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
(甘肅省天水農業學校 甘肅·清水 741400)
清水縣露地菜豆無公害生產技術
何莉
(甘肅省天水農業學校 甘肅·清水 741400)
10.16627/j.cnki.cn22-1215/s.2017.07.006
菜豆,別名豆角、蕓豆、四季豆等,為豆科菜豆屬一年生蔬菜,原產中南美洲,16~17 世紀傳人歐洲和亞洲,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菜豆風味鮮美,營養價值高,嫩莢含 6%的蛋白質,菜豆蛋白質類似于動物蛋白質,富含賴氨酸和精氨酸,還含有維生素 c、胡蘿卜素、纖維素和糖等,是一種品質鮮嫩,營養豐富,風味鮮美的蔬菜,深受消費者的歡迎。清水縣菜豆栽培歷史悠久,栽培技術不斷進步,特別是經過近幾十年的栽培實踐,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和一套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措施,生產的菜豆因其外形美觀,肉質細嫩,味甘鮮美,采用了無公害生產技術而深受消費者的歡迎,既滿足了市場需要,也增加了菜農的收入。現將其無公害豐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菜豆根系發達,生長速度快,根群形成迅速。根群的主根系不明顯,根頸處常常分生出幾條類似于主根粗細的側根,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根系木栓化程度較高,側根再生能力弱,栽培上以直播為主,育苗應注意護根。根瘤菌與菜豆共生,能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為菜豆生長提供營養,并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莖較細弱,依生長習性可分為蔓生型和矮生型。菜豆的葉包括子葉、初生葉和蔓生葉。子葉肥厚,初生葉為單葉對生,蔓生葉為復葉,由三片小葉組成。花為蝶形花冠,葉腋處抽生出花梗,每梗上著生花 2~4 對,總狀花序。為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天然雜交率很低。果實為莢果,棒狀或扁圓棒狀。嫩莢多為綠色、淡綠色、黃色、紫色等,帶條紋。種子腎形、卵圓形。千粒重 300~700g。
菜豆喜溫暖氣候,不耐寒冷,也不耐炎熱。種子發芽適溫 20~25℃,最低地溫 8~10℃。幼苗生長適溫 18~20℃。地溫低于 13℃根量少,幾乎不生根瘤。花芽分化適溫 20~25℃,超出此范圍,不完全花增多。菜豆開花結莢的適溫為 18~25℃,超出此范圍易引起落花落莢。菜豆對光照強度要求比較嚴格,光照弱時,植株易徒長,落花落莢嚴重。菜豆最適土壤濕度為田間持水量的 60%~70%。過干,根系發育不良,開花結莢率降低;過大或地面積水,根系會缺氧使發育受阻。適宜空氣相對濕度 80%左右,過低過高會造成嚴重落花。菜豆要求土層深厚,腐殖質多,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鹽堿,忌連作,對氮、鉀需求量大,對磷的需求量少,但缺磷會使植株和根瘤生長不良。硼和鉬可促進根瘤活動,可提高產量,改善品質。
清水縣露地菜豆栽培多選擇節間長,長勢強的無限生長類型,這類菜豆成熟期較晚,從播種至始收需 50~80 天,收獲期長,產量高,品質較好。常用的品種有:架豆王、秋紫豆等品種。
菜豆喜溫,不耐低溫霜凍,又怕高溫多雨,栽培的適宜季節是月平均氣溫 10~25℃,以 20℃左右最適。清水縣位于甘肅東南的隴山西南麓,屬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溫度為 8.8℃,是高原夏菜的適宜生產區,由于夏無酷暑,適宜菜豆越夏栽培,因此當地菜豆露地栽培是春季播種后,夏秋季采收,一直收獲到秋季早霜來臨前。生長期長,產量高。
在菜豆茬口安排中應避免與豆科作物連作,宜實行 2~3 年輪作。適宜前茬為大白菜、甘藍、花椰菜、黃瓜、西葫蘆、馬鈴薯等。
菜豆栽培宜選擇耕層深厚、土質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于冬前秋耕曬垡、春耙細整,可改善土壤耕層的理化性質,提高地溫,有利于根系生長和根瘤菌活動。結合整地每 667m2施入腐熟有機肥 5000kg、三元復合肥 50kg,或磷酸二銨 30kg 和硫酸鉀 25kg、尿素 15kg。有機肥要充分腐熟。作種肥的化肥施用要距離種子遠一些,否則,易傷苗。當地均采用地膜覆蓋栽培,于播種前起壟,壟寬70~80cm,壟高 15~20cm,壟間距 40~50cm,要求精細整地,壟面光平,隨后立即覆膜,要求地膜緊貼地面,四周壓嚴。
5.1 播種時期
菜豆春播宜在斷霜前數天,10cm 地溫穩定在 10℃以上時播種,當地一般在清明過后的四月上中旬露地直播,晚霜后出苗。過早播種,地溫低,發芽慢甚至爛種,出苗后容易遭受霜凍。播種過晚,種子發芽出苗雖快,但采收期推遲,產量降低。
5.2 種子處理
播種前精選種子,選用粒大、飽滿、無病蟲,有光澤的新鮮種子并進行種子消毒。一般用 0.3%的福爾馬林或 50%代森錳鋅 200倍液浸泡 20 分鐘,殺滅病菌,用清水沖洗后播種。也可用 0.08%~0.1%的鉬酸銨溶液浸種 1 小時,促進根瘤菌活動與繁殖,用清水沖洗后播種。
5.3 播種方法
菜豆在當地露地播種宜采用干籽直播,不育苗移栽。春季播種由于氣溫較低,采用浸種易爛種,故不采用浸種的方法。播種時每條壟上播種兩行,行距 50cm,穴距 25cm,破膜后開小溝或開穴,深 3~5cm,按溝穴點籽,每穴點籽 3~4 粒,然后覆土平溝穴,適當鎮壓,使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以利種子吸水發芽。要求覆土時將地膜壓嚴,不留縫隙。播種要深度適宜,過淺不易保墑,缺苗嚴重;過深地溫低,出苗慢且不整齊。當幼苗出土后,每穴留 2~3 株。同時在播種時應注意防治地下害蟲。
6.1 中耕除草
直播出苗后如土壤干旱應沿壟溝澆水,5~6 天后當地面變白變干時對壟溝進行第一次淺中耕,深度為 6~8cm,以疏松畦土,提高地溫,改善土壤通氣條件。當菜豆開始抽蔓時進行第二次中耕使土壤細碎松軟。中耕結合除草,當菜豆進入抽蔓期后,就不再中耕,但隨時見到雜草應立即除去。
6.2 植株調整
菜豆在抽蔓之前,第二次中耕后澆一次透水,待畦土稍干時就可插架。可插成人字架、三角形架等架式,插架時架桿入土處距離植株基部 10cm,以免傷到根系。在畦的兩端應多插 1~2 根撐竿以加固支架,防止傾斜倒地。插架后在植株開始抽蔓向上生長時,應引蔓一次。使菜豆各株的莖蔓能均勻地沿架竿向上纏繞生長。勿使各株莖蔓自上架之初就相互纏繞,影響生長和通風透光。
6.3 肥水管理
直播菜豆出苗后,可根據土壤水分狀況沿壟溝澆一次小水,之后中耕蹲苗。菜豆現蕾時,再澆一次小水。如果土壤肥力不足,在這次澆水前按每 667m2用尿素 10~15kg 施入株旁 10cm 處,可用施肥器或一頭削尖的直徑 3cm 木棍插一小洞,深度 6~10cm 左右,放入一小湯勺化肥并覆土,然后澆水。
菜豆澆水采用“澆莢不澆花”的原則,開花期嚴禁澆水,防止土壤濕度過大引起落花,當第一批豆莢長 3~4cm 時,說明豆莢已坐住,此時每 667m2追施氮、磷、鉀復合肥 10~15kg,隨后澆水。此后增加澆水次數,每采收一次即應澆一次水。每澆兩次水,每667m2追施氮、磷、鉀復合肥 10~15kg。
6.4 保花保莢措施
菜豆的結莢率僅占花芽分化數的 4.0%~10.5%,占開花數的20%~35%。可見,菜豆的落花落莢現象極為嚴重。
因此在生產上要采取保花保莢措施:首先,應選用坐莢率高的優良品種。第二,要適期播種,安排適宜的栽培季節,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第三,要加強田間各項農事操作管理,調節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保證合理的水肥供應和充足的光合產物累積。第四,在花期用 NAA 溶液或對氯苯氧乙酸溶液噴灑花序,可減少落花,提高結莢率。
6.5 適期采收
菜豆開花后 10~15 天,嫩莢已充分長大,種子略顯,莢大而嫩為采收適期。應適時采收,供應市場,做到豐產豐收。
菜豆主要病蟲害有銹病、炭疽病、病毒病、蚜蟲、潛葉蠅、豆莢螟等。
7.1 銹病
主要危害葉片,也能危害莖蔓和豆莢。葉片發病,初期病葉上產生黃綠色突起斑,斑色逐漸變黃,表皮破裂后散出粉紅色粉末,后期還可出現黑色瘡斑。有時葉片兩面有白色突起,嚴重時葉片枯死。莖蔓和葉柄發病時,后期出現黑色橢圓形隆起大病斑,表皮破裂后散出黑色粉末。豆莢染病,表皮有黃綠色突起斑,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防治方法:一是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覆蓋地膜,及時支架引蔓;采用小水勤澆,保持地面適度干燥;加強營養管理。二是發病初期,交替用粉銹寧、敵唑酮、敵力脫等進行葉面噴灑,每 4~5 天 1 次。
7.2 炭疽病
主要危害葉片。葉上病斑多發生在葉背面的葉脈上,并延葉脈擴展成三角形,病斑紅褐色或黑褐色,后期變成黑色網狀斑。葉柄和莖上發病先出現銹色細條形小斑,病斑凹陷。并發生龜裂,后期變為黑褐色長條。豆莢染病后病斑黑褐色,中心凹陷以至穿過豆莢擴展到種子。種子發病出現凹陷斑點。潮濕時,病斑上長生有大量的粉紅色黏稠物。防治方法:一是選用抗病品種;播種前種子消毒;與非豆科作物輪作 3 年以上;合理密植,覆蓋地膜,及時支架引蔓;加強營養管理。二是發病初期,交替用炭疽福美、甲基托布津、農抗 120 等葉面噴灑,每 4~5 天一次。
7.3 病毒病
病株萎縮,嫩葉初呈明脈、失綠或皺縮,后呈濃綠色相間的花葉。嚴重時,花葉的綠色部分凸起或凹陷成帶狀,葉片常向下彎曲,有時扭曲、畸形。病株花少,開花延遲,嚴重時不結莢。防治方法:一是選用抗病品種;播前種子消毒處理;采取壟作或高畦栽培,覆蓋地膜,促根系生長;加強營養管理,防止植株徒長或早衰;及時消滅蚜蟲等。二是發病初期,葉面交替噴灑植病靈、病毒 A、高錳酸鉀等,每 4~5 天一次。
7.4 蚜蟲
危害菜豆的芽蟲主要有豆蚜、瓜蚜等。以成蟲和若蟲在植株葉背及幼嫩部分吸取汁液,造成幼葉卷曲,同時分泌蜜露,使葉發生雜菌感染,嚴重影響到光合作用,使菜豆提前干枯,同時,還傳播病毒病,使產量損失極大。防治方法:一是增施有機肥,摘除蟲卵;利用黃板誘殺有翅蚜。二是可用 40%樂果 800~1000 倍液或用10%阿維菌素乳油 3000 倍液或用 0.2%阿維蟲清乳油 1000~2000倍液防治。
7.5 潛葉蠅
幼蟲潛葉蠅取食上下表皮層間的葉肉,形成曲折隧道,影響光合作用。防治方法:一是播前清潔田園,減少成蟲羽化數量;摘掉蟲害葉片。二是要抓住產卵盛期和卵孵化初期兩個關鍵時期,可用 20%氰戊菊酯 3000 倍液或 50%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防治。7.6 豆莢螟
以幼蟲形式蛀食寄主花器,造成落花,蛀食豆莢,早期造成落莢,后期造成豆莢和種子腐爛,對產量和品質影響極大。防治方法:一是及時清除田間落花落莢,摘除卷葉和豆莢以減少蟲源。二是用鮮楝樹葉 1.5kg 搗爛加水 1.5kg 過濾去渣,每千克汁液加水40kg 噴霧;或用 50%敵敵畏 800 倍液或 10%噴霧防治。每種農藥在同一作物只能噴霧一次。
[1] 韓世棟.蔬菜生產技術.中國農業出版社.
[2] 山西農業大學主編.蔬菜栽培學各論.農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