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雪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新媒體下教學手段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劉彥雪*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在數字化網絡的驅動下,以多媒體教學為載體,多形式的傳播方式成為學生學習知識、豐富視野、提升內涵的主要途徑,同時學校中的教學方式也在這個新媒體的推動下產生了變化,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對學生培養的方案也要有所調整,面臨著很多困難,需要老師同學生相互合作才能促進發展,在迎合“新”的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同方向快速扎根。
新媒體;多媒體;思想政治教育
當今社會,網絡技術平臺的構建為各行業的工作人員帶來了方便和挑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某些聯系收到了阻礙,價值取向偏離,這使學校不得不注意新形式的教學帶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偏離,因此,要分析研究新的教學方式特點。
(一)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的“新”是與“舊”相對應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是一層不變的,新媒體表現為技術概念,也是一般意義下的相對概念,是以傳播范圍、信息質量的提高來統籌的,比如播客、博客、多媒體等。
(二)新媒體教學手段傳播方式的基本性質
在我們的學校里,新媒體的教學方式主要體現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通過PPT教學設計,有效利用多媒體的各種設備按鈕,就可展示上課內容,從而進行講授。有以下集中特征:
教學互通啟發性:新媒體下的教學方法豐富多樣,教師與學生學習是互通式的,教師需要學習最新教學手段,同時要查詢講課內容的多種密切性資料,學生需要掌握最新教學模式,豐富自己的視野,這就體現了同時受教育的理念,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下的相互貫通、彼此交流、促進發展。
教學開放及時性:多媒體下的教學與網絡互聯,新媒體下的學生對知識信息有很廣泛的參與性和主導性,在部分學生不想聽或者錯過的知識內容,可以利用網上在線資源的視頻講解,這就為無障礙的教學內容提供了便捷通道,這對培養思想政治產生了推動。
學生在廣泛運用新媒體的大潮流中越來越離不開信息資源,跟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它在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推動了學校的競爭機制,也促進了學校的創新發展,但也正因為如此,高校教育體系也面臨幾個問題:
(一)信息內容多樣化,授課重點難掌握
在新媒體的廣泛傳播下,新型教學方式展現的內容豐富,開闊了學生的視角,增長了學生的見識,但是正因為映入學生眼球的內容過于豐富,腦海中知識過濾的速度會加快,并且部分學生思維接受能力會有所遲緩,從而掌握不了深層次的重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二)教學模式升級,教師學生的不適應性
習慣于課本知識傳播,在多媒體進入課堂之際不適應性凸現出來,這就是需要在改變中發展,在發展中求改變,這是一個難平衡的問題。當逐漸接受這個模式教學的時候,部分學生教師會產生依賴多媒體的心理,學生習慣性的依賴幻燈片的播放,不思考不討論,這就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帶來了嚴重的滯后效應,不便于發展。
(三)教學理念的轉換
當新媒體加入授課教學的時候,老師學生的地位會發生一點變化,教師不再是主要講授者,而是導入者,學生的自主學習占有首要地位,這就有課堂秩序的問題出現,將互通開放式教學轉換成為閑聊模式,這是普遍存在的,或者開放的課堂氛圍和之前對老師依賴的氛圍產生了抵觸,在這個沖擊之下,給教師學生迎來挑戰。
高校的任務是人才培養,立德樹人是標準要求,因此一定要把課堂教育提升且創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改變:
(一)以“新”的方式面向學生,依托新媒體多方向傳遞
依靠新媒體平臺,打造多方位教學,教師可以創造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學生訂閱后隨時可以觀看加以鞏固,防止了內容過多,抓不住重點的發生。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安排學生做為老師,隨機抽查助講,達到教學輔助作用,不僅培養學生的獨立發散性思維,而且強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提升教學內容吸引力
學校是匯集、傳遞、改革、創新知識的高級文化體,教育影響著人的發展,建設高效健康的傳播教學形式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要提高內容的吸引力。如果是理科性知識,可以通過實驗講授,這對于教學中的“重點人群”是很有效的論證,一定要因課的“內容”而異。適應學生階段性特點,進行知識講授,以陶冶個性,行為訓練等多種作用來鞏固教學內容,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以強化融合為基礎,健全思想觀念
多樣化教學的融合貫通仍然是教育的重要問題,會出現學生適不適應的心理,是需要改革發展還是回歸傳統教學,其次,由于新媒體涉及到諸多方面,包括對網絡的依賴作用,實現教育方式多樣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輻射力和影響力,因此就需要有正能量的傳播,這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榜樣傳播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一)找準思維導向
新媒體的傳播是迅速的也是寬泛的,在這個頻率高轉的形勢下,就要抓住授課形式的重點,受教育者是習慣性思維,要突破習慣加強創新,這就要求學校工作者找準邏輯起點,抓住不同學生的特點,把主體性、客觀性有效的結合起來,為目的性的開展提供通道。
(二)平等與互動導向
平等與互動有助于創造和諧共生的社會,新媒體下的教學,會有主體和虛擬兩種身份,要充分利用教育雙方的主體能動性,在學生思想教育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開放式教學,引起學生好奇的想法,喚起學生自覺性,從而產生創新性思維,對自我鍛煉、自我教育的實施產生積極效果,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三)服務理念導向
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服務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掌握他們的基本情況,因此要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以平等的觀念服務學生。學生在學校所“孕育”積極向上的教育教學氛圍中,受新的教學模式感染,潛移默化就會成為一個有思想有進取精神的人。
[1]洪金明.校園文化與教書育人[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2]齊慧敏.圖書館對校園文化建設作用分析[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3]季海菊.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3):70-75.
劉彥雪(1994-),女,漢族,山西朔州人,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在讀。
G641;G
A
1006-0049-(2017)06-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