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紫涵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談談新形勢背景下小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
許紫涵*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文化素質對于小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當前的教育新形勢下,僅僅是掌握一些理論知識已經遠遠不夠,必須要形成一定的文化素質,具備綜合能力,這值得小學教師對此加強重視,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努力進行培養。文章先針對文化素質的內涵以及其對于小學生的積極作用作出了簡單介紹,然后分析了當前新形勢下小學教育中培養學生文化素質存在的相關問題,最后提出了加強小學生文化素質培養的相關措施建議,希望可以給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參考,促進小學教育在新形勢下的不斷進步發展。
新形勢;小學生;文化素質;積極作用;措施建議
當前教育形勢在不斷變化,一方面新課改在持續深入內化,逐漸從一項政策理念轉變為小學教育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明確對素質教育的推進提出了具體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教育就應該重視起學生的素質教育。而文化素質就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對于繼承、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提高小學生文化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學教育當中,就非常有必要針對小學生進行文化素質培養,讓小學生形成扎實的文化素質。
(一)文化素質
所謂的文化素質,目前尚無精準清晰的定義,不同的人對于文化素質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要理解文化素質,可以先對素質的基本概念予以了解。素質是一種后天形成的生活習慣,素質的高低和性別、年齡、種族、宗教信仰、國籍等都沒有關系,其是一種個人由內而外的一種習慣水平。素質的內涵包括了多個不同的方面,分別是文化水平高低、身體健康程度、思維能力、管理能力、智商、情商等等。由此可見,文化水平是素質的一個部分,由此這部分內容就被稱為了文化素質。總的說來,文化素質就是一個人在文化水平方面所表現出的素質,比如聽說讀寫、分析計算、生活常識、歷史文化等等,都可以算在文化素質的范圍內。以此對于小學生進行文化素質培養,就是要讓學生對書本之外的聽說讀寫、生活常識、歷史文化等形成一定程度的了解掌握。
(二)積極作用
培養小學生的文化素質,對于小學生的發展而言是具有非常顯著的積極作用的,具體說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可以讓小學生對書本以外的相關知識和能力逐步了解掌握,這對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前的教育形勢就要求教育活動不能局限在書本上,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由此通過文化素質培養,就可以與當前教育形勢變化要求相符合。其次,培養小學生的文化素質,可以讓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切實體會到學習樂趣,而不僅僅是局限在書本的枯燥知識之中。這樣能夠將小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讓小學生可以對學習產生積極正面的心理情感。最后,培養小學生的文化素質,可以讓小學生的各項文化素養得到有效提升,樹立小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其能夠從小便形成對傳統文化熱愛,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揚者。
教育形勢在不斷變化,對于小學生文化素質培養的問題也日漸突出,就目前的實際教育形勢而言,對小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不足,導致并未取得理想中的實際效果,降低了文化素質培養在小學階段的成果取得。具體而言,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于文化素質的培養不夠重視。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文化素質培養是包含素質教育當中的,在新課改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戰略中,均對此提出了具體要求。但是部分教師在實際教育活動中對此并未形成清晰有效的認識,對于文化素質的培養不夠重視,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還是將大部分精力花在對學生進行書本知識的講解傳授。這樣一來,教育活動的本質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如此就導致小學生的文化素質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第二,對于文化素質培養在方法上存在不當,文化素質更加偏向于實踐性,即是從生活中反映出來。而且這種文化素質的反映并不是主動、刻意進行的,其往往是在無意中、被動的反映出來的。所以要對小學生進行文化素質的培養,就需要遵循其基本規律,不能過于刻意進行文化素質培養,這樣反而可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讓小學生產生不正確的認知。同時在過于理論化的模式下進行文化素質教育,這樣也顯然背離了其實踐性的特點,會降低教育活動的成效取得。
第三,對于文化素質的培養不夠全面,較為單一和局限。文化素質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諸如上文提到的聽說讀寫、分析計算、生活常識、歷史文化等等都是屬于文化素質的。但是當前不少教師在進行文化素質培養時,往往單一的將其局限在語文課程之中,單一的認為文化素質就是文學素質,只是對學生進行語文方面的素質培養。這樣顯然就和文化素質的整體內涵存在較大的矛盾了。
(一)要對小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加強重視
不夠重視的問題在小學學校中普遍存在,不管是學校領導還是教師,亦或是學生家長,都更加關注小學生的課程學習,即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的知識學習,對于文化素質的重視程度較低。甚至很多教師或是家長錯誤的認為,文化素質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就可以自然形成,不需要刻意來教育培養。這種錯誤的認識讓文化素質教育在小學階段遲遲得不到落實。因此,對于小學而言,應該從學校、教師的層面對文化素質培養形成足夠的重視,并且引導學生家長對此形成認識,然后家校合作共同制定文化素質培養的相關制度、方案,形成完善的培養機制,為小學生文化素質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小學學校在教育戰略規劃上就要結合當前教育新形勢,認識到文化素質培養的積極作用,并且將其納入到學校整體教育工作規劃當中,并且凸顯出重要的地位,借此讓學校教師對其形成重視。其次,學校要組織教學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尤其是針對文化素質教育進行全方面探討,引導學生家長對文化素質培養形成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并且能夠在學校開展此項工作上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幫助。最后,要形成具體的制度和方案。在學校、教師和家長對文化素質培養有了一定認識并形成重視之后,就可以對此進行制度的制定和方案的規劃。在制度上,要明確文化素質培養的目標、原則、教師職責等等具體內容,讓文化素質培養有章可循。而在具體方案上,則需要從教學入手,將學校中的各個環節都融合起來,將全校大掃除、文藝表演、運動會等等納入到文化素質培養中,在整個學校范圍內營造其良好的文化素質培養環境氛圍。
(二)針對性優化小學生文化素質培養方法
方法的不當直接影響到小學生文化素質培養的最終效果,因此需要對具體的培養方法進行優化改進,針對小學生特點以及文化素質的內涵進行培養方法的優化建設。首先,要將文化素質培養融入到各科目的教學活動當中。在小學中,課堂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學生每天花費時間最多的一個環節。想要對小學生進行文化素質培養,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無疑是一個良好有效的手段。比如在語文課的教學當中,教師在教學《坐井觀天》這樣一篇文章的時候,文章類型屬于成語故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們先自己講一講知道的成語故事,教師根據學生所講了解學生對成語故事的掌握程度,然后在進行課文講解的時候向學生滲透與成語相關的一些文化知識,促進小學生這方面的文化素質提升。
其次,可以借助學校內的各種活動進行文化素質培養。單純依靠課堂教學進行文化素質滲透還不能完全實現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因此還可以通過校園內的各種活動進行文化素質培養的滲透。比如,可以舉辦“校園詩歌朗誦大會”,整個大會分為獨頌、組頌與合頌三種形式,獨頌就是一個人單獨朗誦,組頌就是幾個人組成一個小組進行朗誦,合頌就是全班學生一起朗誦。通過這樣的活動,就可以讓全部學生都參與其中,讓每一個學生都受到感染和熏陶。此外,還可以借助六一兒童節,舉辦班級特色設計的活動,讓每個班級對教室進行特色化布置,然后評選出優秀。通過這樣一個活動,也可以讓學生在進行特色設計的過程中,經由實踐對自身的文化素質實現鍛煉。
(三)拓展文化素質培養范圍提升培養效果
文化素質培養范圍的局限性,導致小學生的文化素質發展存在不均衡的情況。對此,小學教師還應該注意在文化素質培養的范圍上實現拓展,以便適應新形勢下對學生提出的全面發展的新要求。具體而言,主要就是從語文科目拓展到其他科目,從課堂拓展到課外,從校內拓展到校外。比如,在數學課的教學上,教師也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結合生活中超市購物、外出就餐等等情境讓學生對計算能力進行鍛煉。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一些生活禮儀、習慣等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的教育培養,讓學生這方面的素質實現提高。除了在課堂進行文化素質培養外,還需要走出教室到課堂外進行,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各種校園活動等,都是對小學生進行文化素質培養的良好渠道。不僅如此,還可以走出校門,到社會中進行文化素質的鍛煉培養,比如可以進行社會實踐調查,讓學生隨機調查人們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或是最喜歡的一個作家等等。也可以對社會上的不文明行為進行調查,同時也對一些文明行為作出統計,以此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文化素質。
對小學生進行文化素質培養,可以促進其實現全面進步提升。但是當前教育形勢的不斷變化,使得小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出現了一些問題,諸如重視不足、方法不當等。因此,需要結合小學生特點以及文化素質內涵,加強重視,優化方法,拓展培養,切實推動小學生文化素質的不斷進步提升,讓小學生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
[1]丁念金.面向中國夢的小學生素質發展評價文化建設[J].當代教育科學,2014(22):17-20.
[2]侯慧慶.紅色文化與小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探究[J].科技視界,2014(21):55.
[3]鄭延英.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提高小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J].學周刊,2013(11):133.
[4]周雨懌.小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現狀及改進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
[5]蔣瑩.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對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推動作用探究[J].科技信息,2012(10):299.
許紫涵(1988-),女,漢族,遼寧錦州人,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2015級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G
A
1006-0049-(2017)14-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