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苗苗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民族聲樂在傳統文化傳播中的地位與作用
賀苗苗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民族聲樂是我國聲樂在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所逐步形成的,具有鮮明民族性和獨特藝術性的聲樂藝術。民族聲樂與傳統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一方面民族聲樂中的審美原則與價值追求都能從傳統文化中找尋到源頭,另一方面民族聲樂自身的發展也為傳統文化增添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內容,正是此種關系,使得民族聲樂在傳統文化傳播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作用。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民族聲樂,包括民族聲樂的內涵、傳統民族聲樂的幾種基本形式以及民族聲樂中所蘊藏的傳統文化底蘊,緊接著探討了民族聲樂在傳統文化傳播中的地位,包括傳統文化聲樂的體現、傳統文化融合的產物、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清楚地展示了民族聲樂之于傳統文化的獨特性與重要性。最后就民族聲樂在傳統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做了探討,如豐富傳統文化傳播內容、創新傳統文化傳承手段、提升傳統文化傳承效能等。
民族聲樂;傳統文化;文化傳播
傳統文化指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所形成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類型,對中華民族的傳承與延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傳承與傳播傳統文化也就成為每一位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民族聲樂作為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誕生于傳統社會之中,又隨著傳統社會的發展變遷而不斷地完善、精進,既是傳承文化的有效平臺,也是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手段。目前,關于民族聲樂與傳統文化關系的研究雖然為數不少,但具體到民族聲樂在傳統文化傳播中地位與作用的研究尚付之闕如,文章基于此,做了相應的探究。
聲樂指用人聲演唱的音樂形式,與器樂等共同組成了音樂。民族聲樂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之久,根據時代屬性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傳統民族聲樂與現代民族聲樂兩大類型,傳統民族聲樂指清末民初以前我國的聲樂藝術形式,具體而言包括民歌、曲藝、戲曲三種形式,風格完全依托于五聲音階的調式體系,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有著非常獨特的價值。現代民族聲樂則指在傳統民族聲樂基礎上,吸收借鑒歐洲聲樂藝術而形成的聲樂類型,既采納了西洋美聲的深呼吸法,同時也保持了中國傳統聲樂吐字清晰、聲音洪亮的一般特征。現代民族聲樂是世界文化交流,尤其是東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背景下的必然產物,也是傳統民族聲樂的自我超越與發展,有著鮮明的民族性、藝術性、科學性。傳統文化既是民族聲樂誕生與發展的文化土壤,也是民族聲樂走向重生的重要支持因素,無論是傳統民族聲樂亦或是現代民族聲樂都有著非常突出的傳統文化聲影,比如我國民族聲樂非常強調“字正腔圓”,明代魏良輔在《曲律》中有“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一絕,板正為一絕”,聲樂中“字正腔圓”的要求與楷書中“橫平豎直”的要求相似,均似我國美善統一思想的外化。
民族聲樂作為傳統文化的構成元素之一,在傳統文化傳播中有著非常突出的地位。中國自古便是禮教之國,而音樂則是構成禮教的重要內容,“樂教”之說,源遠流長。具體到民族聲樂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而言,則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傳統聲樂文化的體現
聲樂文化是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或者說,聲樂文化是聲樂在傳統文化中的集中體現。我國聲樂藝術源遠流長,從上古時期勞動者的號子中便有聲樂文化的元素,爾后各地區風格迥異的戲曲、民歌等更是聲樂文化最為直接的產物。聲樂首先具有文化傳播的地位,因為聲樂中的歌唱處理技術以及唱詞等都屬于文化范疇,同時聲樂本身也是一種傳統文化,是中國音樂文化中的聲樂部分,這兩種性質使得民族聲樂在我國傳統文化傳播中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而這種地位也正是民族聲樂在今天仍有傳承必要的基礎所在,也是其能夠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的前提。
(二)傳統文化融合的產物
民族聲樂發展到今天,既是傳統民族聲樂的現代轉型,也是西洋美聲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當然,民族聲樂作為一種藝術門類,其文化傳播作用不僅僅體現在音樂文化層面上,更具綜合性,或者說,民族聲樂是傳統文化融合的產物。民族聲樂雖然以唱腔為主要內容,但同時與舞蹈、化妝、文學等也有著很大的關聯。就以傳統民族聲樂中的戲曲藝術而言,舞臺人物的表演、唱腔以及幕后的劇本是構成戲曲最為核心的三個元素,民族聲樂將之很好地整合在了一起,地位由此可見。更為重要的是,民族聲樂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是中華文化最為核心的內容。中華民族在審美中講究天人合一,對形式與內涵都非常重視,而傳統聲樂恰恰以聲情并茂為最高目標。
(三)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
文化傳承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除了依托教育等傳承手段以外,還離不開必要的載體,舉例而言,青銅文化、絲綢文化等文化的傳承離不開青銅器、絲綢等載體,相應的絲綢博物館、青銅博物館等也就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同理,民族聲樂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傳統聲樂中的唱腔處理、情感表達乃至唱詞等無一不和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傳統民族聲樂主要包括民歌、戲曲、曲藝三個藝術門類,就以戲曲而言,各個地區都有獨具特色的戲曲形式,如昆曲、越劇、京劇等,在唱腔上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些戲曲既凝聚著獨特的地方文化,同時也蘊含有非常深厚的中華文化,是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與傳播所不可或缺的元素。
民族聲樂在傳統文化傳播中不僅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對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播也有著非常突出的作用,這些作用既體現在民族聲樂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上,也表現在民族聲樂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功用或者說價值上,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豐富傳統文化傳播內容
傳統文化傳播自然以傳統文化本身為內容,這一點毫無意義,但何為傳統文化?言人人殊。傳統文化并非什么虛幻的概念或者不易把握的精神,相反,從物質文明到規章制度再到風俗習慣乃至精神信仰都是傳統文化的表征,換言之,傳播傳統文化即是傳播上述實打實的內容,也唯有如此,傳統文化傳播才不會淪為假大空的研討會、學習班。當然,民族聲樂自然也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民族聲樂屬于傳統音樂的范疇,傳統音樂屬于傳統藝術的范疇,而傳統藝術恰是構成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元素。聲樂藝術作為人類所共有的藝術,不因地區、身份、性別等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中國的傳統聲樂中,既有屬于上層士大夫的聲樂文化,如《詩經》中的詩三百就是士大夫外交辭令,需以歌唱的形式道出,也有屬于下層村野鄙夫的聲樂文化,最為典型的便是民歌乃至曲藝文化,各種民間小曲都是生活的直觀顯現。民歌作為勞動人民勞作的產物,具有解乏、抒情等多重功用,滲透著中國人民的精神內涵與價值追求。即使是現代民族聲樂也與傳統文化有著重要關聯,現代民族聲樂盡管吸收了不少西洋美聲的技藝,但與戲曲等民族聲樂仍然有著很大的關聯,正如付磊所言“現代民族聲樂與中國傳統戲曲的聯系是子承父傳一脈相通的關系,它們都是建立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根基之上壯大起來的”。因此,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自然就豐富傳統文化傳播內容。
(二)創新傳統文化傳播手段
傳播手段是傳統文化傳播中最為活躍的內容,也是影響傳統文化傳播最為關鍵的元素。傳播手段是否具有針對性、合理性、實踐性直接影響到傳統文化傳播的最終效果,不可不慎。就當前傳統文化傳播的現狀而言,傳播手段并不算特別豐富,且傳播效率也不高。講座、論壇以及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各種形式的活動是最為常見的傳播手段,這些傳播手段略顯枯燥、單一,長久性地使用此類傳播方式,效果自然一般,甚至還會使受眾產生逆反心理。傳統文化傳播必須以興趣為先導,激發其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后面的工作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從興趣的視角著眼,創新傳統文化傳播途徑也就成為當前傳統文化傳播的一般任務。民族聲樂對傳統文化傳播手段的創新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民族聲樂本質上是一種藝術形式,傳統民族聲樂中的民歌、戲曲、曲藝以及現代民族聲樂中的美聲唱法都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而這些正是創新傳播手段的主要載體。就以民歌而言,舉辦各種形式的民歌比賽具有較高的娛樂性、參與性,能夠吸引不同地區各具特色民歌歌手參與其中,不少民歌歌手甚至是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比如苗族的丹青歌會等,這在傳統文化傳播及其地方傳統文化傳播中更是起到了非比尋常的作用。
(三)提升傳統文化傳播效能
文化傳播與文化傳承處于相輔相成的關系,文化傳播的目的是為了文化傳承,而文化傳承本身也是文化從上一代人傳遞到下一代人的具體手段。文化傳播對文化傳承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有效的文化傳播不僅僅能夠起到認知作用,即讓人們知道傳統文化是什么,還能起到很好的感染與教育作用,即讓人們從傳統文化汲取精神養分,實現自我發展。相比于知識層面的文化傳播而言,藝術在文化傳播中有著更為深入持久的作用,這和藝術基于的人的思想感情而非理性精神有著很大的關聯,而民族聲樂恰能起到此項作用。民族聲樂作為民族藝術的重要門類,具有藝術的共性,其最為主要的作用便是怡情養性,并且藝術教化不同于簡單僵化的道德教化,具有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作用。《論語·述而》載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可見聲樂對人性情的巨大影響。換言之,以聲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播手段,不僅可以實現傳統文化傳播的一般目標,還能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在陶冶情操、社會教育等層面的作用,有效提升傳統文化傳播的效能。這種傳統方式已經打破了為傳播而傳播的局限性,文化傳播成為具有建設性的內容,無論對人的全面發展還是民族自身的延續都有著很好的作用,這也是民族聲樂相比于其他傳統文化傳承形式所獨有的優勢。
民族聲樂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非常成熟的藝術門類,聲樂不同于器樂,完全以人聲作為音樂載體,發音、吐字、腔調等是聲樂藝術中的核心。我國傳統民族聲樂以民歌、曲藝、戲曲等為主要內容,民族色彩非常濃厚,最為典型的便是發音上的字正腔圓以及風格上的聲情并茂。進入現代以來,民族聲樂發展進入了新時期,西洋美聲唱法的融入,表明我國民族聲樂從傳統走向了現代。當前民族聲樂兼具民族性與世界性,既融合西洋美聲的唱法技巧,也包含中國傳統的歌唱技藝。當然,無論是傳統民族聲樂還是現代民族聲樂,傳統文化在其中都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傳統民族聲樂本身就是傳統文化在音樂領域的具體表現,而現代民族聲樂則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從多個層面影響著民族聲樂的內涵與形式。因此,從民間聲樂的角度著手,探討其在傳統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就極為必要。
[1]宋佳明.談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的傳統文化繼承[J].文藝生活,2015(5):166.
[2]張濤.民族聲樂要立足于傳統文化[J].文藝生活,2014(12):174.
[3]陳虎.從中國傳統文化看我國民族聲樂的特點[J].藝術評論,2006(8):67-68.
[4]趙雨心.浸潤傳統文化,發展民族聲樂[J].音樂時空,2015(6):106-107.
[5]周敏.淺析中國民族聲樂唱法中咬字吐字的處理技巧[J].北方文學,2015(4):123.
[6]郭建民,趙世蘭.六十年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土”“洋”關系的微妙變化[J].黃鐘,2004(2):22-27.
[7]劉海紅.西洋美聲與中國京劇比較對照——聲樂藝術融合互動之路[J].藝術教育,2014(1):86-87.
J616
A
賀苗苗(1978-),女,漢族,湖南邵陽,碩士,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