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霞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
淺談《聊齋志異·胡四娘》的儒家傳統文化
何 霞*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學者對《聊齋志異》的研究已浩如煙海,但筆者認為,若要深刻還原作品表達的真實意圖,應當把作者置身于當時的社會背景與傳統文化中。蒲松齡從小接受儒家正統教育,《聊齋志異》中蘊含著深厚的儒家傳統文化,探討《聊齋志異》文本與儒家傳統文化的對接顯得尤為重要。《聊齋志異》卷七《胡四娘》這么一篇結合現實反觀中國儒家文化的經典力作,作品中蘊涵的“仁”的質樸情感、“中和”的寫作構思,代表了儒家傳統文化的精華。
聊齋志異;儒家傳統文化
傅佩榮認為:“仁分為三個層次。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①蔡元培認為孔子的“仁”是統攝諸德,完成人格之名。這些理論對于我們理解“仁”具有重要的意義。那究竟什么是“仁”呢?在《論語》中多次提到“仁”,如“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等。孔子從“仁”出發,這種“仁”建立在有分別的血緣骨肉親情之愛,且以“仁”釋“禮”,維護周朝的封建等級制度。但是,孔子最終強調的是個人對他人的博愛,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細,泛愛眾,而親仁。”②這種仁愛是奉獻的、無條件的、平等的愛,由家庭擴而至君臣、臣民、朋友、百姓,即天下歸仁。這種“仁愛”突破血緣關系,具有濃郁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
蒲松齡的思想在儒家傳統文化“仁愛”的主導之下,將“仁”投射在《聊齋志異·胡四娘》中的主要人物身上。首先,程思孝的“仁”體現在他的“孝道”觀念上。程孝思“父母俱早喪,家赤貧,無衣無業”,而胡銀臺欣賞其才華,將自己的女兒胡四娘許配給他,并“以公力得入邑庠”。“學使科試士,而公適薨”,在學使駕臨科考、程生考取功名的關鍵時刻,胡銀臺去世,程生“缞哀如子,未得與試。”程生披麻戴孝,如親生兒子般哀痛,并因此中止正在進行的科考。可見在功名利祿面前,程生選擇的是“孝”,這是程生“仁”的道德原則、道德情感的顯現,如若無“仁”,程生完全可以直赴考場。“胡公歿,群公子日競貲財,柩弗顧。數年,靈寢漏敗,漸將以華屋作山丘矣。程睹之悲,竟不謀于諸郎,刻期營葬,事事盡禮。”胡銀臺去世后,他的兒子們天天只顧爭奪家產,將父親的棺材放置屋中不予理會。程生目睹此景,十分悲切,也不和胡家兄弟們商量,自己出資,事事盡禮,隆重安葬。出殯那天,車馬接連不斷,村里的人都贊嘆不已。其次,“仁”體現在夫妻之間的彼此信任關系之中。胡四娘嫁給程生時,諸姊妹皆呼之“貴人”以嘲笑之,二姊又嗤之曰:“程郎如做貴官,當抉我眸子去!”而四娘不卑不亢,若妄聞之。對眾人譏笑之語毫不在意,皆因自己對丈夫的信任,明白丈夫的過人之處,不妄自菲薄,丈夫晝夜攻苦,夫豈久為人下者?全力支持丈夫考取功名。最后,程生的“仁”亦體現在他的樂善好施中。文中寫道:“程十余年歷秩清顯,凡遇鄉黨厄急,罔不極力。”“后三娘家漸貧,程施報逾于常格。又以李夫人無子,迎養若母焉。”程生做官幾十載,兩袖清風、廉潔奉公,鄉親們凡遇難事,他無不盡力。程生時常接濟漸漸貧困的三娘,將沒有兒子的李夫人接到自己家中贍養。無論是孝道、夫妻信任,還是樂善好施,這些都是仁的具體內容的體現,這種“仁”體現著一種博愛的胸襟。
儒家經典《禮記.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學思想的核心觀點之一,中和思想是一種追求適度和恰當,追求平衡與和諧的靈活性的思想。
《聊齋志異·胡四娘》的敘述結構沒有強烈的戲劇沖突,它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中和”。一種形式是通過人物性格得以實現,當劇情發展到緊要關頭時,以“中和”的方式來緩解矛盾,削弱了作品的鋒芒與力度。例如,丫鬟桂兒與二姊、二姊的丫鬟春香爭鋒相對,為自家姑爺說理,桂兒憤怒發誓道:“管教你們都成了瞎子!”二姊“忿其語侵,立批之,”給了桂兒一巴掌,桂兒號啕大哭并向四娘哭訴,情節發展到這里,本應是四娘奮起反抗,為丈夫和丫鬟討個說法,與之辯解爭吵,但在儒家“中和”思想的制約下,四娘不動怒也不說話,照舊紡織。一強一弱,終以妥協獲得和諧寧靜。再后來,程生飛黃騰達后,桂兒討要春香眼睛,春香始泣曰:“桂兒逼索眼睛,非解脫,幾抉去矣。”在二姊大為羞愧,汗流滿面之際,眾人皆以為四娘將報當日言語侮辱之仇,可就在這故事情節達到高潮時,為緩沖局勢的緊迫感,四娘依舊漠然,滿座人一片寂靜,接著便陸續告辭,這件事也就此終止。另一種形式則是人物雖然有苦難的經歷,但又有圓滿的結局,二者對立統一,最終達到中和平衡。程生父母早亡,家貧且無衣無食,眾人也時常厭惡的諷刺程生,對自己恩重如山的岳父去世,參加科舉考試亦榜上無名。但是,前半生過得如此卑賤的程生,在參加順天科考時,連戰連捷,被授予“庶吉士”官職,從此青云直上,與四娘過上了幸福生活。這種敘事結構遵從傳統的圓滿的大結局,作品最后以大團圓的結尾來沖淡痛苦的經歷,典型的體現了儒家“中和”思想。
《聊齋志異·胡四娘》在情感上亦整體呈現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形式,通過這種悲喜交織的情感使讀者在得到審美享受的同時,又不至于有過分的情感刺激,使心靈得到慰藉和平和,這主要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程生本就出生貧寒,孤苦伶仃,唯一器重自己的岳父去世了,作為女婿為岳父披麻戴孝時卻錯過了考試,讀者于此處大多為程生感到遺憾懊悔,文章也充滿了濃濃的悲劇色彩。但是,在錯過此次考試后,“四娘贈以金,使趨入‘遺才’籍”,為悲劇注入了喜劇的因素。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喜劇命運都沒有讓讀者覺得激烈或慘痛的部分,讀者的心理也都趨于一種中和平衡。
[ 注 釋 ]
①傅佩榮.人能宏道:傅佩榮談論語,2012.
②《論語.學而》.
何霞(1995-),女,四川隆昌人,南充市順慶區西華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B
A
1006-0049-(2017)14-02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