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菡 謝芷君 馬曉歡 潘文嵐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418
?
甘肅出土散見簡牘發掘情況匯輯*
陳雨菡**謝芷君**馬曉歡**潘文嵐**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418
成批出土文獻因為數量多、研究方便,更引人關注。零星出土的散見文獻,因為搜集和查找資料難等各種原因,往往容易忽略。但這些散見簡牘也有著傳世文獻不可比擬的文獻價值,因而搜集整理歸類這些散見文獻,方便研究,也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甘肅簡牘;出土簡牘;散見簡牘
甘肅因為地域和氣候原因,出土簡牘甚多,除了大批的出土簡牘和文獻,還有散見各地的簡牘。成批出土的文獻受到極大關注,散見簡牘因為各種原因,重視和研究都不夠,此處搜集甘肅出土散見簡牘,供參考研究。近年來甘肅陸續發掘出土漢代、魏晉不少簡牘,搜集整理于此,以供研究。
(一)1945年武威南山剌麻灣出土漢簡
1945年,甘肅武威南山剌麻灣出土漢簡7枚。剌麻灣在武威城南,1945年夏鼐、閻文儒發掘唐金城縣主和朔方節度使慕容曦光墓時所得,殘木簡13枚,7枚有字,僅有1枚字跡清晰可辨。發掘經過見閻文儒《河西考古雜記》,圖版和釋文見1998年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專刊之九十九《居延漢簡補編》(1998年,臺北)①。
(二)1959年武威磨咀子出土漢簡
1.武威磨咀子6號漢墓出土《儀禮》簡冊及日忌雜占木簡。1959年7月,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在武威城南15公里磨咀子6號漢墓發現大批的竹、木簡,完整的385枚,殘片225。除少量雜簡,主要為《儀禮》簡冊。發掘情況見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磨咀子6號漢墓》(《考古》1960年第5期),釋文見《武威漢簡》(1964年)②。其中的日忌、雜占木簡11枚,涉及死喪吉兇等。
2.1959年武威磨咀子18號漢墓出土“王杖十簡”。1959年武威磨咀子18號漢墓出土木簡10枚,內容為西漢宣帝“本二年”(即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及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給高年者授以王杖的詔令,學界稱其為“王杖十簡”,對研究漢代的尊老、養老制度,提供了十分可貴的實物與史料。發掘情況見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發掘》,(《考古》1960年第9期),釋文見考古研究所編輯室《武威磨咀子漢墓出土王杖十簡釋文》(《考古》1960年第9期),后見于《武威漢簡》(1964年)及《散見簡牘合輯》(1990年)。
(三)1972年武威出土的1枚西夏簡
1972年1月,武威張義小西溝峴的1號山洞里,發現了1枚用西夏文字寫的木簡,正反兩面皆有楬書。發掘情況見《甘肅武威發現一批西夏遺物》(《考古》1974年第3期),釋文見王靜如《甘肅武威發現的西夏文考釋》(《考古》1974年第3期)。
(四)1972年武威旱灘坡東漢墓出土醫簡
1972年11月武威縣文化館、甘肅省博物館在甘肅省武威柏樹鄉下五畦村旱灘坡發現的東漢墓葬中,發掘醫藥簡牘92枚,其中木簡78枚,木牘14枚。記載各科方劑30多個,涉及內、外科療法、藥物及其炮制、劑型、用藥方法、針灸穴位、刺療禁忌等。發掘簡報見于《武威旱灘坡漢墓發掘簡報——出土大批醫藥簡牘》(《文物》1973年第12期),釋文見于《武威漢代醫簡》(1975年)。
(五)1974年武威南郊出土漢代張德宗衣物疏
1974年10月,武威城南郊一座磚墓室發現一枚木牘,木牘內容為衣物疏,現藏武威市博物館。釋文見黨壽山《隴右文博》(武威專輯,2004年)。
(六)1981年武威磨咀子漢墓出土“王杖詔書令”木簡26枚
1981年,武威縣(現武威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征集到武威磨咀子漢墓出土的“王杖詔書令”木簡26枚。內容為尊老,撫恤鰥寡孤獨、殘疾,高年授杖及處決毆辱受杖主者等5份詔書,末簡書“右王杖詔書令”。釋文見武威縣(現武威市)博物館《武威新出土王杖詔令冊》(《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后見于《散見簡牘合輯》(1990年)。
(七)1984年武威五壩山3號漢墓出土木牘
1984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武威市韓佐鄉五壩山進行漢墓發掘,3號墓出土木牘1枚。出土時平置棺蓋之上,內容為墓主人私事文告。見于《散見簡牘合輯》(1990年)及《簡牘(遙望星宿:甘肅考古文化叢書)》(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
(八)1985年甘肅武威旱灘坡19號前涼墓出土木牘5枚
1985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現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在武威松樹鄉下畦村旱灘坡清理古墓時發掘木牘5枚,內容為墓主人身份、職位記事及隨葬衣物疏。出土情況和釋文見于《散見簡牘合輯》(1990年)及《河西簡牘》(重慶出版社,2003年)。
(九)1989年武威旱灘坡漢墓出土木簡16枚
1989年8月,武威地區文物普查隊在武威柏樹鄉下五畦大隊的旱灘坡墓群普查時,發現一座漢墓。棺蓋上木簡一束,共16枚木簡。內容為關于王杖授受律令及坐贓為盜、蟲災、火災等律令。1990年《中國考古學年鑒》(第339-340頁)對發掘情況有簡單介紹,發掘情況和釋文見于武威地區博物館《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文物》1993年第10期)。后收入《中國簡牘集成》第一冊(敦煌文藝出版社,2000年)。
(十)1991年收繳甘肅武威新華鄉(前涼)木牘6枚,1991年12月22日《中國文物報》有簡介。
(十一)1991年武威紅崖支渠古墓群出土木牘
1991年4月于武威市涼州區新華鄉紅崖支渠古墓中發掘三國曹魏“青龍四年”木牘1枚,正面為隨葬衣物清單,背面為墓主人的身份記載等。發掘情況及釋文見于《隴右文博》(甘肅省博物館主辦內部發行刊物,1997年第2期),后何雙全、狄曉霞《甘肅省近年來新出土三國兩晉簡帛綜述》(《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又對釋文做了整合考釋。
1971年12月,甘肅省博物館、甘谷縣文化館在甘谷縣渭陽鄉十字道村北的劉家山坪的一座漢墓,清理出一冊23枚的木牘,一冊殘存3枚的木牘,2枚木簡。簡牘釋文原發表于《漢簡研究文集》,后收入《中國簡牘集成》第四冊。
1986年4月,在天水市北道區黨川鄉放馬灘秦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秦代竹簡,5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天水市北道區文化館共同整理,編號460枚。內容有《日書》甲種73枚,《日書》乙種380枚,《墓主記》7枚。另有古地圖7幅。《文物》1989年第2期發表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區文化館簡報《甘肅天水放馬灘戰國秦漢墓群的發掘》、何雙全先生的論文《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地圖初探》、《天水放馬灘秦簡綜述》,對發掘情況,木板地圖和《日書》、《墓主記》有綜合介紹。其中《日書》甲種全文發表在《秦漢簡牘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后收入《中國簡牘集成》。原簡現藏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天水放馬灘秦簡》(中華書局,2009年)收入了放馬灘秦簡的完整圖版、釋文。
1986年,甘肅金塔地灣城肩水候官漢遺址出土漢簡1000余枚,1999文物出版社《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有簡介,重慶出版集團《甘肅金塔漢簡》(重慶出版社,2008年)簡文內容為律令。
(一)1986年高臺縣羅城鄉墓地出土1枚木牘
198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得高臺縣羅城鄉常封村西側墓地出土的1枚木牘。內容為當護佑人姓名清單,木牘釋文原發表于李均明,何雙全《散見簡牘合輯》③。
(二)1998年高臺駱駝城附近墓葬出土西晉“元康元年”銘旌
1998年7月,高臺縣駱駝城附近墓葬中,出土西晉“元康元年”銘旌,紅色紗上白色顏料書寫文字。見于何雙全、狄曉霞《甘肅省近年來新出土三國兩晉簡帛綜述》(《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三)1998年,高臺縣駱駝城遺址出土前秦木牘4枚
1998年,高臺縣駱駝城遺址出土4枚前秦木牘,一方木牘正、背兩面皆有墨書文字,另外三方木牘為墓券。墓券發掘情況和釋文見寇克紅《高臺駱駝城前秦墓出土墓券考釋》(《敦煌研究》2009年第4期)。
(四)1999年高臺許三灣前秦墓出土磚銘
1999年4月甘肅省高臺縣博物館在許三灣西南墓群回填早期被盜墓葬時清理出土磚銘,該墓葬為壁畫磚室墓,題銘字磚呈長方形,鑲嵌在墓室后壁,文字書寫在磚面右側,墨筆隸體,自右至左豎書兩行。磚銘不記墓主人名爵地望,只記述了在安葬之日畫工進入葬室作畫和完成墓葬壁畫的時間。出土情況及釋文見于寇克紅《高臺許三灣前秦墓葬題銘小考》(《高臺魏晉墓與河西歷史文化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12年4版)。
(五)1999年高臺縣許三灣墓群出土西晉“建興八年”木牘1枚
1999年,高臺縣許三灣墓群出土木牘1枚,內容為道家死者入葬所作咒文。見于何雙全、狄曉霞《甘肅省近年來新出土三國兩晉簡帛綜述》(《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六)1999年高臺縣駱駝城附近墓群出土“建興十七年”木牘1枚
1999年,高臺縣駱駝城附近墓群出土木牘1枚,木牘上繪五行簡圖和四個方位及生死之門吉兇時辰等,文字內容為墓主人身份記載等。見于何雙全、狄曉霞《甘肅省近年來新出土三國兩晉簡帛綜述》(《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七)2000年高臺縣駱駝城附近墓群出土“建興廿四年”木牘
2000年,高臺縣駱駝城附近墓群出土木牘1枚,內容為墓主人入葬時道士所作告黃泉書。見于何雙全、狄曉霞《甘肅省近年來新出土三國兩晉簡帛綜述》(《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八)高臺縣許三灣墓群出土“建元十四年”木牘1枚
21世紀初,高臺縣許三灣墓群出土木牘1枚,內容為冥告文書。見于何雙全、狄曉霞《甘肅省近年來新出土三國兩晉簡帛綜述》(《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九)2000年高臺駱駝城南墓群出土木牘2枚
2000年6月,高臺縣博物館在駱駝城南墓群回填早期被盜墓葬時清理了一座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墓葬。該墓為夫婦合葬,形制為單室土洞,已被盜擾,棺木腐朽,尸骨散亂,出土少量陶器,大多破碎,但出土木牘2枚。木牘內容為衣物疏。見于寇克紅《高臺駱駝城前涼墓葬出土衣物疏考釋》(《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2期)。
(十)2001年高臺駱駝城前涼(胡運千)墓M5出土木牘1枚
2001年6-7月,甘肅高臺縣駱駝城,甘肅省文物研究所考古人員小規模地發掘了其中的6座墓葬,其5號墓屬于前涼時期的墓葬。出土1枚木牘,牘文內容為漢晉墓葬習見的衣物疏。見于吳葒《甘肅高臺縣駱駝城墓葬的發掘》(《考古》2003年第6期),田河、秦鳳鶴《甘肅高臺駱駝城前涼胡運于墓隨葬衣物疏考釋》(《絲綢之路》2012年第4期)又作了釋讀和考證。
敦煌清水溝東墩所獲漢簡,1990年發現于漢塞烽火臺遺址的周圍,《敦煌漢簡》未收錄。有字者共41枚,其中27枚是成冊的地節元年歷譜,14枚散簡釋文發表在《國際簡牘學會會刊》④。斯坦因編號T1,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現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編號D9。內容多是與漢塞防御、守備相關的文書。除可以復原地節三年歷譜外,其中的簡4和簡9還可以補漢代“敦煌郡烽火品約”之不足。1990年4月,敦煌西北的清水溝漢代烽燧遺址發現漢簡62枚,其中歷譜簡一冊27枚,散簡14枚,無字素簡21枚。簡文內容包括地節元年歷譜、符、爰書、品約、薄籍等。圖版和釋文收于敦煌市博物館《敦煌清水溝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文物調查及漢簡考釋》(《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
1990年-1998年,甘肅安西長城烽燧遺址出土簡牘近100枚,2004年敦煌文藝出版社《簡牘(遙望星宿:甘肅考古文化叢書)》有簡介。2003年,安西九墩灣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簡牘35枚,內容待考。發掘情況見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西縣博物館《甘肅安西潘家莊遺址調查試掘》(《文物》2003年第1期)。
2000年,武都琵琶鄉趙坪村漢墓出土12枚漢簡,《尋覓散落的瑰寶——陜西歷史博物館征集文物精萃》(三秦出版社,2000年),作了簡略介紹。釋文見王子今、申秦雁《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武都漢簡》(《文物》2003年第4期)。簡為木質,內容為吏名籍等屯戍類。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8-10月對永昌縣紅山窯鄉水泉子村漢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墓葬15座,其中M5出土一批木簡,稱為水泉子漢簡。這是永昌縣境內第一次出土木簡,也是甘肅省在近年來在簡牘方面的又一次重要收獲,為簡牘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木簡出土時多已殘斷,較為完整者有700多枚,加上殘損嚴重的殘片,共大約1400余枚,均為有字簡。經初步整理,本批木簡的內容,大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字書,七言本《倉頡篇》,另一部分為日書。因《倉頡篇》內容涉及有人體部位,日書內容涉及疾病,故此移錄。發掘情況及釋文簡見張存良、吳葒《水泉子漢簡初識》(《文物》2009年第10期)。
為配合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2-4月對管線經過的甘肅省玉門市清泉鄉金雞梁及其附近的墓葬進行了清理發掘。出土封檢、衣物疏、牘、文字磚等。發掘簡報見于吳葒等《甘肅玉門金雞梁十六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2011年第2期)。
2010年6月至8月,為配合蘭新鐵第二雙線(甘肅段)新改線路建設工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南京師范大學文博系進行考古發掘,發掘的具體位置在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城西南約4.5公里處的黃家灣攤墓群,發掘出漢至西晉時期戈壁洞室墓90座,在編號為M23的墓中發現保存較為完好的木質簡牘一批。共計27枚,計900余字,內容釋讀見楊國譽《“田產爭訟爰書”所展示的漢晉經濟研究新視角——甘肅臨澤縣新出西晉簡冊釋讀與初探》,該文推斷這是一份西晉晚期張掖郡臨澤縣地方政府對一起爭訟田產的民事糾紛案件的審理記錄。原簡藏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1年甘肅金塔縣漢晉墓出土的木牘為衣物疏,內容見于陶玉樂《淺談金塔漢晉墓出土的衣物疏》(《隴右文博》2012年第1期)。
[ 注 釋 ]
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牘整理小組.居延漢簡補編[M].臺北:文淵企業有限公司,1998.
②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武威漢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
③李均明,何雙全.散見簡牘合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④殷光明.敦煌清水溝東墩新出土漢簡[J].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2號).臺北簡牘學會編印,1996:169-194.
* 2016年度上海市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散見涉醫甘肅簡牘的釋讀與研究”(項目編號:201610270013)。
K877.5;H
A
1006-0049-(2017)09-0010-03
** 作者簡介:陳雨菡(1997-),女,四川武勝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校生;謝芷君(1997-),女,新疆莎車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曉歡(1997-),女,新疆疏勒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校生;潘文嵐(1964-),女,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上海市倫理學會道德教育委員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