣潔而又光明,世上不會有如此美好的地方,那么死亡或是一種幸福。蘇格拉底將此認為是一種特別有趣的經歷,所以蘇格拉底對于死亡的認知是實踐和反思的過程,對于死亡的未知才敢于去死。
在蘇格拉底看來無論死亡是湮滅,毫無知覺;還是死亡或是一種真正的轉變,靈魂從一處遷移到另一處。那么死亡就不足以讓人們害怕,人們所理解的死亡,而感到恐懼和害怕來源于對死亡的自我意識。并且,在蘇格拉底看來實踐死亡就是哲學家們的追求,在一生的研究中實踐觀念上的死亡以求達到某種更好的心理狀態,并由此獲得具有德行的、幸福的、善的生活。誠然,蘇格拉底正是以付上自己生命的哲學實踐來追求哲學家的信仰。“我們離開這里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但是無人知道誰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p>
(三)死亡的無畏
蘇格拉底的一生都在實踐著哲學的使命,而“哲學以探索生命為使命,但要理解生命,我們就必須進一步研究死亡”。就是以“由死觀生”的理念來實現生命的超越。這是每一位愛智的哲學家們畢生的追求,對生命的探索和人生的審視,這種狀態才能促使人們在研究哲學時變的純粹和理性。
所以,蘇格拉底面對死亡是“無畏的”,他的無畏以無知為基礎,以信念為動力,他認為任何事情都不能傷害一個好人,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后,哲學的使命使他面臨死刑的危險,他并無懊悔,也無恐懼,他面對死亡是自信的,因為只有死的行為才能體現蘇格拉底的信念,才能證明真理。在這種信念之下,死亡便顯得微不足道。正如孟子所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
哲學家們追求的不是肉體的享樂,而是靈魂的純潔。哲學就是通過智慧,擺脫肉體的欲望,使靈魂絕對的純潔。這種理性的狀態,只有在不斷的求索中才能實現,而死亡就是達到這種狀態的最高實踐。
(一)靈魂的存在
蘇格拉底認為生和死是一組對立面,生死相存對立而生。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相互依存。所以,生從死中來,而死又從生中去。在這之間,靈魂是存在的,并有著關于人的記憶。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從它相反的那一面產生的,他認為“凡物皆從它的對立面而來”。例如:大是從小變成的,強是由弱產生的,慢也必然是從原來的快變成慢的,我們說醒來,必然是從睡中來。死也來源于生,生也是從死中來。所以生死相生能夠推出靈魂是存在的。
而且蘇格拉底還認為,任何對立的事物之間的產生如果沒有連續對應的過程,即沒有循環輪回,如果任何事物的產生是直接的走向對立的終點而沒有返回,那么萬物最后不可避免都將是死的,變化將不復存在,萬物歸于靜止,只有運動變化的存在,才能相互轉化。
蘇格拉底在這里是依賴了一種經驗感受來解釋靈魂的存在。除此之外,蘇格拉底還從靈魂的回憶考察了靈魂的存在。他證明人的知識本來就有,認為學習就是一種回憶。《斐多》篇指出,人們在出生之前,靈魂就已經擁有了知識,只是在人出生的時候遺忘了,后來通過我們的感觀對感性物體的作用又恢復了曾經擁有的知識。因此學習就是恢復我們自己的知識,知識不是由他人從外面傳授給我們的,不是后天獲得的,也不是靈魂中自發產生的,而是靈魂固有的。
(二)靈魂的不朽
蘇格拉底認為死亡就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死的狀態就是肉體離開了靈魂而獨自存在。靈魂在生死相生、生死輪回的過程中不斷運動變化,在這樣永恒的自身運動中達到永恒不滅的狀態。因此“靈魂是不朽的、不可滅的,我們的靈魂真的會存在于另一個世界”。
蘇格拉底通過一切事物都存在其對立面來論證靈魂的不朽。首先,蘇格拉底認為至善、至美等絕對的東西是存在的,那么大的本質就是大,不可能是小,大小不相容。具體的事物中相反相生,抽象的概念中正面決不能成為反面。相反的概念互相排斥不會并存。而對于靈魂與身體來說,要使身體活著,靈魂就要居住在身體,因為只有身體在承載靈魂的狀態下,肉體才能產生人的意識、才能帶來實質的生命。而生命的對立面是死亡,靈魂卻又不同于生命是死亡的對立面,生的反面是死,生與死不相容,靈魂與死亡更不相容,所以靈魂是不朽的,也是不可滅的。
所以蘇格拉底認為當一個人死亡的時候,死去的只是他的可朽部分,但是他的不朽部分則是是永恒的,這不朽的部分便是靈魂。靈魂在不受傷害地擺脫肉體之后,將啟程去天堂的幸福之國。蘇格拉底堅信自己在死后將去美好之地,并且過著完滿幸福的生活。
《斐多》篇中蘇格拉底對于靈魂不朽的論證直到如今還是有很多疑惑,包括靈魂存在的真實性發展至今也存在很多不同看法。但是單從哲學角度談論生死問題,蘇格拉底之死證明他的本能是正確的,正是依靠其死亡方式,蘇格拉底完成了獨特的轉型過程。蘇格拉底以其獨有的智慧超越了死亡,詮釋了死亡。正是他通過死亡這一深刻的方式讓后世的我們能夠深入研究哲學,并且追求理性,追求真理。所以,普通人或許無法理解死亡的意義,蘇格拉底也沒能完美的論證靈魂的不朽,仍然無法讓人們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因為死后靈魂的居所仍然是未知,讓人不免疑惑,它過的會不會比生時幸福快樂呢?這才是普通人所關心的,但蘇格拉底說:“一個稍有頭腦的人,絕不會把我所形容的都當真……因為靈魂既然不死,我想敢于有這么個信念并不錯,也是有價值的,因為有這個膽量很值當?!?/p>
到這里我們從《斐多》篇能感受到,他所認為的是死的應當,死的價值,死并不是終結,而是讓我們正視死亡。他的哲學就好像一盞燈,引領人們走向追求智慧和追求善的生活的道路,這是他不同于阿那克薩哥拉的地方,也是他的朋友們最后還在為他的死亡感到悲痛之處,或許這也是他作為哲學家超越自身生命的意義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蘇格拉底的確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最善良、最有智慧、最正直的人”,亦可以看出蘇格拉底之死所造就的正是其靈魂的不朽和精神的永存。雖然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無法超越我們自身生命的價值,為信念赴死,但我們可以無限追求生的意義,在尋找真理的道路上達到至善與最高的德性,享受幸福的人生。
[1]楊絳.斐多[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2][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全四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美]斯東.蘇格拉底的審判.董樂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劉卓(1992-),男,漢族,寧夏銀川人,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倫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行政倫理學。
B
A
1006-0049-(2017)06-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