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磊,呂永平
(宿州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宿州 234101)
淺析生態養雞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
蔣磊,呂永平
(宿州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宿州 234101)
生態養雞開放程度較高,在飼養管理方面與集約化養雞差別較大,本文主要從選址建舍、品種選擇、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闡述了生態養雞的技術要點,以幫助農戶解決養殖中存在的問題。
生態養雞;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生態養雞是將傳統舍養與自然放養相結合,推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新型飼養模式,主要將雞群在荒地、山坡、林地、果園、灌木叢等開闊地進行散養。在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采用自由覓食和人工補飼相結合的方式,雞群以昆蟲和雜草為主食,以山泉雨露為水源,補飼五谷雜糧,嚴格限制化學藥物、激素和飼料添加劑的使用,生產的肉蛋產品風味鮮美、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歡迎。同時,生態養雞能夠減少農地病蟲危害,提供有機肥料,降低空氣污染,進一步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但生態養雞與集約化養雞在飼養管理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區別,許多養殖戶盲目跟風,技術不配套,導致經濟和積極性受挫,筆者結合生態養雞中常見的問題,分析總結了飼養管理過程中的關鍵技術要點。
常見的生態養雞主要選擇在山地或林地,場地要求地勢高燥、通風、排水性較好;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便于防疫;水源無污染,電力供應有保障,場地周圍能隔離等。此外,雞性情活潑、喜棲息枝頭,易影響樹木或竹林的生長發育,不宜選擇處于苗木期的林地;選擇的山地坡度不宜過大,較少發生地質災害。
棚舍是雞群夜晚休息、遮陽避雨的必要場所,在搭建時需考慮家禽生物學特性及環境因素。家禽怕冷熱、陰濕,棚舍應注重防寒保暖、隔熱通風、保證足夠的采光面積,適宜建于地勢較高處,坐北向南。根據飼養密度設計棚舍結構,一般寬4~5m、長6~8m、高1.8~2.2m,可采用磚瓦結構或簡易木結構,需確保良好的穩定性和功能性;為防止獸害侵襲,門窗覆罩鐵絲網,地面夯實;四周設計足夠的進出通道,保證雞群正常出入。此外,在主舍附近可適當搭建一些油棚,為雞群遮陽避雨提供方便,用油氈、稻草、薄膜由內到外分3層蓋頂,棚頂四周用沙土磚石壓實,棚架用鐵絲分4個方向拉牢。棚舍內可用鐵網、竹木材料搭架一層或多層棲息架,每層間距保持在20~30cm,在地面鋪層鋸末、粗糠、細谷草等作墊料。
生態養雞主要以放養為主,與自然環境的接觸增多,在品種篩選上需注重雞的生物學特性等指標。應選擇生活力強、覓食能力強、抗病力強、耐粗飼及粗放飼養的品種,可根據地域性選擇地方優良土雞品種(如仙居雞、蕭山雞、江山白毛烏骨雞、皖南黃雞等)或以地方土雞血統為主的雜交雞種,不適宜飼養快大型肉雞品種,如艾維茵、羅斯308、科寶等。同時,要兼顧當地的消費習慣與市場需求量(如江淮地區喜好青腳(脛)固始雞、淮北地區喜好青腳麻雞等),有條件的養殖戶前期可進行市場調研,切忌盲目引進導致經濟損失。據調查分析,一些中小型品種(如三黃雞、清麻雞、江村黃等)環境適應性強、成活率高,其商品雞羽毛豐滿有光澤,肉質鮮嫩可口,深受消費者歡迎,且經濟效益高,適宜生態養殖。
雞苗應從正規的種雞場或孵化場選購,需經產地檢疫,并確保同一雞舍的所有雛雞均購于同一種雞場的相同批次。挑選健康雛雞,淘汰病雛和弱雛,要求活潑好動,均勻度高,絨毛呈棕紅色或金黃色整潔光亮,眼亮有神,腹部平坦,臍部干燥,腿粗壯有力,肛門無糞便,叫聲清脆洪亮,手握有飽滿感等。
3.1 育雛期 育雛期的飼養管理與集約化飼養模式一致,在育雛室內待雛雞完全脫溫后轉為放養。育雛期間應嚴格控制溫度和濕度,若溫度過低,雛雞扎推取暖或靠近熱源,易發生擠傷壓傷,若溫度過高,易誘發呼吸道疾病。1周齡內,育雛室溫度應保持在32~35℃(1~3d不低于33℃),以后每周降2℃,至第 4周溫度降至20~24℃為止;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0%~65%。一般育雛密度以每平方米30~40只為宜,在第1周可增加至40~50只,以利于雛雞的保溫;隨日齡增長,飼養密度應逐漸降低。應合理控制光照強度和時間,第1~5d采用24h光照,5d后逐漸降低直至采用自然光照,如30m2的育雛室可裝2盞40W的白熾燈。采用全價飼料和清潔飲水,補充適量的維生素及礦物質,雛雞入舍后應先飲水后開食。
3.2 放養期
3.2.1 適時放養 因舍內外溫差較大,雛雞難以適應環境變化,脫溫后還需在室內飼養一段時間(一般一周左右),逐步適應外界環境。為減少應激反應,雛雞轉群宜安排在晚間;放養前幾天應選擇晴朗暖和天氣,每天2~4h,逐漸延長放養時間;注意天氣變化,謹防大風雷雨等惡劣天氣。
3.2.2 引導訓練 為引導雞群養成自由覓食的習慣,需安排飼養人員訓練雞群:以哨音為信號,吹哨的同時拋撒飼料,使雞跟隨采食,必要時安排人員在雞群后方驅趕,如此反復訓練 4~5d,即可形成條件反射。
3.2.3 合理調整密度 放養密度以地形和牧草、昆蟲數量而定,遵循宜稀不宜密的原則,若密度過大,則草蟲等食料不足,增加補飼量,影響肉蛋品質;若密度過小,則造成資源浪費,降低生態效益。可將放養地劃分為多個片區,用尼龍網或籬笆進行分隔,實行分區輪流放養或公母分群放養,進行周期輪牧,合理規劃土地的恢復。
3.2.4 適量補飼 飼料以玉米、豆粕為主,添加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混合均勻后飼喂雞只,一般早晚各補飼1次,按“早半飽、晚適量”的原則確定補飼量。此外,有報道顯示,山林養雞可采用人工育蟲或燈光誘蟲的方式補充動物蛋白,既節約飼料成本,又減少農作物蟲害;采用中草藥作為飼料,可提高雞群抗病力,改善肉蛋品質,提高風味。
生態養雞要注重疫病防治,建立可靠的免疫程序,做好馬立克氏病、新城疫和法氏囊病等傳染病的免疫接種,同時加強對球蟲病、雞白痢、禽流感、大腸桿菌病的防控;搞好放養地及器械的消毒和衛生管理,控制鼠蠅、野獸等傳播疾病,對病死雞進行無害化處理;實行“全進全出”制度,拒絕引進來源不明的種苗。此外,對于果園林地養雞,應先將雞糞進行堆肥發酵后再施用,防止糞中病原微生物侵入雞群。
生態養雞具有綠色環保、節約資源和福利養殖等優點,解決了集約化籠養過程中抗生素、藥物的濫用問題,符合我國養殖業的發展要求。但局限于經濟條件、市場需求及養殖模式等方面的因素,生態養雞仍處于起步階段,其產業發展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和開發。□
S831.4
C
1673-1085(2017)02-0017-03
2017-01-17
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重點項目(2014sjjd042);安徽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KJ2015A444)。
蔣磊(1986-),男,安徽宿州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畜牧養殖方面的研究。E-Mail:jl201112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