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丹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
關于大學生學習興趣缺失與專業學習倦怠的研究
張玉丹*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筆者從自身大學經歷出發,結合相關知識的學習,通過對分布于不同省市的同學的觀察、訪談、調查,深刻意識到現今大學生學習興趣缺失和專業學習倦怠已成為不可忽視的不良現象,有著不容忽視的改革需要。本文從大學生學習興趣缺失和專業學習倦怠的成因、此現象造成的影響、及緩解建議三個方面展開研究,以期有助于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大學生;學習興趣缺失;專業學習倦怠
興趣是以精神需要為基礎,結合物質需要,引導人們積極探索認識某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學習興趣即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等的好奇與渴求掌握的心理狀態。學習倦怠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職業倦怠一詞,職業倦怠來源于弗魯頓伯格(Her-bertj.Frendenberger)這一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提出的倦怠(Burnout)一詞,即學習倦怠一詞是由最初國外以醫生等職業工作者的職業倦怠研究對學生學習的遷移研究。則大學生學習倦怠指大學生在長期承擔學習壓力或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對學習產生情緒低沉、行為逃避、成就感低甚至厭學、輟學的心理及行為反應。中國青年報相關研究證明,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程度不至于那么嚴重但絕不可放任自流。[1]
(一)傳統教育體制的弊端與教育觀念的落后
我國教育體制經過實踐檢驗和改革具有自身優越性和先進性,但其并未與當代所要求的提倡青少年激流勇進、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時代精神真正吻合。
首先,傳統的中國教育體制下,一名學生在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過程中學習了越來越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孩子也漸漸從“十萬個為什么”變成了沒有問題的“問題少年”。尤其是大學課堂上,大學教師發現幾乎沒有學生問問題,而大學生真正掌握的知識卻又很少。反觀國外教育體制,以懷疑為最高教學目標,學生年級越高,思辨能力越強,對問題的質疑水平越高,在外國課堂上經常出現師生熱烈討論某一學術問題的現象。這就是將中國教育體制喻為“倒金字塔”的由來。從根本上來講,中國教育觀念并未根除傳統的缺陷而形成創新型的教育理念,教育體制也需深化改革。
其次,我國教育體制下,中學階段學生由教育嚴加管束,學習負擔沉重,進入大學突然無人時刻管制引導而懈怠松弛;大學選報志愿時缺乏專業的志愿專業介紹而大多學生家長缺乏對大學專業的了解易造成學生選報志愿的失誤;中學到大學期間缺乏對角色轉換的過渡引導,很少對學生所在專業進行專業介紹及與專業銜接的職業規劃易造成學生對專業認識的偏失和學習的無力感。這些教育體制存在的漏洞是大學生學習興趣缺失專業學習倦怠的部分成因。
(二)大學生個人原因
1、Maslachl(19971)認為倦怠是耗竭、去個性化和消極看待自己的綜合。而學習興趣缺失是當代大學生學習倦怠的重要致因。在教育體制下,學生中學學習負擔的沉重、學習壓力的長期緊繃、選報志愿的茫然、進入大學巨大的心理落差都易造成大學專業學習倦怠;2、相對寬松的大學環境存在諸多外界誘因如電子產品、戀愛自由、大量社交等復雜因素,當大學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合理安排空閑時間的能力、正確認識專業知識重要性的判斷力,加以先前因素形成的一定程度上的學習倦怠,促使學生專業學習倦怠的可能性很大;3、部分女大學生受性別方面傳統觀念的影響,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不受認可、自我效能感低時可能會逐漸喪失學習興趣,產生專業學習倦怠而喪失個人理想的追求;4、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上部分大學生對專業認識的偏失使大學生產生所學專業知識與社會就業需求相脫節的學習無用感,使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產生誤解和學習倦怠而將時間用于其他事情,這樣不僅使學校教育處于幾近閑置的浪費境地,也易對學生個人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三)大學教師教學缺陷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對課堂教學認同感低,課堂效率低,不少教學課堂尤其是理論為主的課堂上大都是教師通過PPT講課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模式。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師生之間互動少,千篇一律的PPT放映模式使學生產生麻木倦怠,且PPT內容難以與時俱進,并與課本不盡一致而使學生被動倦怠的學習,學生學習倦怠與教師教學倦怠并存。
另外,大學教師教學倦怠是教學與科研偏重失衡、學生學習興趣低,學習倦怠的反射,科研的復雜性和功利性使當前部分教師對教學缺乏深刻認識。就如學者張濤所言:高效的教師評價體制以科研論英雄,對教師不重視教學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教師的倦怠將對學生學習倦怠產生直接間接的副作用。
(一)影響大學生個體發展和個體價值的實現
大學時期是學生成長成才,塑造自我的關鍵時期,也是選擇人生方向的重要轉折點。大學生學習興趣缺失和專業學習倦怠帶給大學生而言的是學習熱情的低落、求知欲的喪失,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淡漠,人生理想的低追求。在短期內帶給個人的是學習能力的降低和知識的匱乏,長期而言可能帶給個人教育素養的下降、影響終身學習,人人學習這一目標的實現和個人價值實現方式的轉變或質變。懷特海在他提出的過程教育理論中認為教育是“以人為本的、主動的、有機的、創造的、藝術的、歷險的和享受的過程和活動”。而大學生學習興趣缺失和專業學習倦怠卻是喪失了主動性、藝術性、創造性的不良學習現象。學習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更是塑造人的過程,缺乏主動性、創造性、藝術性的學習思維也會遷移到學生生活當中影響學生的成長發展。
(二)影響大學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
一種是學生在大學四年里懷著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積極主動、創造性的開展學習活動,另一種是在學習興趣缺失和專業學習倦怠下被動的、無活力的進行學習,這兩種狀態下造就的人才規格和質量相去甚遠。大學生學習興趣缺失和專業學習倦怠是隱性的教育現象,但其對教育效果和教育質量的不良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影響大學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而學生這一教育主體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學習興趣缺失和專業學習倦怠的現象盡管尚未十分嚴重,但其隱性的存在和蔓延不容忽略,只有盡可能的緩解削弱這一現象,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學教育的質量,培育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
(三)影響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
大學生學習興趣缺失和專業學習倦怠已不僅僅是教育領域的一種活動或現象,由此引發的問題也不僅局限于教育領域的問題,其已是一個系及家庭、社會等內在的社會問題。從社會學視角來講大學生學習興趣缺失和專業學習倦怠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而影響家庭發展和社會進步。
對大部分家庭尤其是社會生活水平中下層的家庭而言,孩子是家里的希望,而學習是其實現貧富代際跨越的幾乎唯一的途徑。對社會發展而言,以大學生為主要群體的青少年是國家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一)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轉變教育觀念
首先,應改革中學與大學之間的銜接過渡。改變中學時期過于嚴格
的管束、學習負擔的沉重與大學疏于管制的矛盾;其次,應改革教師評估任職機制,從根本上改變大學教師重科研而輕教學的不良現狀,改變大學教師以科研論英雄的畸形風氣;另外,要從根本上轉變教育觀念,以人為本,育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追求學問、探索真知的向學之心而非將學習視為追逐功名利祿的手段。培養學生激流勇進、勇于創新的學習個性;最后,課程設置方面應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優化結合,改變單一枯燥的純理論學習,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優化學生的轉專業制度,真正做到人盡其用,有教無類。
(二)教師重視大學課堂,改變教育現狀
在教育體制對教師的科研與教學進行改革的同時,教師應明確教育教學的第一要務,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理論與實踐生動結合,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老師講學生聽的無活力課堂轉變為師生交流互動、教學相長的活躍課堂。并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認識、學習目標,用積極的教學態度、強大的個人魅力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潛力,進行高效、豐富多彩的教學。
(三)對大學生進行專業認識普及和職業規劃培訓
在選報志愿時,應給各個專業添加精簡明確的專業描述,向學生家長準確的表達專業特點和專業性質,降低選報志愿的失誤風險,讓學生從最初就盡可能的選擇自身愿意學習的專業。
當學生進入大學時,學校應對學生進行專業介紹和職業分析與職業描述,消除學生學習迷茫感,使學生對所學專業形成清晰深刻的認識,從而產生持久強大的學習動力,從源頭消除可能產生的學習倦怠感。
從1999年我國高校擴招以來,教育質量問題越來越成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全面提升自身素養以適應時代高標準的要求,更應在自身一生的學習生活興趣的構建上將學習真正的變成由心而生的事情,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好學、樂學、活學、會學,在奉獻社會的同時提升自我,做自己熱忱的事業,創建一個有所熱愛的人生。
[1]中國青年報,2002.1.
[2]張濤.論大學生專業學習興趣缺乏的原因及對策[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1.
張玉丹(1998-),女,河南許昌人,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4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在讀。
G
A
1006-0049-(2017)14-02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