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妮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小議“吃請”
郭安妮*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本文選取“吃請”一詞作為研究對象,首先闡明論述的緣由,并展開論述。圍繞這些問題,從語法和語用等角度展開論述,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試圖解釋“吃請”一詞產生的原因。
吃請;語法;語用
筆者窮盡式地搜索了知網上有關“吃請”的所有文章,發現“吃請”一詞早在1984年就出現在張志敏(1984)的一篇論文中,但是他的文章是關于黨政黨風的,繼而關于論述這方面的文章層出不窮,幾乎每年都有新文章出現,而且數量呈上升趨勢。“吃請”作為漢語詞匯中重要的成員,卻沒有人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它加以探討。筆者的畢業論文研究的正好是“V+V”式雙音復合動詞,“吃請”就是其中的一類,在此從這個詞入手,進行深入分析,以期達到帶動整個論文研究的目的。當下很多人不理解“吃請”的意義,其一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中無法給學生以明確的指導,導致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遇到了極大的困惑。其二正如黃壽邦(1989)的一篇政論文中寫的:“‘吃喝風’之所以屢禁不止,甚至越刮越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我們沒有把“請吃”與“吃請”的關系弄清楚,長期以來,無論是報刊上的批評指責,還是制定有關的政策法規,往往把“請吃”者列為懲治的首要目標,而追究“吃請”者的責任不夠。這不僅不公平,而且有的還期倒了主次關系”。因而,實踐要求我們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吃請”進行分析。
我們主要從“吃”的句法功能這一方面來分析“吃請”結構的句法特征。
(一)作主語
吃請也要罷官。——《中國歷史上的廉政》,王石主編,10.
(二)作賓語
請吃和吃請就成了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小飯局大贏家》,岳強,67.
(三)作謂語
財主恍然大悟,表示歉意地說:“啊!對不起,原來你也去吃請了!”——《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802.
(四)作定語
基層干部用公款請吃和上級領導干部吃請的現象,日見普遍,引起了廣大群眾的強烈不滿,故不能對此掉以輕心、等閑視之。——《感懷集》,李家琪著,95.很明顯,“吃請”已經凝固成一個詞,而且在句子中充當主語、謂語、賓語和定語,而“請吃”不是一個詞,并且不能充當句子成分,因而,“吃請”并不是“請吃”的逆序形式。
(一)“吃請”中“吃”存活的優先原則分析
中華民族作為古老的農業大國,幾千年來一直處于求生存求溫飽的痛苦中,“吃飽飯”成為他們的最高目標。除了險惡的自然環境這一直接原因外,中國歷史上頻頻出現的戰爭,使一代代中國人飽受饑餓之苦。中國人見面時互問“吃了嗎?”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漢民族產生的這一文化現象作為一種文化因子投射到其它的文化形態上,其中的一個結果就體現在漢語言的符號組合和表達上。這便是用跟“吃”有關的符號來表達實際與飲食行為沒有直接關聯的社會現象,這就產生了漢語言里大量的表層意義與深層理解相脫節的飲食類動詞、短語。于是,許多不能說“吃”的東西也可以“吃”了,如拜訪受冷遇,好意遭拒絕,可以說成“吃閉門羹”。
“吃請”指接受別人的邀請,必然與“吃”有關,在近幾年的政論文中隨處可見,當做“接受別人的邀請去吃飯”的“吃請”出現,它反映了當今社會上“公款吃喝”等腐敗行為盛行的情況,選擇“吃”作為構詞語素對于中國人來說更具有心理上的可及性。
(二)“吃請”成立的經濟性原則
史錫堯認為,經濟性是導致“介賓+動”結構向“動賓”結構轉變的重要動因,有許多“介賓+動”結構的短語在經濟原則的推動下,已經完成了向“動賓”結構的演變。漢語中現存有豐富的“動+賓”結構字組,該結構的生成力極其強大,這類語言現象的大量出現也都是經濟原則支配的結果。例如:
在食堂里吃飯|從食堂打完飯菜后去別處吃──吃食堂
(三)“吃請”成立的凝固性原則
在觀察“動+賓”結構的所有字組后,我們發現,字與字之間組合的緊密程度是不一樣的,即凝固程度不同,有些字組的內在語義聯系較為緊密,須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該字組意義;而有些字組的內在語義聯系則較為松散,可以很容易地從“動”和“賓”兩者的意義聯系上來理解。這就形成了兩種類型的動名結構字組:“固定動名字組”和“非固定動名字組”。與“非固定動名字組”相比,“固定動名字組”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義的相對凝固性且概念出現一般化傾向,二是成分的相對不可變更性(指的是不可以隨意更換、增刪或顛倒其中的成分)。
凝固程度和使用頻率有著密切關系,最常用的概念最容易凝結和固化,使用頻率越高的語言形式其固化程度也越高,“吃請”等表達法就是例證。
吃請 *喝請
吃豹子膽 *吃獅子膽
由于“吃請”、“吃豹子膽”等表達法使用頻率高,動詞和賓語之間已達到高度整合,具有結構和意義上的相對凝固性,不允許個人隨意地增刪或顛倒其中的任何成分。它們在固化的過程中逐漸完成了從語法化到語匯化的轉變,并在漢族人的思維里形成了定勢。所以,由于固定用語的根深蒂固,我們如果說出像“喝請”等說法,會覺得很是別扭而不可接受。
(四)語用特征
“吃請”多用在圖書、報紙等書面語體中。尤其在新聞報道和網絡媒體中較為多見,這些語言運用往往比較新穎。例如:
貧困生交吃請“份子錢”該誰臉紅?(新華網 2015-12-25)
[1]張志敏.長子縣干部規定干部調動不準吃請[J].中國勞動,1984.
[2]黃壽邦.小議“請吃”與“吃請”[J].財務與會計,1989.
[3]鄭厚堯.漢語雙音復合詞的詞義與語素義關系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6.
[4]孟琮.動詞用法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郭安妮(1990-),女,漢族,河南安陽人,河南師范大學,2014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H
A
1006-0049-(2017)06-0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