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睿
(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淺談中國戲曲元素對當代流行音樂的影響
王 睿
(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流行音樂,以其通俗易懂的歌詞和朗朗上口的旋律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也正是因為老少咸宜的這一特性,使得流行音樂相較于古典音樂、傳統音樂等其他音樂種類傳播速度和普及范圍更為迅猛。與有著上百年的傳統戲曲音樂相比,流行音樂本身就深受西洋音樂的影響。從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不到百年的時間來分析,它是一個不斷吸收外來音樂,同時又在中國元素的影響下融合和發展的過程。在如今倡導民族特色和民族性標桿的“全民時代”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音樂人甚至是普通聽眾都不斷強調自身文化的輸出和影響力,源源不斷的所謂“中國風”音樂作品橫空出世。這些作品強調運用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貫穿作品,將中國戲曲元素滲透。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一大批中國式流行音樂,現如今這股“中國風”深受廣大樂迷的關注和喜愛。
流行音樂;戲曲元素;“中國風”
千禧年后以HOT、神話、東方神起等韓國明星席卷而來的韓流,吹遍了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前幾年紅遍全球的以“騎馬舞”為標志的《江南Style》也是出自韓國歌手PSY,再看如今在中國演唱會一場又一場的加開,黃牛出手的高價票一搶而空,具備這樣的吸金能力的歌手同樣出自韓國的男子團體組合BigBang。這不得不引發音樂工作者的思考,為什么同樣是流行音樂,韓國能做到在已有的本土市場上開發飽和的情況下,轉而輸出自己的音樂文化,并且非常成功的。韓國人將自己的流行音樂文化稱之為所謂的“K-POP”,姑且不論音樂品質的優良與否,至少在亞洲市場上這種帶著韓國標簽的音樂非常受青少年這一龐大群體的推崇。
我們常提到“民族認知”的概念,它不同于在危亡時期的“民族覺醒意識”。隨著時代不斷發展,中國國力不斷增強,人們開始意識到文化保護和文化輸出的重要性。也就是在受歐美流行音樂,日本動漫音樂以及韓流音樂的多重壓迫下,我們開始發現被我們長期遺忘的傳統戲曲音樂元素,開始設想是否能運用到流行音樂上,而這個時候一種被稱之為“中國風”的音樂風格應運而生。黃曉亮在《中國風音樂史》中說道:“中國風就是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
于是,在華語樂壇開始出現了以周杰倫、王力宏、陶喆等一大批音樂人所創作的帶有中國式傳統戲曲元素的流行歌曲。周杰倫擅長將歌詞貼近詩詞,而他的御用作詞人方文山的長處就是歌詞詩詞意境化。這類作品在《菊花臺》、《青花瓷》等作品中能一一體現,當然只是在作詞上寫意化并不能稱為“中國風”,于是在《霍元甲》中不僅添加了鑼、鼓、大镲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等的編配,在高潮后段加入京劇唱腔,可以說與之前的Rap唱詞產生了鮮明對比,使人耳目一新。而在王力宏的《花田錯》中,前奏也是突出使用二胡這一民族樂器作為引子展開全曲的故事情節。有意思的是,這首歌借鑒了京劇中《花田錯》的一幕戲,將戲劇中人們喜愛的才子佳人的戲碼,運用了更為通俗易懂的旋律線條的同時也結合了流行音樂風格的元素。運用戲曲背景為故事創作服務的并不只是王力宏一個人,內地的音樂人后弦在他的作品《西廂》中也是以中國流傳最為廣泛地愛情故事《西廂記》為背景。可見這些帶有著中國元素的流行音樂作品都有著相同的構成因子;故事的背景與傳統戲劇劇本有關系,比如陶喆的《蘇三說》和李玉剛的新編《貴妃醉酒》;在樂曲的編配上,配器突出使用中國民族樂器,同時流行音樂元素也同時得到運用。
到了今天,人們提到具有中國特色的流行音樂都將其與港臺歌手提出的“中國風”歌曲掛鉤。鳳凰衛視中文臺在2008年推出的《音樂中國風》欄目里,這樣定義“中國風”音樂:“中國風”其實是指蘊含中國古典文化內涵的歌詞,譜以現代流行音樂的旋律及唱腔,從而體現中華文化意境的歌曲。但是鑒于這種較為寬泛的定義,實際上早在七八十年代流行音樂在大陸地區盛行以來就不乏具有中國傳統戲曲特色的流行音樂。比如當時以崔健為代表的《一無所有》,杭天琪的《黃土高坡》等大量作品,這些作品中就包含著豐富的信天游和陜北特有的民間小調,同時又吸收了北方的一些民歌特色。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打破了以往流行歌曲優美、歌頌的特點,以一種批判式的甚至是怒吼式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感情,特別是崔健的音樂將民族元素與搖滾的元素結合。這樣的創新式的作曲方式,在當時帶來的震撼和意義遠遠高于現今的“中國風”作品。
凸顯具有中國式特色的音樂,并不僅僅只能依靠歌詞的復古華麗,也不僅僅運用一兩句的戲曲唱腔添加色彩。例如京歌《說唱臉譜》,稱之為京歌的原因就是因為這首作品既保留了最為傳統原汁原味的京劇唱腔貫穿全曲,并且將北京的地方方言與旋律結合充滿了京韻,不只是在歌曲中突兀的循環一兩句的京劇,而是將唱腔中的拖腔也寫入了旋律唱詞中。這非常符合本身京劇演唱中,男女有唱有和的基本特點,形成了鮮明對比也突出了音樂的主題。
盡管帶有著中國古典傳統特色的流行音樂或者是“中國風”依然在華語樂壇占據一定市場份額,但在市場經濟日益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的音樂創作也不免受到一定不良的影響,如今的這類音樂作品呈現良莠不齊的態勢。在MV中一味凸顯場景的復古,低俗的打著中國傳統古典特色但是與傳統根本牛馬不相及的“中國風”單曲和網絡音樂層出不窮,然而這都不能代表或者稱之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流行音樂。要秉承靈活多變和適應時代的原則,既要深入挖掘兩種藝術的精髓,又要在創作中把握好方式和尺度。而現在和未來,我們要推出自己的“C-POP”音樂,就必須要做到真正的彰顯中國傳統特色,賦予傳統戲曲新的藝術魅力同時結合流行音樂元素,輸出真正的中國式音樂文化。
[1]陳訸瑋.“中國風”音樂引發的研究與社會文化思考[J].東南學術》,2009(04).
[2]活動評委簡介-沈星[EB/OL]:鳳凰網-音樂,2009(12):25
[3]劉璇.傳統與時尚的激情碰撞-論戲曲元素在流行歌曲中的應用[D].東北師范大學,2012.
[4]師玉麗.戲曲音樂元素在流行音樂中的運用[J].藝術空間,2014(03).
王睿 (1993—)女,漢,本科學士學位,現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民族聲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