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帥 湯政裕 王宇杰 謝一進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
新時期農村群體性事件治理對策研究*
許正帥**湯政裕**王宇杰**謝一進**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農村群體性事件的頻繁爆發,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穩定,而現階段我國農村的群體性事件,大致上從屬于內部性矛盾。本文著重分析我國新時期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現狀以及產生的原因,來為治理農村群體性事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
農村;群體性事件;對策研究
(一)農村群體性事件糾紛類型多樣化,參雜暴力和破壞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加快,主要是經濟糾紛等涉法矛盾糾紛,而這類涉法矛盾糾紛囊括了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多種類型的矛盾糾紛復雜地糅合在一起,或者因為其中一種簡單的糾紛引申出更多的矛盾糾紛,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理,則會輕易地演變成群體性事件。農村群體性事件輕則呈現出互相爭吵、聚眾鬧事等不良現象;重則產生出例如街頭游行、暴力示威、堵塞交通要道等影響社會正常秩序的行為;更為惡劣的如威脅相關執法人員,圍堵黨政機關,并有可能產生打、砸、搶、燒等極具破壞性的行為。
(二)農村群體性事件富有突出的利益性
農村群體性事件主要表現為利益間沖突,群體性事件從根源上來分析就是由于具有不同利益的人因利益受損而引發的。所以,從絕大多數群體性沖突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很多農村群體性事件體現出相當強的對抗性,但當事人的最根本訴求是經濟利益,并且在相當一部分的情況下是有理有據的,他們并不追求其他過分目的。但最不可忽視的是,近階段少數幾個農村區域爆發的群體性事件,往往是因為國外的敵對反華勢力和為數不多居心不良的人的背后煽動。倘若普通的農村群體性事件與上述的情況糅合,就極有可能導致地區性動蕩甚至波及全社會。因此,農村群體性事件一定要及時并且合法地處理完畢。
(三)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相關群眾很多,并且很多情況下涉及人員具有不滿情緒乃至憤怒
農村群體性矛盾涉及面比較廣泛。特別是許多本不該涉入進來的人存在嚴重的從眾心理,或聽信某種煽動性的宣傳,或受好奇心的驅使而不問青紅皂白地選擇盲從。因此從近年來的社會總形勢來看,農村群體性事件的參與人數也呈現出了上升的態勢,少則幾十,幾百,多則上千,上萬。參與農村群體性事件的人員絕大多數文化水平偏低,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差,特別是這一群體辨別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弱,極易被居心不良的人煽動或者選擇跟風盲從。這些參加群體性事件的人的最明顯特點是感覺自己占據了“理”,并且一般都非常固執的要當場尋求個說法,否則就很難善罷甘休,因此往往具有行為沖動,言辭激烈的特點,還有的甚至會采取夸大自身的不幸遭遇乃至偽造虛假事實以博得媒體輿論的片面報道的策略。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現場一般參雜著社會各階層的人群,公安部門到現場處置時,群眾很可能會因為其激動的情緒對基層民警產生不滿,以至于當面發出侮辱公安部門乃至黨和政府形象的過激言論,甚至一言不合就擺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這類話實質上已經在處理問題之前把民警與群眾劃分至不同的陣營,其對抗情緒可想而知。
(四)農村群體性事件由專門人員組織的趨勢增強
農村群體性事件,很大一部分情況是由一些在某一方面具有相同利益訴求的群眾聚集起來的,這種組織絕對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由組織和策劃產生的。其領導者通常能夠對形勢有良好的判斷并且很好地將相關群眾組織起來,而且有一部分農村群體性事件是由當地一些富有聲望的人士或組織帶頭的,具有一定的號召力。這些精英分子通常都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甚至有些人具有相當高的學歷,同時能夠很好運用相關法律掩護自己,從而對我們的治理行動具有很強的抵抗能力,而這就會在無意識中促使普通民眾加入治理行動的對立面,無疑從多方面加大了群體性事件處理的難度。
(一)農民負擔過重是農村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農民負擔過重的原因是他們的基本利益受到很大程度的侵害,而通常這就是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當前我國農村處于由傳統到現代的巨大轉變過程中,農民在這巨大的變革中是最大的受影響者,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利益受損者。“根據國家統計局2002年的調查,如果按人均純收入在800元以下確定為`貧困',那么,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為5500萬人;如果按人均純收入1000元計算貧困,那么貧困人口為9300萬人。農民本就處于從貧困到溫飽的掙扎中,可他們卻要為稅收貢獻占比最大的一部分。專家估計,我國農民要向政府繳納的各種稅費一年在4000億-6000億。雖然國家公布的是1200億,但是各種隨意收費的亂象仍廣泛存在于縣、鄉的地區單位,從而導致農民的稅費一直居高不下,更讓人憂慮的是,一些地方官員一味追求業績,不顧農民生存,弄得當地民不聊生。”[1]
(二)農村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導致社會相對的不穩定,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潛在因素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力在產業間、地區間轉移的力度加大,數量在逐年減少,但相對于農村地區的需求來講,目前農村人口依然龐大,仍然有大量富余勞動力,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2]而這相當一部分的富余勞動力因為無法就業而不能為自己獲取必須的生存資料和創造能夠實現自身在社會中的個人價值的機會。因此,他們通常會為了自己的生存而選擇更為極端的行為來引起社會的注意,希望社會能夠給予相當的幫助與支持。但正是因為這些相對極端的行為,導致了社會的相對不穩定,而那些富余的勞動力也恰恰成為了威脅社會穩定的潛在因素。
(三)特權意識相對濃厚,權威與民眾間容易形成對抗
某些公安機關在處理農村群體性事件時,常常只是片面地追求表面穩定,而忽略了引起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這就導致了相關事件的處理效率非常低下。最主要看來就是因為一些公安民警在應對農村群體性事件時,思維定式地認為參與群體性事件的人員都是為了爭奪農村利益,甚至是無中生有。與此同時,一些參與群體性事件的人又往往采取圍堵政府大門、圍堵城市公共交通、圍堵領導車輛等違法行為來給有關部門施加壓力,這就會讓政府感到非常難堪、也會讓參與處置的民警感覺非常棘手。因此,民警在處理這類事件之前就很容易在思想上產生厭煩心理和抵制情緒。但是從參與群體性事件的人員的角度來看,警察的強勢介入和對他們訴求的處理令人非常不滿,同時他們也機械地認為警察也是政府的組成部分,是政府用來對付他們的工具,因此常常將自身的負面情緒一股腦地全部發泄在警察身上。這樣毫無疑問會使事件處于難以解決的態勢,最終極有可能造成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群體性事件。
(四)民警個人素養較差,執法公信力較低
當前公安機關應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一部分公安干警業務素質較低,表現在三個方面:(1)不了解處置群體性事件的相關法律、法規,不能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履行職責的現象普遍存在。(2)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民警沒有積極主動地維護警民關系的意識,缺乏實實在在為民服務的常態心理,以致警察與民眾之間缺乏最基本的信賴。(3)有些民警在處置群體性事件中,沒有意識到對現場證據取證的重要性,由于缺乏應有的證據,不能及時對參與打砸搶燒等危害社會秩序的不法分子依法嚴肅處理,這就導致讓一些參與群體性事件的人員膽量越來越大,做出越來越嚴重的違法行為甚至犯罪。而且有些人產生“不鬧白不鬧,鬧了不白鬧”,“砸了也白砸、警察不敢抓”等泄憤心理。最終形成了事后處置難度大、群體泄憤心理增強的局面。
(一)拓寬利益表達渠道
引導、解決農村各個不同利益群體間的沖突,最根本途徑是切實加快基層民主建設,完善反映農民訴求的各類機制,進一步拓寬農民政治參與的渠道,擴展農民群眾表達自身基本利益的途徑,將基層民主切實的帶入農村而絕非流于表面。
鼓勵農民參與當地事務決策的制度是減少農村群體性事件的關鍵因素。政府要制定有關法律和法規,出臺有力的政策,用法律來維護農民的利益,尤其要形成多元的非強制性的農民參與渠道,允許農民群體將自己的代表推進有關政治機構,有效地代表本集團進行利益表達,以便將農民的非制度化參與納入制度化的體系內。
(二)抓好鄉鎮干部隊伍建設
要從三個方面抓好干部隊伍的素質教育,讓群眾能夠信任我們的基層干部。一是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基層干部面對復雜局面的處理能力,讓他們在貫徹黨的基本方針的同時能夠及時地把黨的先進政策宣傳到廣大群眾隊伍中去。二是要抓好廉政建設,切實整頓存在于干部中的浮躁作風,提高基層干部的工作追求。三是基層干部要積極深入群眾,了解人民群眾的各種困難,發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優良傳統,認真傾聽群眾的要求,將干群關系切實緊密,增強工作責任感,而不是用職務為己謀私,一心只顧自己,而罔顧人民群眾的利益。
(三)加強農村法制建設
在轉型社會,由于缺乏規范的公共參與規范,導致了非制度的公共參與大量存在,嚴重影響到了公共參與的積極作用。“長期以來農民權益遭到漠視和損害的根源不僅是我國長期存在著的城鄉二元結構,以及近年來關于農民問題的政策偏差,而且源于對農民權益保護方面長期存在著的法律上的缺位。”[3]為此,在鼓勵村民的非制度參與的同時,應盡量增加公共領域和公共事務,提升村民的公共參與,以保證農民的基本利益得到切實的保護,實現農民當家作主的愿望。
[1]胡星斗.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是保護弱勢群體——兼論對上訪群體的思考[EB/OL].“胡星斗中國問題學”網.
[2]徐國強,劉洪光.江蘇農村勞動力資源基本狀況及利用策略分析[EB/OL].中國農村研究網.http://www.ccrs.org.cn,2005-06-09.
[3]李長健,涂曉菊,李勝藍.農民權益保護法律援助機制的新思考[EB/OL].三農中國.http://www.snzg.net.
* 2016年江蘇警官學院治安管理系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一般項目“新時期農村群體性事件治理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APD);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TAPP)(編號:PPZY2015C203);2015年全國公安高等教育重點專業建設點資助項目。
D
A
1006-0049-(2017)09-0017-02
** 作者簡介:許正帥,江蘇警官學院,2015級治安管理系一大隊二區隊學生;湯政裕,江蘇警官學院,2015級治安管理系一大隊二區隊學生;王宇杰,江蘇警官學院,2015級治安管理系一大隊二區隊學生;謝一進,江蘇警官學院,2015級治安管理系一大隊二區隊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