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金
摘 要:不言而喻,化學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績,如何更好地進行實驗教學,成為了眾多化學教師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趣味化學實驗的重要性,并探討了其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希望可以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趣味化學實驗 思路 實際
引 言
一直以來,很多初中化學教師都忽視了實驗這一部分的教學,組織和開展相應活動時沒有考慮學生的特點,不能很好地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實踐和動手的能力,而趣味化學實驗為化學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對于提升化學教學的質量有著顯著的意義。
1.趣味化學實驗的重要性
首先,趣味化學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傳統的化學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學生覺得十分枯燥,而且課堂氛圍比較沉悶,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而通過趣味化學實驗,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變為具體的現象,豐富課堂的內容。其次,趣味化學實驗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用趣味化學實驗,可以啟發學生去思考實驗現象的本質,并且與理論知識相聯系,這樣能夠鞏固所學的知識,并且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加深知識的掌握程度。最后,趣味化學實驗能夠鍛煉學生的能力。學生在進行趣味化學實驗時,自身地位有了明顯的變化,實現了由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的轉變,而且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并通過實驗現象驗證實驗結論,這樣能夠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做到了學以致用[1]。
2.初中化學教學應用趣味化學實驗的途徑
2.1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
初中化學教師在應用趣味化學實驗時,必須要轉變教學的觀念,重視實驗的地位,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真正發揮實驗的作用,讓學生學有所得。比如在學習《分子和原子》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講臺上進行實驗,將少量的品紅加入到盛有水的燒杯中,讓學生們觀察發生的實驗現象,實驗結果顯示品紅會在水中逐漸擴散,而如果這時候使用酒精燈對燒杯進行加熱,會發現品紅擴散的速度變快,這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實驗的本質,根據實驗結果,了解分子擴散這一運動,讓學生初步形成分子和原子的觀念。又比如在學習二氧化碳性質時,教師可以取兩支試管,加入蒸餾水,并且滴入石蕊溶液,觀察溶液的顏色,之后向其中一支試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讓學生觀察溶液的顏色,將兩支試管進行對比,讓學生分析顏色發生變化的原因,而且這一實驗不僅涉及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問題,還涉及二氧化碳溶于水之后呈酸性的問題,通過實驗可以方便學生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并且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驗現象結合在一起,做到融會貫通。
2.2小組進行合作,展開內部討論
在進行化學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趣味化學實驗,這樣學生之間通過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而且一些實驗如果單獨操作比較困難,幾個同學一些操作可以明確分工,并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可以在小組內同時進行多次實驗,方便對比和觀察。比如在學習金屬性質時,可以將鎂、鐵、銅和鋅分別放入鹽酸和硫酸溶液中,觀察和記錄反應的現象和結果,這就需要同學之間相互配合,做好分工,從而提高實驗效率。當實驗完成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圍繞自己記錄的實驗結果展開討論,找到實驗的規律以及金屬的特點,之后寫成實驗報告,向教師匯報[2]。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安排學生進行趣味實驗時,需要事先向學生講述基本知識和操作技巧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并且親自演示,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同時教師要深入學生內部,觀察學生的操作是否規范,如果操作有誤,應該及時糾正。在進行實驗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并且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及時請教老師,通過營造輕松和諧的實驗氛圍,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熱情。
2.3充分聯系實際,利用科學技術
在學習《水的凈化》這部門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實驗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比如將肥皂水滴加到軟水和硬水中,讓學生觀察泡沫的分布情況,之后利用蒸餾裝置制取蒸餾水。因為生活中的水都不是純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對水進行凈化處理,也就是制作簡易的凈水器,通過一些紗布、蓬松棉以及活性炭等物品,完成水體的凈化處理,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也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魅力。由于一些實驗現象比較特殊,對于環境的要求比較嚴格,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完整的實驗現象,加深學生的理解,這樣可以彌補實驗的不足之處,同時一些實驗比較危險,通過應用科學技術,可以保證學生的安全。
結 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初中化學教學中趣味化學實驗的應該進行研究,不難發現,趣味化學實驗真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并且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學生充分掌握和靈活利用化學知識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李淑聰.趣味化學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06):59.
[2] 魏萬章.談初中化學教學中趣味實驗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8(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