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軼
山東政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模因視闕下的英語演講研究*
蘇曉軼
山東政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本研究以英語演講教學為切入點,將模因理論融合到演講中做了教學設計初探,并對教學效果進行一定評價,對未來英語演講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模因論;英語演講
模因是一種因模仿而被復制的片段,與基因類似,發(fā)音是由基因一詞創(chuàng)新出來的。但是與基因的遺傳性不同,模因通過模仿復制來傳播。模因是能夠自我繁殖的文化傳播單元;從廣義上說,模因可以被稱作模仿。科學家研究進一步指出模因必須通過模仿進行傳播。任何學習到的或記住的都是模因,包括思想、知識、習慣、信仰、技能、意象等。
模仿、復制和傳播是模因產(chǎn)生影響的三個步驟。模仿是模因傳播的媒介。一種信息被人廣為模仿即成為模因,模仿后根據(jù)不同人的需求最終被復制。復制是承上啟下的環(huán)節(jié),模因被成功地復制必須經(jīng)歷四個階段:模因的同化,即通過同化使個人成為模因的宿主;模因的保存,即作為模因的信息片段要在大腦中儲存一段時間;模因的傳播,即要借助語言、行為及其他載體來擴展延伸;模因的傳輸,以交流為目標對外界傳送。信息要成為模因必須經(jīng)過廣泛傳播,傳播的廣度和深度,體現(xiàn)了模因的功能性和生命力。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單元,語言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本身就是一種模因,以模因為媒介進行傳播和復制。因此,模因、語言、文化三者密不可分,互相依賴,互相作用。英語演講融文化知識、語言表達技巧和英語口語于一體的實用英語,這三個維度恰好的體現(xiàn)了模因論與英語演講的緊密聯(lián)系。英語演講教學的定位是培養(yǎng)學生熟練準確地、有邏輯性地用英語演說,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思辨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演講的過程,可以按照模因復制的過程,即同化、記憶、表達和傳播,進行設計實施。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背誦,模因論的復制特點為我們提供了語言輸入的創(chuàng)新條件。從輸入假設和輸出理論可以得知,對于語言學習來說,輸入是前提條件,是輸出的基礎。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單詞的記憶、語篇的背誦可以積累實際語言運用所必需的材料,架構學習者文化內(nèi)涵,沒有良好的積累不可能產(chǎn)出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根據(jù)模因論的理論,重視和利用模仿與背誦這些有效的教學手段,也會極大地改善教學效果,使學生的基本功更加扎實,更有表達的欲望和自信。在英語演講對語言學者的接受性技能和產(chǎn)出性技能的提高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背誦記憶語言模因單元英語學習者,積累了豐富的語料;通過演講將積累的語料創(chuàng)新的復制和傳播出去,完成了由語言初級階段學習到高級階段的蛻變。
(一)研究目標
基于模因發(fā)展的特點,筆者試圖建立基于模因的演講教學模式,將演講教學分為四個階段—演講模因的輸入、記憶、輸出和創(chuàng)新。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1.與傳統(tǒng)模式相比,基于模因的演講教學模式能否提高學生的英語演講水平。
2.與傳統(tǒng)模式相比,基于模因的演講教學模式是否令學生滿意,能否激發(fā)學生的演講興趣。
(三)研究對象
英語專業(yè)二年級選修英語演講的學生,在選課伊始,對學生進行了口語水平測試,選擇口語水平大致相當?shù)?0人分成兩個教學班。1班作為實驗組,2班作為控制組。
(四)研究工具
1.英語演講比賽
2.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
3.學生訪談反饋量表
(五)實驗過程
本實驗從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歷時兩個學期。實驗構建并實施了基于模因的演講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將翻轉(zhuǎn)課堂和討論式運用于課堂,整個演講課程按照演講的分類進行項目化教學。控制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即教師講解演講技巧,學生按題目完成演講內(nèi)容,進行課堂展示。實驗組的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環(huán)節(jié):與演講相關模因的輸入階段。每次上課先讓兩名學生在全班面前作演講技巧展示的自定主題演講各5分鐘,教師用攝像機拍攝下來回放,全班分析討論十五分鐘。
第二環(huán)節(jié):與演講相關模因的復制和同化階段。教師選取典型性演講視頻做樣板展示,強化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演講技巧的記憶,用時約1小時。演講某一領域的技巧,如語言特色、身體語言等并播放有關視聽材料以配合教學。制定一份反饋表對第一環(huán)節(jié)的技巧展示進行量化,每個小組寫出自己的看法。分析演講并向演講人提出具體的反饋意見。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語言模因的輸出和創(chuàng)新階段。本環(huán)節(jié)借鑒目前很流行的頭馬演講形式,進行演講主題分享。在余下的時間里,上節(jié)課指定的任務承擔者進行演講練習。每節(jié)課選定6人作為任務承擔者,通常情況是一個小組。小組中有一名主持人,一名語法官,一名贅語官,一名時間官和兩名定題演講者,老師擔任總點評官,觀眾在演講后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每組由一名主持人帶領,在課前準備好本次演講的主題和關鍵詞,定題演講者要圍繞這個主題準備5分鐘定題演講,最好能使用關鍵詞,定演講后,總點評官對演講點評,之后主持人宣布十分鐘觀眾參與的即興演講,依舊按照本節(jié)課主題,主持人拿出提前準備好的8張?zhí)釂柨ㄆ?,觀眾自愿參與,根據(jù)卡片問題即興演講1分鐘。最后,主持人邀請語法官、贅語官和時間官對全程的情況進行匯報,要精確到每個人的表現(xiàn),老師作為總點評官最終評價。然后,觀眾投票選出本場最佳定題演講者和即興演講者,主持人頒發(fā)獎狀。
(六)實驗效果
1.學生滿意度調(diào)查。實驗結束后,筆者對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生進行了訪談,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體會。首先,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共五十名學生進行教學模式的滿意度調(diào)查,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實驗組約占56%的學生對基于模因的教學模式滿意,約34%的學生對其很滿意,不滿意率為0。而控制組約占28%的學生對傳統(tǒng)方法不滿意,該數(shù)據(jù)遠高于實驗組的不滿意率。
2.學生演講比賽參與度及成績調(diào)查。在經(jīng)過一年的實驗之后,對本年度學生參加校級以上演講比賽做了匯總統(tǒng)計,實驗組參加15人次,其中,5人獲校級一等獎,1人獲省級一等獎并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比賽。控制組參與比賽8人次,3人獲校級三等獎。學生在比賽中明顯感到自信心增強,積累的語料豐富很多。
(一)對語音語調(diào)的影響
通過觀摩演示,學生獲得更多的機會模仿母語為英語的演講者的發(fā)音,涉獵不同語境中不同重音的詞組、句子,模仿不同語調(diào),體會含義不同的詞組句子,從而學會地道的英語用法。由于文章具有一定的語境,學生很容易理解和體會朗讀者的語調(diào)、重音和節(jié)奏變化。在模仿的基礎上,激發(fā)了學生對語言生動性的了解,輔以大聲朗讀和背誦,強化發(fā)音基本功,為成為出色的英語演講者提供了保障。
(二)對演講稿撰寫的影響
在課堂上,筆者選取名人演講稿做深入分析,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記憶詞匯短語、諺語、名言等語言模因,并背誦所選的段落和篇章。將重點詞匯、短語和句型教學以講故事的形式開展,從中抽選出小組代表在課堂上背誦,并按小組進行故事接龍,實現(xiàn)了模因復制到傳播的環(huán)節(jié),在對照實驗結果中顯示實驗組學生的演講稿寫作水平明顯提高,對演講語言更加熟悉并且對語言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對演講者自身的影響
在演講的過程中,演講者本身也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在演講模因的復制和傳播中,演講者起到重要作用。通過問卷調(diào)查,筆者了解到學生普遍認為在英語演講課上最大的收獲是增強了正式場合講話的自信心,強化了語境意識及交流意識,學生普遍學會了運用肢體語言和選擇演講著裝。
[1]何自然.語言模因及其修辭效應[J].外語學刊,2008.
[2]陳珂.基于模因論視角下的英語演講教學[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
[3]劉紅見,胡曉瓊.模因論對英語口語教學的啟示[J].萍鄉(xiāng)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0).
* 山東政法學院科研計劃項目《模因視闕下的英語演講研究》中期成果。
H
A
1006-0049-(2017)09-0042-02