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
認同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瑰寶
劉 燕*
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中華文化是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而各民族精神家園是中華文化中優良部分的升華與重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生生不息的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它是凝聚各民族的橋梁和紐帶,是各族人民精神依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精神支持。
中華文化;認同;各民族精神家園
(一)中華文化認同的基本內容
1.中華文化內部認同
中華文化內部認同是從內部視角分析文化認同,其含義是指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對中華文化加以肯定的態度。愛我中華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曾經響徹中國大地,各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各個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愛。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其間相互交融、共同創造出多樣統一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包含在各民族文化之中,并由各民族優秀文化表現。例如,漢族的《孔雀東南飛》、蒙古族的史詩《江格爾》等,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不僅成為全民族的精神支柱,而且變成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源泉動力,深深融入到各民族的血脈中。現今,中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需要“求同存異”,既需要各個民族保留個體性,又必須擁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認知。
2.中華文化外部認同
中華文化外部認同是中華民族作為民族共同體這個整體時,對本民族文化持認可的態度。[1]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文化的民族性強調了文化個性,文化個性是一個民族自己所創造的、所享用的,與其他民族文化相區別的特色。中華文化的民族性主要表現在:一是漢字的使用;二是儒家學說;三是“陰陽五行”;四是天圓地方觀念;五是三教合一思想。同時,中華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又具有時代性,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文化特色。所有的文化都是具體時代被創造出來的,每一個時代都在創造各種文化內容,使得文化不斷積累,不斷被創新;在人類發展進程中,人們對待文化內容總是保留其發展、有益的,刪除無益的部分。
(二)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
1.中華文化是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基礎
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相互團結、相互認同、相互融合的基礎,是形成共同理想、共同意志、共同奮斗的根本保障,是促進民族團結紐帶。十六大以來,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大力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繁榮,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貢獻力量。鮮明的中華文化烙印都是不可湮滅的。中華文化是所有炎黃子孫共同的精神瑰寶。
2.中華文化認同是個人發展的航標
文化認同就是人們長期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生活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肯定,體現為一種歸屬感。[2]文化認同核心就是認同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文化認同解決的就是個人發展方向、身份確認的問題。一個人認同怎樣的文化,潛移默化地受相應的熏陶,就決定了他的“三觀”。文化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人價值觀的塑造,對個人成長具有導航作用。當今,各種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在異質文化強有力地沖擊下,人民面臨選擇困惑。認同中華文化使人們保持自身文化定力,增進個人文化自信,同時也是塑造社會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
(一)傳統文化是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
1.漢文化
綿延長久的漢傳統文化中儒家主張“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恭敬、和順”、“中庸之道”等等;道家主張清凈無為的生活態度、以退為進的斗爭策略、貴生輕利的養生之道;佛教主張涅槃佛境、普度眾生、心如虛空。中國傳統文化重精神輕物質、重集體而不重個人等都閃爍著智慧文明的光芒。總之,中國傳統的漢文化提倡簡單質樸的生活方式,重獲心里的自由與安寧,倡導人們以仁愛友善的交往,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與天地同流的精神境界。培育各民族精神離不開傳統文化精華的滋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離不開五千年的文明。[3]從儒、道、法、佛教到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們就像陽光時刻滋養著我們民族的生命,不斷豐富我們民族的精神生活。
2.少數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文化是組成中華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構建共有精神家園理應重視少數民族文化。要充分吸納少數民族文化中優秀部分,利用民族文化中與核心價值觀重合的要素,融合到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少數民族文化是其所創造傳承至今的文化,它是各個民族在長期實踐中不斷探索、發展起來的,經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帶有本民族濃厚色彩。傳播和學習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可以抵御外來文化對民族地區的侵入,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陣營。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邊疆,這些地區往往是境外文化傳播陣地,民族文化最容易受到沖擊。所以,在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時注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將其引導到認同中華文化上來,有利于維護文化安全以及國家利益。
(二)先進文化是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核心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關乎三個層面的價值準則,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國夢”在價值觀上的具體闡釋。[4]在新形勢下構筑共有精神家園必須滿足國家、社會、個人三方面的需求,滿足“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需求,讓共有精神成為實現中國夢與個人夢的支柱。
(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是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根本要求
我們黨始終高揚馬克思主義的大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來引領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精神家園建設屬于意識形態領域,馬克思強調樹立唯物史觀,這就要求我們在建設精神家園時以人民群眾為主,依靠人民、為了人民。馬克思主義創造的科學理論體系,其中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是精神家園建設未來的指向,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要求精神家園的建設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我們在建設精神家園的時候,從現實關系出發,視野開闊,對形形色色的文化進行分析。
(一)堅持黨的領導與馬克思主義相統一
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是我國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也是構建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堅守的根本原則。意識形態,政黨,政權,民族有著密切聯系。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舊制度,建立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結合的實踐中。馬克思主義指導黨事業前進的方向,黨一直矢志不渝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所以,堅持黨的領導與馬克思主義相統一是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根本原則。
(二)進行多元對話,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精神家園是各民族一起創建的,這就要求我們公平、公正地對待各民族文化,應該大力宣傳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實際上各民族相互交流的產物,民族交流交往是一種富含情感和價值認同的溝通方式。文化交流不是同化少數民族文化,或者是對少數民族文化否定,理應是共享各民族優秀的文化。少數民族知識分子有不可替代影響力,國家應該重視這個群體思想政治工作,使之成為中華文化命運共同體的維護者、傳播者。[5]同時,把教育提升到重要的地位,民族文化交流少不了教育的輔助。給予民族學生在升學過程中的一些特殊政策,鼓勵漢族學生報考民族學院,實現各民族學生混班制。正確處理中外文化的關系,在兼收并包中發展中華文化。我國在文化建設時不是一概排外,是有選擇地吸收,學會取舍,促使民族文化體系更加完善。同時,密切加強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展現中華文化魅力。
(三)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就要以現代文化作為引領,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精神支柱,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引領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利用先進文化的力量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連接起血脈相通的文化紐帶。堅持文化的發展、創新,以先進文化不斷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化、革新,并為之注入新鮮血液。用先進文化作為武器,抵御封建落后,迷信腐朽的文化,樹立社會主義遠大理想,鞏固、持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實現各民族共享的承載中華文化的中國夢。
[1]李勁松,朱虹,袁長林.我國跨界民族義務教育與文化認同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與化,2011(03):17-23.
[2]李麗娜,李鴻.文化多樣性與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建[J].滿族研究,2014(04):29-33.
[3]張萬余.中華民族精神的與時俱進和民族復興[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1(04):47-49.
[4]王嵩.青年軍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研究[D].蘇州大學,2015.
[5]王鑒.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數民族教育的實踐及其啟示[J].廣西民族研究,2004(1).
劉燕(1994-),女,漢族,新疆人,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共黨史。
G
A
1006-0049-(2017)14-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