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賢 王 軍 黃淑敏 肖興云 呂釗生 劉曉龍
(1.靖宇縣利農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 2.靖宇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3.吉林農業大學)
●植物醫院●
黑木耳栽培中常發競爭性雜菌和病蟲害規范化防治技術
黃瑞賢1,2王 軍1,2黃淑敏1,2肖興云1,2呂釗生1,2劉曉龍3
(1.靖宇縣利農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 2.靖宇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3.吉林農業大學)
10.16627/j.cnki.cn22-1215/s.2017.07.013
木霉又稱綠霉,是黑木耳栽培中的第一大病原菌,屬真菌門、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叢梗孢科、木霉屬。常見種類有綠色木霉和康氏木霉。
1.1 危害癥狀:培養基感染木霉后,菌落初為白色絮狀,后為暗綠色,孢子迅速萌發繁殖將接種面或袋面覆蓋,使黑木耳菌絲失去培養基而停止生長;出耳期劃口部位被木霉侵染,木霉菌絲向袋內生長蔓延,并產生毒素,抑制黑木耳菌絲及子實體生長,造成耳基腐爛。
1.2 發病條件:木霉廣泛分布自然界空氣和土壤中。最適生長溫度 30℃。培養料帶木霉、滅菌不徹底、接種室消毒不徹底、沒按無菌操作規程接種、栽培袋有破損(扎袋)或棉塞松動等均可發生。
1.3 防治方法:①選用優質黑木耳菌種和新鮮木屑、麥麩等原料;②栽培袋滅菌徹底,常壓滅菌 100℃保持 8~10 小時;③自然冷卻,及時接種,接種室消毒徹底;④按無菌操作規程接種;⑤適溫發菌,加強發菌期檢查,發現污染袋及時處理。
鏈孢霉又名脈孢霉、串珠霉,無性世代屬菌物界,真菌門,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絲孢科;有性世代屬菌物界,真菌門,子囊菌亞門,子囊菌綱,糞殼菌目,糞殼菌科,常見種為好食鏈孢霉和粗糙鏈孢霉。
2.1 危害癥狀:鏈孢霉污染后,其灰白色菌絲在培養料內擴展迅速,向下生長可到瓶袋底部,向上擴展可到棉塞上,并很快在棉塞外面形成肉紅色至紅色的分生孢子堆,厚度可達 1 厘米,并將整個瓶袋口包圍而看不到棉花,稍觸動或震動,分生孢子就像撒粉一樣擴散,擴散迅速,栽培袋內菌絲由灰白色轉變成黃白色。
2.2 發病條件:鏈孢霉在空氣和各種有機物上分布廣泛,生活力強,隨氣流和操作傳播。分生孢子粉未狀,數量大,個體小,比重小,蔓延迅速,培養料滅菌不徹底、接種室(箱)消毒不徹底、不按無菌操作規程接種、棉塞受潮未更換、栽培袋有扎口都可發生鏈孢霉污染。此外,培養室發生過鏈孢霉、空氣相對濕度高、通風不良有助于鏈孢霉發生。
2.3 防治方法:①選用新鮮、干凈的木屑、麥麩等原材料和優質栽培袋。②配制培養料時,粗木屑要提前預濕,培養基含水量控制在60%~62%;③栽培袋滅菌徹底,常壓滅菌 100℃保持 8~10 小時,高壓滅菌 121℃保持 2.5 小時;④接種前接種室徹底消毒滅菌,按無菌操作規程接種;⑤及時更換受潮棉塞;⑥栽培袋進入培養室前要進行消毒滅菌;⑦適溫發菌,加強發菌期檢查,發現鏈孢霉污染要用濕的方便袋或塑料編織袋拿出集中深埋或燒毀,污染鏈孢霉的周圍用 500 倍多菌靈水溶液向空間噴霧消毒,培養室每天早晚各噴 500 倍多菌靈水溶液 1 次,不等大量形成孢子時再處理,以免孢子再次傳播。
根霉屬菌物界,真菌門,接合菌亞門,接合菌綱,毛霉目,毛霉科,根霉屬,代表種為匍枝根霉,異名黑根霉。
3.1 危害癥狀:受根霉菌污染的培養基或培養料,無明顯菌絲生長。只有平貼基物表面匍匐生長菌絲,后期 在基物表面 0.1~0.2厘米高處形成許多圓球形小顆粒體。初形成時灰白色或黃白色,成熟后轉變為黑色,其明顯特征是黑色顆粒狀霉層,使料變黑。
3.2 發病條件:根霉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適應性強,孢子靠氣流傳播。30℃生長良好,不耐高溫,37℃不能生長。根霉屬好濕性真菌,當通風不良、空氣相對濕度過高、培養料含水量過大則大量發生。
3.3 防治方法:①培養料要選用新鮮、干燥、無霉變的原料;②培養基含水量控制在 60%以內,接種箱接種時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以內;③培養室內要通風干燥,加強通風換氣,降低空氣相對濕度。
毛霉屬菌物界,真菌門,接合菌亞門,接合菌綱,毛霉目,毛霉科,毛霉屬,常見種有大毛霉和微小毛霉。
4.1 危害癥狀:培養料被毛霉污染后,培養料上長出粗糙、疏松發達的營養菌絲,初期為白色,后變為灰色、棕色或黑色,條件適宜時,在一周內培養料內外布滿毛霉菌菌絲,導致料袋變黑而不出耳。
4.2 發病條件:毛霉是一種好濕性真菌,生活在各種有機物質上,孢子成熟后隨氣流傳播,溫度較高和濕度較大毛霉生長迅速。培養料滅菌不徹底、接種室(箱)消毒滅菌不徹底、不按無菌操作規程接種、栽培袋棉塞受潮或培養室濕度大均可造成毛霉污染。
4.3 防治方法:①選用新鮮、干燥、無霉變的培養料;②嚴格檢查菌種質量,防止菌種瓶(袋)棉塞受潮;③培養基含水量控制在60%以內,接種室(箱)接種時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 70%以內;④提高培養料的 pH 值,加強通風換氣,降低空氣相對濕度和溫度。
5.1 危害癥狀:培養料被擬盤多毛孢菌侵染后,初期在培養料上形成白色、纖細的菌絲,10 天后菌絲生長濃密并略帶淺黃色。20 天后如果有光線刺激開始形成細小的黑色顆粒,并分泌少量的黑褐色色素,小顆粒質地堅硬、粗糙,30 天后小顆粒布滿整個菌袋,菌絲與小顆粒之間黑白分明。被侵染的菌袋不出耳或少出耳。
5.2 發病條件:擬盤多毛孢菌在自然界中為多種植物的病原菌,具有弱寄生性。主要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病組織中越冬。分生孢子靠氣流傳播。生長最適宜溫度為 28℃-32℃,最適pH 值為 5,孢子形成需要光線刺激。培養料木屑或玉米芯顆粒過大預濕時間短造成內干外濕、滅菌和接種場所之間脫節發生嚴重。
5.3 防治方法:①搞好環境衛生,減少病菌數量;②選用新鮮、干燥、無霉變的培養料,采用合理的培養料配方,提高培養料的pH;③切粉木屑提前預濕,培養基含水量在 58%以上;④裝袋時防止扎袋,培養料滅菌要徹底,嚴格無菌操作規程;⑤加強培養管理,及時檢查雜菌,并將污染菌袋及時深埋或集中燒毀。
污染黑木耳的細菌種類很多,以能形成芽孢的芽孢桿菌較常出現,其次是熒光假單孢桿菌和歐氏桿菌。
6.1 危害癥狀:母菌種感染細菌后,培養基表面呈潮濕狀,有明顯的菌落,并散發出臭味,黑木耳菌絲生長不良或不生長;栽培袋污染細菌后,黑木耳菌絲不生長,栽培袋底部有明顯、乳白色、粘稠狀細菌液,培養料變質發臭而腐爛。
6.2 發病條件:細菌種類多,來源廣,繁殖快,且抗高溫能力強。菌種本身帶有細菌,特別是采用谷粒菌種發生細菌污染嚴重;培養料含水量偏高、培養料滅菌不徹底、不按無菌操作規程接種或培養溫度高。
6.3 防治方法:①栽培袋滅菌要徹底,常壓滅菌 100℃保持 8~10 小時;②培養基含水量在 60%以內,接種室接種時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 70%以內;③選用純正菌種,不選用谷粒菌種;④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接種;⑤培養室內要通風干燥,加強通風換氣,降低空氣相對濕度。
7.1 危害癥狀:代料地栽黑木耳發生細菌性流耳比較普遍。發生細菌的栽培袋在耳片基部首先吸水,在高溫條件下,細菌侵染耳片基部,造成耳片表皮破裂,耳片內部菌肉組織流出,嚴重的造成耳片脫落。
7.2 發生條件:細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種類多,繁殖快,高溫、高濕發生嚴重。當溫度超過 28℃、空氣相對濕度超過 80%,細菌生長迅速,并進行再侵染。
7.3 防治方法:①出耳場地噴灑農用鏈霉素,噴灑濃度 20~40mg/kg;②培養料中麥麩用量適中,培養基含水量控制在 60%以內;③不選用谷粒菌種,原種棉塞不得受潮,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接種;④降低空氣相對濕度,接種室(箱)以及培養室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 70%以內;⑤劃口后可以噴灑 EM 菌或菌王;⑥發生細菌性流耳要噴灑農用鏈霉素,并減少噴水次數和時間,中午不要噴水。
8.1 危害癥狀:由于劃口和噴水造成,黑木耳出耳期間在菌袋內培養料表面生長青苔,隨著黑木耳一起生長,發生逐漸加重,后期造成黑木耳停止生長而減產。
8.2 發生條件:青苔是水生藻類植物,色翠綠,細如絲,它生長在江河內或潮濕的地方。栽培黑木耳需要噴水,不管是噴井水還是河水,只要在栽培袋內有積水保證水分供應,并且有光線照射就會發生青苔。水分過多和光線過強是導致黑木耳栽培袋生長青苔的主要原因。
8.3 防治方法:①采用低壓乙烯折角袋,而且裝料要緊實;②不在栽培袋皺褶處劃口,并且劃 1 型口或 V 型口;③建造曬水池,對噴灌水進行處理;④藥劑防治,可用 1500 倍的硫酸銅水溶液直接潑灑在栽培袋上。注意不用金屬容器噴霧,在晴天上午未澆水時使用,使用后停水1天。
9.1 發生癥狀:黑木耳在耳芽形成初期,耳芽發黃或發紅,在耳片伸展期,耳根發紅,耳片發黃,最終導致耳根發紅或發黃,耳片不黑,質量下降。
9.2 發生條件:黑木耳紅根病是一種生理性病害,是在菌袋培養和出耳過程中,由于營養和環境條件不適宜造成的。第一是品種原因,有的品種顏色發黃,如長白山 7 號;第二是由于擺袋過密或連雨天光照不足,造成黑木耳不黑;第三栽培袋生產的過早,在保藏過程中受凍,造成黑木耳根發黃不黑;第四栽培袋生產過早,因菌時間長、下地過晚造成黑木耳不黑;第五在配方中加入玉米粉過多培養過程中溫度過高,造成黑木耳不黑。
9.3 防治方法:黑木耳不黑是由于光線不足或由于栽培袋在貯藏過程中貯藏方法不當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應采取措施防治黑木耳不黑。①選擇質量好的品種,抗逆性強的品種;②在配方中適當添加玉米粉等高營養物質,尤其不要添加過多的玉米粉;③黑木耳栽培袋擺放不要過密,保證光線充足;④品種合理搭配,適時生產,不要長時間貯存;⑤黑木耳栽培袋在貯存過程中不要受凍,妥善保藏。
10.1 危害癥狀:危害原種和栽培袋,嚴重時能將菌絲體和幼嫩子實體吃光。大發生時培養架上可見一層層白色粉狀物,并且傳染木霉。螨蟲繁殖快,食性雜,又與各種雜菌關系密切,一旦大發生便會造成毀滅性損失。
10.2 發生條件:螨蟲多在污染的菌袋上發生,當培養室濕度低及老培養室發生嚴重。大量紅棕色活動休眠體集聚在栽培袋上,可隨風飄散或吸附在眼蕈蚊、糞蚊等蟲體上擴散。
10.3 防治方法:①以預防為主,培養室搞好環境衛生,減少雜菌污染源,及時將廢菌袋和菌種處理干凈;②高溫處理或藥劑熏蒸,培養室應定期檢查和熏蒸;③藥劑防治:采用阿維菌素與敵敵畏或速滅威等藥劑進行培養室噴霧消毒、熏蒸。
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長白山區食用菌地栽規范化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編號:20140412021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